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World 新刊 | VR 未来
《艺术世界》317 期
VR 未来 VR.beta
点击文末 [ 阅读原文 ],进入小仓库购买
封面故事 :田晓磊,《诗歌》,单屏动画,7 分 13 秒,2014
目前虚拟现实的体验还未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还不能完全欺骗用户的身体。在未来科技与人类的互训中,人或许一出生时就能给视网膜加上镜片,或创生一种新器官,人可以通过选择扩展插件来延展人体的功能。人会成为肉体与机器之间的新生命体。
2016 年被媒体广泛地称作“VR 元年”,VR 的概念传播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俨然带动了社会创新领域的一批新增长点。在这盛况之下,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渐渐开设 VR 课程,艺术展览中不时出现点缀式的 VR 作品,背景各异的艺术家在摸索中打造自己的 VR 首作或构想 VR 项目方案。
假如说 VR 为体验者提供了一种在虚拟现实中自由漫游的可能,那么是否可以说 VR 作品中“作者已死”或者观众成为了“作者”?VR 作品的展示是否能够脱离美术馆实体空间,而直接与每个观众的终端设备联通,甚至在人类未来的演化中变成身体的一种插件?在虚拟现实的终极版到来之前,它还将处在一种接近无限的“即将到来”之中。
在 VR 技术下一次全面更新前的间隙,《艺术世界》邀请策展人与教师姚大钧、费俊,写作者陈辉、芬雷,艺术家田晓磊、沈莘、卢意、金亚楠、吴超、夏维伦参与“VR 未来”这一话题,讨论虚拟空间的现实问题,即“VR 元年”之后艺术应该怎么办。
艺术世界 | 策划,蔺佳、汤骁晖 | 责编
/ 长读 : VR 未来 /
[ 目录 Content ]
24 虚拟现实(VR):想象与游戏(陈辉 | 文)
30 姚大钧:“VR 元年”之后怎么办?(蔺佳 | 采访)
36 费俊:混合现实的未来(栾志超 | 采访)
48 重返剧场:VR、身体与想象的权利(芬雷 | 文)
50 沈莘:控制是对于主动性的一种挑衅(杨圆圆 | 采访)
58 田晓磊:艺术滞后于科技(栾志超 | 采访)
68 1933——2033,上海故事(卢意 | 文)
74 在无尽的回避中实时生成(金亚楠 | 文、自述)
78 蒂娜·奥尔兰德:“无际的世界”在展览中(蔺佳、谭昉莹 | 采访,谭昉莹 | 文、译)
84 雅昌云展:花三到五倍的时间做业内领先的高精度 VR 采集(吴桐 | 采访)
88 吴超:人先于艺术,先于学科(汤骁晖 | 采访)
▍姚大钧:“VR 元年”之后怎么办?
廖雨澄,《另一个世界》(Other World),VR 作品,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图片提供
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某个新技术的出现就一定会给艺术界创造一种全新的可能,造成巨大的变革。在目前的 VR 产业中,全景影片和虚拟建构两种方向被笼统地混在一起,造成颇大误解和困扰。全景摄像给观众提供的是拍摄者或相机所见和所到的固定路径,而虚拟现实则是创作者凭空建构的场景,主要靠电脑建模生成,可以让观众在其中自由漫游,甚至与看到的对象和物件发生互动。也不能说这后者就是真正的 VR,但目前没有确切的惯用名词来区分性质相当不同的这两者。(蔺佳 | 采访)
▍费俊:混合现实的未来
谭文赛,《DOGSOS》,铁笼、电视机、电脑,9 × 3 m,2016
我们关注的不是技术本身,叙事能力始终才是创造力的内核。VR 让我们看到的是它的可能性,但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娱乐属性。但事实上它有很多可拓展但还没被关注的需求,比如教育、新闻等等还没有被商业化的领域。另外,我们看到的是它打破了线性叙事,不再是基于一个单一的屏幕,而是全景式的。它的互动属性也可以有多叙事、多角色、多结局,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栾志超 | 采访)
▍重返剧场:VR、身体与想象的权利
在电影尚未归还“真实的梦”的债务性当下,一种模拟“眼睛的观看”的技术:VR 视频,却将“假想的梦”这个虚拟的泡沫进一步放大。一种美其名曰观感体验的经济,在 VR 的世界里大行其道,类似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院放出一辆冲向人群的火车,VR 越来越多地驾驶超速的感知以未知的方式冲向每个人的自我。这种感觉就像做噩梦,而你知道自己醒着的事实,则把噩梦变成了快乐。(芬雷 | 文)
▍沈莘:控制是对于主动性的一种挑衅
沈莘,《巨人的肩膀》(Shoulders of Giants),2015,四屏影像装置,时长:91 分 21 秒,艺术家|图片提供
我更关注的是融入消费市场的技术,在我的实践中运用这些技术都和它们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有关,而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技术的运用。技术的代入在作品内容中的位置,应该是在被观看,被使用的复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所以新技术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所交杂出的意义,如果不能在市场中被讨论,可以通过作品来被反思。(杨圆圆 | 采访)
▍田晓磊:艺术滞后于科技
田晓磊,《诗歌》,单屏动画,7 分 13 秒,2014
很久以来,人类就有一种对互动的本能需求。就 VR 提供的体验而言,目前还没有解决的是完全欺骗用户的身体。要完全骗过身体,还得增加嗅觉、失重感、身体的震动感、疼痛感等等。目前解决了的只有视觉、听觉、简单的触觉以及移动。当 VR 技术更成熟时,VR 可以实现多人同时在线互动,你可以在 VR 中和人社交,可以自我设定形象。如果 VR 是未来每个人的标配,那么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慢慢适应这个机器,产生一点点基因的变化。(栾志超 | 采访)
/ 展评 : 扫描全球 11个重要展览 /
[ 目录Content ]
98 [纽约|性博物馆 ] 已知 / 未知:素人艺术中的私密执念与隐藏欲望(杨杨 | 文)
101 [ 伦敦|南伦敦画廊 ] 艾米·西格尔:层(罗可一 | 文)
104 [ 巴黎 | 104 号艺术中心 ] 尼古拉·克劳斯——无尽的肖像(让·雅克·盖伊(Jean Jacques Gay) | 文,邹晨 | 译)
106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 沈远:无墙(耿涵 | 文)
108 [ 北京|央美术馆 ] 都市折叠(Jerome Araki | 文)
110 [ 北京|长征空间 ] 原地前进(刘希言 | 文)
112 [ 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游牧小说:蒲英玮个人项目(栾志超 | 文)
113 [ 深圳|盒子艺术空间 ] 居民:再招募(刘南茜 | 文)
114 [ 上海|阿拉里奥画廊 & BANK ] 故土不乡愁(弗生 | 文)
116 [ 上海|M 艺术空间 ] 黑夜叠在影子上(宋哲 | 文)
118 [ 上海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天气大战(陈澈 | 文)
▍已知 / 未知:素人艺术中的私密执念与隐藏欲望
素人艺术之于主流艺术也是修辞;就像从地球上看见的北斗七星,是一个遥不可及也无需所知的浪漫幻想,是用于定位人类自身坐标的傀儡参照系,一个将自然本身转化为关于自然的想象的挪用。性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已知 / 未知”结合了情色与素人这两个在艺术领域忌讳直言的主题,带领观众走入一个文化的双重边境。(杨杨 | 文)
▍艾米·西格尔:层
艾米·西格尔展览名称的“层”,字面是地质构造的一种描述,也暗示了物质在不同的地理地域和社会性活动间的一种阶层化的循环流动。(罗可一 | 文)
▍尼古拉·克劳斯——无尽的肖像
我们生活的今天是一个被无穷尽图片充斥的时代。各种新闻、广告、自拍通过网络游走于每一处角落。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年轻的法国艺术家尼古拉·克劳斯(Nicolas Clauss)暂时搁置画笔,开始使用录像技术和电脑编程来创作,装置、录像、衍生艺术都被整合进其全新创作形式——可重复写入的“无固态图画”。(让·雅克·盖伊(Jean Jacques Gay) | 文,邹晨 | 译)
▍沈远:无墙
沈远似乎在用当代的方式讲述着“墙”的古老故事,她以对人类处境真切的同情,调用宏大的人文视角,将田野调查的深切感受与经验注入作品之中。底层劳工、妇女、儿童、留守者的生存处境都是“无墙”所呈示并想要与公众共同探讨的论题。(耿涵 | 文)
▍故土不乡愁
基于两家不同地理位置、空间结构的画廊合作,展示同一位艺术家作品的“双馆展”,似乎是比起在同一空间中展示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双个展”更为有趣的策展方式。对于本来就强调空间的陈彧君来说,同时使用阿拉里奥画廊和 BANK 举办个展,更是为进入其创作主题和工作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且更为完整、全息的方式。(弗生 | 文)
/ 拉页 /
▍我们之后
中国上海 | 上海 chi K11 美术馆
2017.3.17- 5.31
/ 人物 /
▍梁绍基:蚕丝作诗——测度自然与历史
梁绍基,《月庭》,单路视频,7 分 41 秒,2015
梁绍基是个游牧者,在东西方文化、民间艺术和自然的奥秘中游荡,他在天台山麓始丰溪畔开辟工作室,蚕丝禅语化作艺术的行迹。(陈冰雨 | 采访)
/ 策展札记 /
▍尝试成为一只鸟
伊娃·卡托塔法,《成为鸟》(Eva Kot'átková, Becoming a bird),展览现场
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近年来持续关注现场艺术及其机构语境和视觉艺术的表演性,在其为明当代美术馆策划的展览“把一切都交给你“上,她试图对展览惯例下艺术单一的趋向于物品化的概念提出挑战,并引发对展览本身所包含的日常性和时间性的反思。(比利安娜·思瑞克 | 文,邬晨云 | 翻译)
/ 表演 /
▍我们独自上演(下)
凯瑞·詹姆斯·马绍尔,《艺术家为不及往昔的自己所作的肖像》(Kerry James Marshall,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Shadow of His Former Self),20.3 × 16.5 cm,1980,Steven and Deborah Lebowitz,Photo: Matthew Fried,© MCA Chicago
年轻一代的非裔艺术家正在改变美国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社区蓝图,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艺术教育,也具备互联网生活、流动身份、模糊的性别等特质,“黑人表演性”一词可以涵盖他们在群体性文化生产过程中的自我身份建构。(富源 | 文)
文、图 / ArtWorld
编辑 / ArtWorld
长按图片 扫描二维码 购买新刊 >>
关注我们 >>
☟ click「阅读原文」, 购买新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