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迪士尼工业化生产帝国门口的“狮子王”

屈欣悦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第2514期文化产业评论


迪士尼经典IP《狮子王》从上线起就引发了一众热议,评论褒贬不一,票房却持续攀升。重复利用老ip,而观众无一不买账,迪士尼是如何打好这副牌的?《狮子王》的背后是迪士尼电影生产的制胜秘诀。



作者 | 屈欣悦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2862 |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真狮版”《狮子王》毫无意外地火了。



这个“火”应该是多层意义的。截止7月17日18:00,电影《狮子王》的票房已达5.13亿。然而豆瓣7.4分的评价,94版动画电影9分的珠玉在前,在烂番茄、IMDb等外文评分网站上收到大量差评时,好像更像是情怀下的“不忍苛责”。电影画面、特技效果、情节设定等等方面的讨论都没有减弱的趋势。对于这样一部大部分观众自幼就耳熟能详的电影,自然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稳赚不赔的买卖


无论评价如何,真狮版《狮子王》从各个层面来看应该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94版的动画电影出身于中国电影的“引入元年”。1994年,当时的广播电视部发文,批准中影公司每年引进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1995年,94版《狮子王》成为了当年引进片中唯一一部动画电影。在当年仅有区区10亿的内地总票房中,《狮子王》独占了4100万。



至此,“狮子王”成为了无数人童年的经典记忆。那句让人忘却烦恼的“哈库那玛塔塔”成为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


2002年IMAX版和2011年3D版两次重映后,《狮子王》全球总票房达到9亿6400万美元,成为纯手绘动画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并且也是有史以来录像带销量最高的动画电影。


1997年,由动画电影改编,迪士尼剧场制作出品的《狮子王》音乐剧,于百老汇首演,截至目前为止全球超过9千5百万人次观赏。迄今为止,音乐剧《狮子王》拥有六个制作版本、在全球上演超过15年以上,曾被翻译成八种语言。巡演地区超过100个城市、20个国家。


“狮子王”这一形象作为经典IP,被运用到了手办、图书等一系列的衍生品开发上,成为人尽皆知的卡通形象。6月24日,《狮子王》在北美开启预售,成为迪尼传统影片首日预售的新纪录保持者。也是所有迪士尼CG翻拍真人电影里的最好预售成绩。国内电影市场上,真狮版《狮子王》几乎以一天一亿的速度,进行票房增长。


真狮版《狮子王》背后的迪士尼电影生产:

“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当然,一个有市场的商品从来少不了争议。动物“真人化”之后带来的“面瘫”,动画里唯美的画面实景化后的镜头语言,甚至一模一样的分镜画面究竟是“情怀”还是“偷懒”都是讨论的热点。有外媒评价:“迪士尼并不想证明他们最会做电影,他们只想证明他们最会做狮子。



而在电影市场中,迪士尼的《狮子王》用节节攀升的票房再一次证明了好莱坞近百年的电影生产套路: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一战过后,美国作为胜利的协约国之一,在相对宽松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下,开始推进电影行业的发展。美国电影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占据了全球范围内超过60%的份额,也让电影投资成了一门有利可图的好生意。


同时,以派拉蒙、米高梅为代表的“好莱坞八大”,开始实施从制片生产,到发行放映端的垄断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明星制被运用到一百年前的好莱坞体系。从玛丽、道格拉斯的绯闻在宣传上的运用,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电影明星在创作甚至电影类型风格的塑造。他们甚至总结了当时观众特别买账的故事模式西部片与打闹喜剧。打造了模式化、体系化的创作标准。电影的制作迅速变成了一种“流水线”的生产。



而百年之后的今天,这样的招数仍然是管用的。


迪士尼乐园度假村、媒体网络、影视娱乐、文创消费等多领域产业布局早已让其塑造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无论真狮版电影《狮子王》是否出现,都拥有大量的潜在观众。甚至可以说,“迪士尼”已经变成了观众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符号”——这三字就代表着一种类型故事。


连宣传手段都与百年之前的如出一辙。面对已经成为好莱坞大制作影片的第二大票仓的中国市场,迪士尼仍然坚信明星制的力量,使出了“流量明星”宣传这一老套路。


7月10日在迪士尼剧院举办盛大首映礼,并邀请到郎朗、郑云龙等热门音乐人现场演出,为影片宣传造势。在#辛巴一样勇敢成长#等微博话题中,片方分别邀请了蔡徐坤、李易峰、罗志祥、杨紫等当红明星,分享他们与狮子王“辛巴”的成长故事。



同时,技术的变化让迪士尼不断推出“新包装”版电影产品。2002 年,动画《狮子王》重制 IMAX 版,2011 年又推出 3D 重制版。当时的3D电影尚且具备一定的吸引力,画质、音效为之赋能,在重制的3D电影中仍然表现不错。


日前上映的真狮版《狮子王》,其实也只是技术更迭变化下迪士尼的“与时俱进”——在动画版《狮子王》的海量粉丝下,翻拍似乎是项不需要怎么费脑子就可以定下来的项目。而迪士尼所拥有的顶尖技术,也让真狮版《狮子王》能够不怎么费劲就能看上去“诚意满满”


迪士尼流水线上无法被复制的“复制品”


20世纪40年代,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家本雅明在他的随笔性著作《机械复刻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艺术作品的原作,是具有独特性和持久性的。所有未经复制的艺术作品,有着独特的“灵晕”——仿佛教堂祭坛摆放的圣人画像头顶笼罩着的光晕。这是复刻品“短暂无常与复制性”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现在,他们都能精准地找到大部分观众的“High点”,然后设计出迎合的模板,批量生产。


在迎合观众上,拥有顶尖技术支持和一系列经典IP的迪士尼显得游刃有余。经典动画翻拍,老故事的持续性扩展让“人物典型”在一代代观众心中扎根。“真狮版”《狮子王》连画面分镜都与动画版一模一样,从电影美学的角度争议颇多,甚至有观众戏称“总觉得配音中少了赵忠祥老师。”而这样的争议于电影忠实观众看来却不值一哂:


“小时候熟稔至极的画面被分毫不差地还原,是多么感动的事!



高质量的声音效果、CG渲染带来的足够真实的视觉冲击,也不过是技术时代下,迪士尼为了在世代的儿童中深化自己经典形象“换汤不换药”的举动。


甚至,当电影作为文化创意生产的典型代表,开始在意识形态、人文关怀等方面被赋予更高的使命和更多的期待后——换句话说,这些艺术意蕴的赋予变成了观众的需求也就是市场的要求。


从暗黑童话风格的实景版《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原本为子供向的童话故事,脱离了童话语境,被进行了当代内涵的解读。迪士尼开始主动挑选最热门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女权、文化交流、种族……


真人版电影《灰姑娘》到《美女与野兽》童话公主人设的逐渐变化,再到日前一度引起热议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小美人鱼》文化尊重、人物形象甚至是“政治正确”的讨论,迪士尼为自己的电影设置了毫无争议的“争议性质”,也带来了势不可挡的热度。



看似简单的“模板”,但却拥有着无可复制性:几乎全领域的产品覆盖、近百年的IP形象带来的几乎全年龄段的观众群体,社会高讨论度的内容设置与营销手段,以及顶级的技术支持——任何一项元素都足以带来巨大的变现能力。


“真狮版”《狮子王》,其实只是庞大的迪士尼帝国中,巍巍宫门前的繁荣象征。


结语


本雅明“机械复刻时代下的艺术品”理论,旨在揭示科技时代下,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艺术品为唤醒大众的革新创造意识,提供了可能。从电影生产的视角,在迪士尼宏大的商业版图下,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也似乎已经实现。


退一万步讲,抛开情怀、情节设置甚至内容,找一个好的影院,感受顶级CG特效下非洲草原与狮子的宏大场面和重新加工的音效,就足够值回票价了。


毕竟在文化生产市场里,今天的迪士尼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北大官方文旅培训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