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抢鲜读 | 《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精彩选读(四)
阅读圈活动的目的是鼓励阅读与思考,由个体的读与思和小组的讨论与分享共同组成。阅读圈的角色包括组织讨论的小组长(discussion leader)、负责总结概括的人(summarizer)、负责联想的(connector)、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人(word master)、负责提炼语篇信息的人(passage person)、负责研究文化的人(culture collector)。小组长主要负责整个讨论的组织,这个人需要准备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负责总结概括的人则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并与组员分享。负责联想的人需要思考自己身边是否发生过故事中类似的事,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跟故事里相似的人物,是否有过故事中人物的所感所悟等,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人需要摘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供大家学习。负责提炼语篇信息的人主要是从故事里提取重要或有趣的信息讲给大家听。负责研究文化的人则需要从文章中找到与自己的文化相同或相近的内容。通过这六个角色在组里的依次汇报、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有效地对所读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思维拓展和深度学习。阅读圈活动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发展不同的能力,这些角色在每次读新作品时都可以更换,这样,学生可以锻炼不同的能力,还可以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比如某个学生这次是小组长,那么他学会的能力是如何提问并促使大家思考,下次他可以是负责找重点词汇的,他需要挑出对故事理解或意义最重要的词,锻炼的是挑选关键词的能力。阅读圈的目标是要求学生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也就是说,读了要思考,要问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和文化。阅读圈是让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自主深度探讨文本的过程,学生探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他们愿意发掘并解答的问题。
此外,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对阅读圈的成果进行充分利用,例如,我们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可以重点分析小组长所提出的问题;要想在这节课帮助学生记忆相关词汇,就可以对负责找词的同学所挑出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学习等;如果本课重点是抓主题,就可以重点讨论负责概括的同学写的阅读总结;如果本课语篇文化特色明显,那么,学生可以就负责文化研究的同学找到的文化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讨论,得到不同能力的提高。
采用阅读圈活动时,选材料是最关键的环节。在开始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挑选一些阅读材料,一旦他们熟悉了这种阅读方式,便可以将这个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因为选书的过程也是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阅读圈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Shelton-Strong,2012):
(1)阅读材料由学生自己选定,每个小组所读的阅读材料应该是不同的。
(2) 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内容临时组成小组。这种小组不是固定的,换一批阅读材料,小组可能会重新组合。
(3)教师应该定期组织阅读圈小组的讨论。
(4)学生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都应该做笔记,特别是在讨论前自己阅读时要作好充分准备。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并积极参与。
(5)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内容由组员自己决定,教师只是作为辅助者,而不是干预者。
以上是母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而在外语教学中使用阅读圈活动,教师可以对该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为了保证阅读材料的语言水平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师可以负责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应该给学生机会来决定所读题材和体裁等,以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对阅读圈活动不再陌生,教师最终还是要放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此外,教师有时也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来进行分组,以保证小组成员的阅读理解处于比较相似的水平,从而使得讨论更加有效,参与度更广。教师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六个角色进行改造,根据所读材料的特点,给学生指定新的角色。总之,阅读圈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思考、抓住学习重点、交流心得等,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篇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黄国文,1988),这些语段或句子之间语义连贯,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结构等各个方面入手,但在实际分析中,我们不必求全,而是要根据语篇的特点,在几个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黄国文,1988)。概括起来说,语篇分析是从语篇结构出发,对语言材料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分析,理解其意义,分析其结构模式,评价其语言手段及语言的形式特点等。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对文章进行整体解码,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和事件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李学谦,2005;王晓红,1999)。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来看,语篇分析的方法基本可以归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种(李晶、赵波,2013;李学谦,2005;王晓红,1999;周锰珍,1999)。
1)宏观分析首先,我们要从宏观结构分析阅读材料,以把握文章主旨、体裁及语篇结构。语篇因内容、主题、文体等不同而会呈现不同的语篇结构,比如李晶、赵波(2013)提到的Michael Hoey的语篇三模式:总体—分述型、对照—匹配型、问题—解决型。周锰珍(1999)提到的Van Dijk的叙述结构、论证结构和实验结构几种语篇模式。还有李学谦(2005)提到的叙事体、论证体、新闻体、说明体等语篇结构。虽然结构繁多,但也不是完全无规律可循,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找到各类语篇体裁的规律,指导学生把握其行文构思之独特性,使其能够更为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层次,弄清内在的逻辑关系,识别作者所采用的语篇策略(比如举例、对比等),更为准确地理解特定语篇的主题、含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2)微观分析微观分析主要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重点研究词义、语句之间的关系、句群的连贯性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等。这一分析要求学生必须超越词义和语法,将文章看成一个整体,围绕语篇的整体意义有目的地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衔接的手段有以下四类:照应、省略与替代、连接、词汇粘合。我们在对语篇进行微观分析时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去进行。照应其实是指指代关系,比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都可以形成照应关系,还有文章前后的比较照应关系。对照应关系的分析可以使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事物间的关系更为清楚,照应关系在叙述体语篇中更为明显。省略与替代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语篇紧凑的一种手段,这一关系在对话体语篇中更为常用。连接是一种连句手段,可以通过使用添加、转折、因果、时间等的关联词实现,通常在描写体、论证体和说明体语篇中较为常见。词汇粘合主要指通过词汇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词汇的使用实现语篇内的语义衔接。它多见于说明体和科学体的语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进行深入分析,理清语篇各个部分的中心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加充分地理解阅读内容。
近年来,语篇分析的范畴还出现了多模态语篇分析这个概念,学者们认为,非语言模态如图像、颜色、声音等在社会交流中具备同样的功能价值,它们也直接参与意义的建构(曾方本,2009),因此应该得到重视。王惠萍(2010)认为,现代书面语篇中存在多种多模态资源, 我们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而多模态识读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多模态话语的能力。所谓书面语篇中的多模态资源除了语言文字之外主要包括以下非语言成分:(1)印刷体式,具体指版面设计、间隔、缩进、字体等,这些内容都能够向读者表明语篇的组织方式,对语篇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2)图表,它是语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表对文字表述是一种补充,常常对解释语篇具有很大的帮助,能让语篇意义一目了然。(3)图像,语篇中的图像意义举足轻重。图像与文字结合起来看,会让语篇的意义更加丰满。(4)体裁,不同的体裁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帮助语篇更好地诠释其意义。这些关于多模态的解释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就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仅局限于文本,还要对非文本资源进行挖掘,培养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识读能力,提升对语篇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笔者以黄国文(1988)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为例,展示语篇分析的魅力及其对阅读理解的作用。如果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能发现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可能是:一对中年夫妇在进行一场网球赛,中间的这张网将他们隔开,但即便是结束了比赛,回到家中,他们之间依然有隔膜。
以上是从语音、词汇、结构、标题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语篇分析,其中,对诗的编排的分析也应该可以算是多模态语篇分析的一种,这样的分析使读者不仅仅只是主观上觉得这首诗写得好,还能知道它为什么好,诗人用了哪些手段实现了这一目的。显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语篇分析的方法,学生就能通过语篇分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本书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店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