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不起的反派们 VS 渐别脑残的受众们

文产小仙女 文化产业评论 2019-06-30

 

第2088期文化产业评论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暑期档,两部热播大剧《扶摇》与《延禧攻略》中的反派却爱skr人。面对始终“真善美”的正面角色,这些年,反派角色从“千篇一律”到“个性鲜明”,实现了质的飞跃,从2012年《甄嬛传》的华妃开始,一批高颜值、高实力、高人气的“三高”反派逐渐成为剧迷新宠。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正派,多样化表达的反派或许更能释放现实的不满,无论是角色还是受众,都在探索中成长。对于反派,受众不再“嫉恶如仇”,不是少了正义感,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成熟,明白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终究需要艺术的归艺术,现实的归现实。


 

作者 | 文产小仙女Cady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蝈蝈


正文共379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剧集里的反派,我们曾经恨得“咬牙切齿”、甚至“面目全非”的人物,如今也走上了凭实力圈粉的逆袭之路。从2012年《甄嬛传》的华妃开始,一批高颜值、高实力、高人气的“三高”反派逐渐成为剧迷新宠。


△“新宠”反派人物

 

面对始终“真善美”的正面角色,这些年,反派角色从“千篇一律”到“个性鲜明”,实现了质的飞跃,或让人恨、或惹人怜、或让人粉,反派的进阶给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而受众对待反派角色的认识,也反映了中国受众正在越来越成熟。

 

“反派”的进阶

 

影视剧里的反派,完全不是我们应该趋向的性格,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反派角色也凭借自身的实力,让受众另眼相看。

 

  • 简单粗暴的存在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正式拉开了国剧帷幕。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处于“样板戏”阶段,电视剧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教化功能极强,风格类似,正面典型人物是影视剧的主体,反面人物是概念化、脸谱化和程式化的,所有的反面人物都似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反派人物简单粗暴,基本被地主恶霸、敌军、汉奸承包,可以说在“高大全”的主角面前,反派人物甚至不值一提,“好人”与“坏人”界限分明。


 

  • 戏剧化冲突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艺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电视剧也迎来了发展小高潮。80年代初期许多小说也被改编成了迷你电视剧,80年代中后期,《红楼梦》《西游记》等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登上荧屏,轰动一时。随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电视剧中的反派人物也越来越丰满。告别了六七十年代的简单粗暴,反派人物不单单是功能性角色,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的人性也逐渐得到凸显。

 

从这个时期开始,影视作品中的反派人物有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坏”都能引人思考,相比于“真善美”的正面角色,人性的矛盾在这些反派人物身上更立体、更突显。

 

早期《武林外史》中的白飞飞,行事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经坎坷也未能和爱人厮守,最终得知一生背负的仇恨也只是个谎言,自己也只是“母亲”的复仇工具,最终为救爱人香消玉殒。这样一个反派,美丽、狠辣,却也可悲可怜。


 

2017年的热播大剧《楚乔传》中的元淳公主,前期性情率真可爱,国破家亡后,逐渐黑化,一心复仇,最终一无所有。这些反派人物是“坏”的,更是可悲的,元淳在刺杀燕洵时被侍女发现,当侍女将一盆热水泼向燕洵方向时,元淳本能挡在燕洵身前,因为内心深处还有爱,所以更显悲凉。


 

人性的矛盾通过极致的情感表达放大后呈现在受众面前,反派角色有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相比于正面角色,这些反派的情感更激烈,更丰富,是作品戏剧化冲突的关键。

 

  • 实力圈粉、话题担当

 

近年来,很多反派人物爆红,而且受众缘极好。据调查,这一现象最开始引起人们注意是2012年播出的《甄嬛传》。在《甄嬛传》里,前期大反派华妃娘娘,不仅没有被受众厌弃,反而成为受众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论是华妃经典语录还是华妃表情包,都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很多网友甚至为华妃娘娘打抱不平,蒋欣也凭借华妃这一角色爆红,不仅片约不断,还多线发展。在2013年年初的采访里,蒋欣亮出了成绩单:七部戏,五个女一号,一个单曲。她坦言:“拍完《甄嬛传》到现在,我的假期加起来不到十天。”


△华妃&蒋欣百度指数趋势图

 

此后,反派的“正向”圈粉效应也逐渐显现,经过2015年的杀姐姐、2017年的燕洵世子,2018年反派人物圈粉趋向常态化。


△杀阡陌&马可、燕洵&窦骁百度指数趋势图

 

2018年开年古装大剧《独孤天下》中的大反派——太师宇文护,凭借其痴情属性实力圈粉。网友纷纷为帅气太师打电话,表示甘愿被关进太师府,亲切称太师为“阿护”,更有粉丝表示:太师下线了,我也弃剧了。


△太师粉丝图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暑期档,两部热播大剧《扶摇》与《延禧攻略》中的反派同样爱skr人。

 

近日收官的《扶摇》中,作为大反派的太渊国公,一心谋朝篡位,坏事做尽,然而找回来的世子是假的,义子是仇人家的、请来的医圣也是仇人家的、义女是掉包的、外甥女是闯祸精、外甥女婿想出轨,一生只想太渊称王,结果龙袍做好了、技术学到了还被截胡了……


 

网友纷纷却表示:国公分明是个傻白甜,太心疼国公,要为国公众筹买王位……


 

正在热播的《延禧攻略》,可能是暑期最大的黑马了,剧中前期大反派高贵妃,居然被网友称为最单纯的人。逢宫斗必输,猪队友一大票,后宫最勇敢的背锅侠,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人生如戏,醉梦一场,到头来伪装的愚笨只是为了能让母亲归葬。很多网友表示,高贵妃下线的时候,居然哭了,“今天是高贵妃头七”也登上热搜,可见高贵妃这个“单纯”的反派虽然没有活到大结局,却活在了受众的心里。


 

反派角色的进阶,从最初简单粗暴的类型化人物,到有血有肉的人性化,再到实力圈粉、引得受众纷纷打电话,是“反派”的进阶,亦是影视行业丰富表达、不断进步的过程,更是受众自我修养提升的过程。

 

受众的自我修炼

 

剧集播出期间角色名称和演员本人人气升高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作为反派角色,能让受众喜爱,甚至走进受众的心里着实不容易。

 

  • 界限分明的认识

 

最初受众对待影视剧中的人物,会简单的划分为“好人”与“坏人”两个派别,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影视行业起步阶段,受众对反派人物的认识会停留在简单的“坏人”阶段。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电视剧基本被革命题材承包,对正反派一刀切也是特定时代的认知与情感表达。随着文艺事业的发展,受众也在不断成长,对影剧集作品中的反派也有了新的认识。走过最初一刀切的时代,电视剧这种和生活最近接的影视艺术最容易让受众移情。

 

  • 入戏太深的迷思

 

移情可以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将故事主线映射到自己身上,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或者是与主角相关的主要正面角色。但是“用情太深”往往会无法自拔,将剧中情感投射到现实生活,这一点在受众对待反派角色的态度上更为明显。

 

入戏太深的受众,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对反派恨之入骨,有的甚至会将这种剧情里的“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2012年《甄嬛传》热播,其中反派角色安陵容,披着女主“闺蜜”的羊皮,却阴狠毒辣,让受众恨得咬牙切齿。本来这是演员“演技”的展现,可是太入戏的网友,却将安陵容的坏投射到扮演者陶昕然的身上,出言谩骂。后陶欣然因为在热播剧《胭脂》中扮演冷漠又偏激,极端又狂躁的冯曼娜,“入戏太深”的网友不仅谩骂演员本人,甚至将“恨意”蔓延到陶欣然刚出生的女儿身上。


 

反派本是演技出众,却引来部分网友“人身攻击”,对演员来说很无奈,对受众来说更值得反思。其实,无论是移情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入戏太深”则会迷失理性,值得庆幸的是,同样在《甄嬛传》里,受众对反派角色的态度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受众对反派角色的认知逐渐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转向“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 理性的脑洞大开

 

“陶昕然女儿”事件之后,网络上受众对反派的“攻击”也基本限定在作品的角色里,就作品论角色,弹幕上、微博里虽偶有抨击演员本人的言论,但我们会看到更多理性引导的声音:“这是电视剧,请不要上升到演员本人”“请将角色和演员区分开,谢谢”……

 

影视行业在不断发展,受众也在不断成长,对待剧中反派角色,越来越多的受众走向成熟理性,明白反派是现实在艺术里的极致表达,反派角色可能是十恶不赦的,但生而为人,从未反过人性,只是将人性中的另一个极端演绎到极致、放大到极致,而这种极致在生活中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正如《扶摇》里的太渊国公,想要王位,却从不掩饰。《独孤天下》里的帅气太师,坏则坏已,却对般若挚爱一生,网友心疼太师或许也是心疼自己求而不得的爱情。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能让受众对角色“厌恶至极”恰恰是演员实力与魅力的展现。如今,受众对待反派角色更是有了多样化的解读,童年的噩梦容嬷嬷也在网友的脑洞中成了一个可爱的忠心的老年人,传统正派的令妃娘娘却被脑洞大开的网友解读成心机girl,受众还让单纯反派高贵妃与还珠五阿哥同框飙戏。


 

结语

艺术的归艺术,现实的归现实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正派,多样化表达的反派或许更能释放现实的不满,无论是角色还是受众,都在探索中成长。对于反派,受众不再“嫉恶如仇”,不是少了正义感,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成熟,明白虽然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终究需要艺术的归艺术,现实的归现实。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