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为啥明星入驻游戏成风,游戏却跨不过影视的槛?
第2630期文化产业评论
作者 | 光速追猎者、周思艺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3506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小岛工作室的《死亡搁浅》在11月8日正式登陆PS4平台,引来了众多玩家的热烈追捧。包括央视主持人张腾岳老师在内的玩家都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封印开启的时刻。
没有“参演”《死亡搁浅》是错失了一个机会。但对于基努里维斯本人而言或许并不是遗憾。因为他还有更适合的选择。
基努里维斯当初凭借《黑客帝国》三部曲大红大紫,收获众多粉丝,在今年的E3大展上,基努里维斯为同为未来科幻题材的知名游戏《赛博朋克2077》站台,瞬间引爆了全场。
△赛博朋克2077
据公开报道,基努里维斯非常喜欢“波兰蠢驴”(波兰游戏开发商CD Projekt RED绰号)推出的《赛博朋克2077》,还特别要求双倍加长在游戏中角色“Johnny Silverhand”的出镜时间,导致配音演员的工作量同样翻倍。
明星入驻游戏成潮流
越来越多的真人演员开始参与到游戏制作中,俨然成为了潮流。
△《超凡双生》朱迪动态捕捉
除了上述提到的事例,真人“参演”游戏的案例还有《超凡双生》中以艾伦·佩姬为原型的角色朱迪、《直到黎明》中以拉米·马雷克为原型的约书亚和吸引了《纸牌屋》主角凯文·史派西加盟扮演反派艾恩斯的《使命召唤:高级战争》等。
△凯文·史派西
SEGA旗下以黑道为题材的动作冒险游戏《如龙》系列游戏在真人演员参演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并不是因为那个在《泰囧》电影中说“目击证人”带了儿化音的李灿森是香港演员的缘故,而是因为诸多的AV女优参演。
她们通过选秀会选拔而出,并以此为原型制作出酒店小姐的虚拟角色在《如龙》游戏中登场。玩家扮演的主角可以亲自培养她们,并设立了很多支线任务与她们有交互。迄今为止,已经有数十位AV女优在《如龙》系列中登场,包括麻美由真、松岛枫、柚木RIO、上原亚衣、波多野结衣等人气角色。
△《如龙极2》
在系列前传《如龙零:誓言之地》中,制作方更是一口气囊括了“性感女优人气投票”中的前30位高人气AV女优加入游戏中,而且排名前10位能在游戏中收集到主角身边。
在目前来看,真人明星“参演”游戏的好处还是远高于弊端。游戏有了真人演员的加盟使游戏多了一个极大的卖点,在并非所有制作人都可以像小岛秀夫这样成为个人IP的前提下,真人演员“参演”游戏带来的人气加持,要比请明星作为游戏代言人带来的好处划算的多。
明星也是人,也有自己喜欢的游戏作品,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自身变成游戏的一部分,这种“沉浸感”能使明星更全身心投入游戏制作中,推广游戏起来也更卖力,毕竟不是所有游戏的明星广告都能达到某蓝月游戏那样街知巷闻。而如果遇到《赛博朋克2077》这基努里维斯这样的完美搭档,对于游戏和明星来说绝对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游戏改编影视难跨界
影视明星选择入驻游戏是最近几年的潮流,但游戏反向渗透影视已经持续了更长时间,只不过结果是喜忧参半。
公认的第一部游戏改编电影是以《超级马里奥兄弟》为基础,但制作方Allied Filmmakers只是看重了玛丽奥兄弟在美国引起的流行风潮,丝毫不懂游戏,制作出的电影除了形象外,与游戏没有丝毫关系,结果导致这部投资了4800万美元的电影在1993年上映后赔的惨不忍睹。
如今伴随8090后成长的如《街头霸王》等格斗游戏都曾经被搬上大荧幕,被改编为《超级学校霸王》《93街头霸王》等电影推出,整体改编水准并不尽如人意,但承袭了港片笑料生猛的特性,还是具备了不错的观赏价值。
游戏改编的电影一直被视为高失败率的片种。但2001年和2002年先后上映的《古墓丽影》和《生化危机》系列,总算是给电影改编游戏增添了一抹亮色。
△《古墓丽影》电影场景
这两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原游戏中具备了大量的动作成分,给电影留下了改编空间,同时改编方除了还原剧中的角色外,原创了大量符合游戏世界观的背景设定,使得电影与游戏无缝融合,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之后推出的《寂静岭》《杀手47》《波斯王子:时之沙》等影片也是类似的制作路线,依托但不拘泥于游戏,成为了游戏改编电影的代表作。
△《愤怒的小鸟》
同在2016年上映的《愤怒的小鸟》与《魔兽》几乎是走了两个极端,《愤怒的小鸟》几乎是纯原创剧情,世界观从零搭建。《魔兽》却是近乎刻板的还原了游戏剧情。最终结果也同样是某种两极化的表现,以《魔兽》为例,在北美票房不到5000万美刀,却在中国区斩获2.2亿+美刀的票房。
△《阴阳师》
最新的游戏改编电影的消息是来自于改编自手游《阴阳师》的《侍神令》,由陈坤、周迅、屈楚萧等人主演,与郭敬明版的《侍神令》改编来源不同,有望在2020年上映,究竟会取得什么的成绩,令人值得期待。
游戏改编电影不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矛盾点还是集中于两种内容的虚实转换次元壁以及改编思路上。游戏为虚拟,影视为真人实景,无论再怎么还原也无法达到虚实的无缝切换效果,而在改编上倾向游戏玩家还是非游戏玩家的抉择,也是制作方不会轻易涉足此类内容的重要因素。
从真人演员对游戏的青睐上我们看到了游戏的巨大兼容性,而在游戏改编电影的艰难旅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游戏与电影之间天然的虚拟现实障碍。
但在未来,这种障碍可能打破吗?
在制作技术上,游戏往往是最先尝螃蟹的“人”。
2008年卡梅隆全程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阿凡达》制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早在2003年推出的网吧必备游戏《抗日——血战上海滩》中,制作方就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来制作游戏。国产游戏开发商、动作捕捉技术……放在2003年的时间里,是不是具备某种错位感?
△《抗日—血战上海滩》
现代电影的技术进步,离不开游戏的率先征战。但由于电影具有更广阔的受众基础和独特的审美理念,因而它接过游戏铸成的技术钥匙,开启了自己的奇观世界。
游戏与电影的缘分仍在书写
在当下社会,游戏与电影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渗效应。游戏愈加有一种“电影感”,而电影则时常带着一丝“游戏感”。
从视觉呈现上,一方面,在电影制作对虚拟技术愈加依赖的前提下,电影的制作已经开始向游戏靠拢了,绿幕、动作捕捉等虚拟特效愈加逼真,从漫威宇宙的最终决战,到短视频里小而美的片段,虚拟特效无处不在,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电影的观赏效果也开始同步向游戏靠拢。
另一方面,游戏也不断向电影观影的效果靠拢。比如《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的开头CG动画,制作出来的场景过渡极具好莱坞的磅礴效果。
从情景设计上,一方面电影制作中时常引入游戏化元素,制造出一种现代动感的气息,甚至突破性地加入观众互动、改写剧本等戏码,使得电影的游戏感更强烈,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譬如风靡2018的《头号玩家》,斯皮尔伯格直接把游戏玩儿成了电影;而早在1998年,鬼才提克威在《罗拉快跑》呈现出游戏关卡般的奇思设计和淋漓动感,也让无数观众大呼有趣;李安在《双子杀手》中创新化的技术运用同样触及了电影向更高帧、更流畅、更具临场感的突破。在VR、AR技术的日益精进下,游戏对影视的赋能,也许会更加深刻。
△《罗拉快跑》
另一方面,游戏也不断寻求更具电影深度感的故事与内容。如果说在过去,游戏是直接的感官刺激,那么电影就更像是理性的按摩。而游戏与电影的交融,则使得游戏承载了更大的情感密度和哲学密码,超越了一般的游戏流程,促使玩家在游戏之中成长,收获情谊与思考。
或许,我们可以说,游戏与电影的这种互渗,既是技术承载下的制作精进,也是受众完美体验的需求升级。
从观赏到互动、从感官到心灵,人们对于真实与幻想往往有着近乎矛盾的追求。在后现代文化解构一切、淡化一切、消费一切的蚕食中,人们既想寻求更高层次的感官刺激和深度体验,也想从这消费主义中破浪而行,实现身心的释放与沉静。所以游戏的时尚、动感、碎片化与电影的故事、思想、大众化,势必会极为迅速地碰撞。
在这一维度上,游戏与电影之间,不再是一期一会,而是三时三餐。
-END-
留言话题互动
关于游戏与影视的互动融合,你怎么看?
//主题阅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向业内专业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