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9期文化产业评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场“大考”,景区关门谢客、旅游客运停运、各类线下娱乐全面停摆,现金流承压,文旅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助力中国文旅产业提振信心,在疫情危机下找寻发展新思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文旅救市,而要想进一步修复与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需要从不同业态去梳理其影响方向和逻辑,有的放矢,精准施政。
作者|宋洋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旅游演艺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上网服务场所星级评定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十四五”战略研究专题组专家、面向2035年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组专家)
编辑|周欣琰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323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线下服务业接近停摆,以临场消费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部分文旅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为提振信心、支持企业,中央部委和地方层面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成为文旅救市的第一批弹药,为修复文旅经济抢下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下一阶段,文化和旅游产业修复与升级的关键应该是“把握窗口、精准施政、转危为机”,因此有必要梳理清楚文旅经济的传导机制,推导出提振文旅经济的逻辑原点,直面可能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让文旅企业、消费者在微观层面有明确的“获得感”。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6.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约为80%);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处在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意味着我国居民家庭在满足了“吃”的需求后,对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精神消费、体验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文旅经济是典型的消费驱动型经济,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或出口则是派生需求。决定文旅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是消费循环的速度和连续性。我们把消费循环看成动态收入流的概念,消费者的每一次购买行为,实际是将收入由需求端转到供给端,供给端获得收入后,一是可以扩大生产(投资),二是购买更多人力服务、其他产品,从而将收入流转移到消费端,进而螺旋增强。理解消费循环是文旅经济主传导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消费场景和方式的不同,文化和旅游不同行业受疫情影响相差巨大,需要因业施策;另一方面,传统思路的补供给、拉投资型产业政策,可能会短期内失效。举例来说,对比非典时期,我国主导模式当时是出口—投资循环,03年二季度出口月增速维持在30%,出口企业获得收入,带动投资累计同比维持在50%的高速,投资扩大产能后进一步推动出口,形成良性循环,然而这一模式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特别是文旅行业中并不适用。疫情影响文旅经济消费循环,一方面是各种“断”,打破消费循环链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各种“缓”,降低消费循环速度。具体看:新冠肺炎的高传播性导致各地防控升级,首当其冲的就是线下消费空间被强制隔断,无论是景区、酒店还是演出场所、电影院,临场体验型文旅经济最关键的最终消费环节缺失。春节消费具有特殊性,是具有文化意义层面的团聚型、年货型、悦己悦人型消费,二三四季度消费很难替代。受影响最大的如春节档电影业,2020年春节当日的影院票房收入只有区区180万元,仅为去年同比的0.12%。旅游业出行人次降60%以上。新冠疫情导致的交通、物流的中断,以及不同地区间隔离政策的要求(隔离14天复工),导致人力资源难以到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文旅服务业、制造业,生产和复工受阻明显。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且全球部分地区开始有疫情发展,短期内的文化和旅游服务贸易会进一步收缩。疫情冲击了文旅投资者心理预期,即使数字文旅产业能够逆势上扬,但对大部分文旅传统业态来讲,整体趋势收紧,投资者更倾向于持币观望来“熬过冬天”。文化和旅游不同具体业态的消费循环,其逻辑起点、循环链条和流转速度多有不同,本文从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出发,结合市场热点、微观现实,分析疫情对20个文化和旅游具体业态的影响方向和逻辑。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涅槃的机遇,汉语“危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危险和机会的并存关系,经济学中也有著名的“休克疗法”,只要把握好产业的关键趋势,摸清楚眼下中短期的政策诉求,文化和旅游产业完全有可能释放出新的活力和动能。网络视听、游戏等业态受益于本次疫情基本毋庸置疑,但需要特别清醒的看到,消费互联网中的文化产业明显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很难再爆发出巨大增量。互联网文化消费的规模,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用户规模,二是支付能力(含时间)。从用户规模上看,不同于非典疫情成就电商,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以拼多多和快手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下沉到乡镇级,换句话说用户规模基本见顶,市场红利拐点已至。另一个制约因素则是时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消费者平均上网时长约4小时/天,无论是电商、游戏、还是短视频、直播,基本都要在这个时间约束下发展,某个具体业态的爆发,大概率是以其中另一个业态市场减少为代价的。此外,本次疫情出现的“云健身”、“云蹦迪”,都是以线下场景为主的娱乐活动,且这个场景不可替代。选择线上直播是特殊时期采用的特殊手段,其内容并未改变,依托的场景仍是线下,对于宅在家的用户来说,也只是满足一时的消费而已。以视频平台为例,受疫情影响,短期来看其流量有所上升,春节期间,爱奇艺日均用户较平日提升21%。但疫情会影响广告主投放计划,实际收入或增长有限,乃至负增长。据中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0年正月初一至初六,分平台来看,爱奇艺和芒果TV在剧集方面保持较快增长(分别上涨36%和101%),综艺均有所下滑;腾讯视频剧集和综艺均微跌;优酷剧集和综艺同比均有较明显的下滑。2、 文旅“产业互联网”增量可观,跨界融合型企业将脱颖而出本次疫情催生了一批新商业模式,互联网行业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线上娱乐、电商等,新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无人配送、零接触服务与远程办公等领域增长迅速,隐含的逻辑是数字化进程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了“产业互联网”。文化和旅游企业疫情过后的发力重点同样应聚焦产业互联网,依托数字技术改造文旅实体经济、数字化重塑文旅产业链条,通过设计新的产品和场景服务,实现业务增长和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在文化资源环节,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创意设计环节,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创意设计和内容生产的智慧化、社会化。在渠道匹配环节,通过升级算法来打破“信息茧房”效应。在消费体验环节,通过5G、VR/AR等技术的融入实现智慧景区、智能决策等。可以预见,那些充分将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融合、贴合用户需求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传统文化和旅游企业将脱颖而出。3、 旅游业集中度迅速提高,重大项目O+EPC模式将成主流旅游业是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也是本次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清华大学刘军教授、北京大学魏炜教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联合调研,受疫情影响,超过三分之一(34%)的中小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一个月。超过三分之二(67%)的中小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两个月。超过85%的中小企业账上现金只能维持三个月。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旅游业面临的是大洗牌的局面,大量中小企业消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会加大投入、扩大市场份额,旅游业集中度迅速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旅游业重大项目开发运营模式的转变,头部企业迅速集中、全链条开发运营能力迅速提高,“O+EPC”模式将成为主流。“O+EPC”模式是指项目全周期一体开发和运营,以运营为核心,根据项目定位和市场需求明确运营端,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全部围绕运营端进行,以保证项目建成后全面满足运营端需求,实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长效运营有效合一。有效改变以往中小型企业开发文旅项目时常出现的“建设不管运营、运营不管施工、施工不管设计”的局面。4、 当前“活下来”最重要,“直升机撒钱”式政策或为必须如前文论述,文旅经济的主传导机制是消费循环,文旅救市的关键就在于救需求、提信心。救需求的政策切入点,应该是改善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现金流,让中小文旅企业“活下来”,就业保得住,消费者的支付信心提上来。按这个切入点,下一步的政策应创新、精准发力:由政府统筹资金并购买支付,转为把钱定向给到中小文旅企业和居民手上,由企业主体和消费者定向花、敢于花,撑过3-6个月的生死线,再让市场自发修复循环,这也就是“直升机撒钱”式政策。当然,随着现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进步,“直升机撒钱”式政策也可以非常的精准与定向。具体建议如下:对文旅中小企业、个人,免征2020年度各种税、费,对于房租等硬运营成本,政府补贴一部分,园区让利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一是在预算允许范围内,能直补就直补,如吉林文化和旅游厅对滑雪场最高20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景区最高8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乡村旅游单位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等。二是对于已有扶持资金计划,能给早给,例如北京市东城区“文菁计划”奖励资金的提前兑现;北京市提前补贴实体书店3-6月房租;三亚市率全国之先发放旅游减负奖补资金,宋城演艺于本月25日已收到828.5万补助。三是补助范围应进一步扩大,扶持中小文旅企业不是扶优扶强,是先让企业活下来,补助范围应在属地范围内尽量做到广覆盖。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共两批45家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积累了丰富的提升消费经验和做法,其中如广东省惠州市、深圳市福田区等采用的消费者直补模式,有效扩大了消费人群、促进了产业发展。此外,澳门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为应对疫情,澳门特区政府将向澳门居民发放3000元的电子消费券,限定在3个月内在餐饮、零售等行业消费,以帮助企业存续,提振经济和扩大内需;将向澳门永久性居民临时性多发放一次600元的医疗券;补贴澳门居民住宅3个月的全部水电费等等。参考资料:
1.中欧商业评论.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如何穿越3个月的生死火线. [EB/OL].2020-02-05.
2.澎湃新闻.分析疫情经济影响需要关注的维度和政策建议. [EB/OL]. 2020-02-10.
3.中信证券.传媒行业互联网视频2020年2月跟踪快报:视频春节档表现如何? [EB/OL].2020-02-12.
4.央视网.应对疫情澳门连出招,将向每位居民发放3000元电子消费券. [EB/OL].2020-02-13.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各地市、各文化企业掌握文化产业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获得更多专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