过去一年那些不可错过的 业界大咖演讲实录
文化产业评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化产业评论推送了很多优质的干活内容。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们把1000多篇文章按不同主题系统梳理了一番。今天的主题是2016年行业大咖们的精彩演讲实录,他们发言内容所传达出来的理念、经验与观点,具有很大的指导实践价值,现总结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董莹
文化经济
北京华章东信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彭中天认为:文化经济的核心是什么?从政府层面、从制度层面发展文化经济,如果要抓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应该抓什么?这个抓手实际上就是版权。为什么是版权?从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逻辑讲,我们知道产权是基础,第一要素、也是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没有产权,就没有市场经济。所以要发展文化经济,首先要确立文化产权。而版权恰恰是文化产权中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与共性所在,是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代表性的法律符号。
紫金文化产业基金总经理周春芳认为:推动文化产业三个关键因素:政策、经济、技术。新兴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了一个主流的业态。第二个特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文化产业。第三个特点,传统和新兴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已经非常完美的进行了融合。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今天在中国确实是非常好的文化创业和文化投资的时代,这个投资的风口期,我并不认为会永远的存在。而且文化产业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它的赛道足够长且宽,机会总是在的。文化娱乐行业的创业者本质上是在提供一种精神产品或者服务,他们不是在做连接,而是在进行生产和创造,所以这个行业的逻辑不是垄断,恰恰相反,它的逻辑是反垄断的。文化产业是很软的产业,它拼的是优质的持续的内容产生能力,以及创新的运营方式。在这个赛道上,很多时候是没有硬指标,甚至也没有对标,投资人看得是团队对创作的热爱,IP的生发和储存能力。
原文链接:
互联网文化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个命题显然是必须确立的。对此,著名财经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政协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发展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要引领越来越成气候的“移动文化”生活。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应该是以“创新式结合”来释放潜力和活力,在供给侧下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去释放我们需求的潜力,去促进繁荣,而且保持这种繁荣的可持续。
此外,内容产业也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内容产业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抢占的先机和要攻占的重要领域。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业务,能够持续在风口上,因为风向绝对会变,可能是三五年,也可能是十年。当风向改变之时,作为一个创业者就必须调整战略。而现在正是流量时代变化之时,所有流量公司都在焦虑,流量的模式正在发生坍塌式变化。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到底是什么?趋势究竟在哪?
原文链接:
旅游
经济实际上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是人的幸福指数的问题。经济发展越好,它的根本目的还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这个就回到了旅游的本质,旅游实际上是人们精神追求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什么说旅游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是一个精神的需求。为什么旅游是钱会越来越多的产业,因为旅游可能是唯一一个非常昂贵的精神需求。
所以,旅游投资在中国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是最好的投资之一。一方面旅游者的流动特性促使文化交流,激发创造性想法的诞生;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发明的产生缩短了地理距离,加速了人们的异地流动,促进了旅游消费。
原文链接:
影视
王长田:去年的观影人次达到了13.74亿次,也就是说,中国人第一次达到了人均观影1次的数字,这个数字还是非常高的,美国是人均4次,韩国更多,现在中国达到了1次,增长了9%。银幕数增加到4200块,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北美,银幕到今年年底我估计在5万块左右,远远甩开了北美的4万出头的数字。人均观影才1次,场均现在才18人,说明市场未来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北美2016年总票房是105.7亿美元,差不多是730亿人民币。如果我们按去年455亿做基数,按20%的平均增长率,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有可能达到的。到2019年就可以达到大概780亿左右,超越北美,最迟在2020年我们会超过北美。
原文链接: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文化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