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庆斌:医院信息化墙内、墙外都要开花,提升医疗质量是根本

孙鹏 HIT专家网news 2021-08-11

导读

在新时期,医院信息化还是要以院内、院外为导向,两条腿都要“走路”。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科长 吴庆斌

“现阶段,医疗信息化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有两方面:院内和院外。院外是服务患者;院内是服务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再服务于患者。这是信息化的根本。”根据多年医疗信息化的经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以下简称:暨大一附院)信息科科长吴庆斌认为,在新时期,医院信息化还是要以院内、院外为导向,两条腿都要“走路”。

从2009年开始,暨大一附院在广州医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医博)以及英特尔公司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的帮助下,先后完成数据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CDR)的建设,并基于平台开发出兼顾院内外的一系列数据应用。从2018年起,暨大一附院通过制定新三年计划,向医院全面质量管理重点发力。

数据平台为提升医疗质量打下基础

据吴庆斌介绍,该院信息化历程起步较早,早在1996年就开始使用DOS版信息系统;2004年更换上线Windows系统,医生开始在PC端开电子处方;2009年开始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建设的策划,并于2012年左右完成基于信息平台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到2016年,该院开始基于信息平台建设CDR,并逐步上线一系列数据应用。

吴庆斌表示,暨大一附院与广州医博的合作始于2009年。“那时我们还纠结于系统的优化问题,怎么样更好地为医生服务,当时对数据利用、甚至统计报表等很简单的应用都还没有概念。”吴庆斌表示,在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阶段中,数据利用在第五阶段,在实现数据集成后就要进行数据利用。广州医博和英特尔公司帮助该院建设了数据集成平台,并完成数据利用、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相关应用。同时,从2009年开始,该院还尝试建设运营方面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做成一系列较为直观的显示界面,比如门诊量分析、病原分析以及医保控费预警等。

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为暨大一附院聚焦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进入新时期,该院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逐渐倾向于临床,重在提高医疗质量。依据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抗菌药物质量控制,完成HQMS(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数据上报系统。在此过程中,指标来源首先基于整合应用,在医疗方面切入抗菌药物的整合使用,以及三甲医院三百多个指标的承建,如果某些指标越线或不符合国家标准,即进行干预,其中,广州医博承担了大部分工作。“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更深层次的应用,开始医院全链条的医疗质量管理,比如,不只是针对个别抗菌药物。”吴庆斌说。

吴庆斌坦言,医院信息化的根本是提高医疗质量,不管“互联网+”做得多好,归根到底离不开医疗质量。“大家天天讲人工智能、大数据,如果不是为了医疗质量服务,生命力肯定不会长久。下一步我们做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就是要更直接、更容易地让医务部门把控到医疗质量数据,做到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这些信息化都可以实现。所以要两条腿‘走路’,不能一味走‘互联网+’,不然就有可能外面百花齐放、里面乱成一团。”

开展数据应用,把“土豆”变成“酸辣土豆丝”

目前,暨大一附院的CDR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抓取,并针对临床科研及医院管理开展了具体应用,实现了部分互联互通五级乙等测评要求。广州医博总经理王晓毅认为,“如果数据只是放在服务器里,不是做成一盘菜,实际上它就是土豆,变不成酸辣土豆丝。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开放,将来会越来越需要对医院数据进行高效的统计管理以及资产化。”

广州医博总经理 王晓毅

吴庆斌表示,比如,院感系统要对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以前在数据库中抽取,现在基于CDR就可进行预警和分析。“我们做的医生查房系统是基于CDR,其中有病人连续数据,不需要原来传统的模式进行对接。对比较特殊的病人,病重、病危的病人设定一些规则,有风险的病人也可以进行关注,这都是CDR上可以做的。”吴庆斌列举了基于CDR的一些应用,“比如交班系统等都可以基于CDR,现在CDR还有一个消息系统,如果检验到异常的危机值,系统就可以发消息到平台或手机上,形成闭环。”

基于CDR的各项应用都对数据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们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实时、有效地利用数据,面向未来也可以做科研。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科研对数据质量要求非常高,每个病种的治疗方向和科研均不同,这就要求底层数据配置要非常灵活。”王晓毅表示,比如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案是放疗,而现在要通过细胞阻碍或细胞再生来杀死癌细胞,新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科研工作,其中需要的数据也完全不同,底层数据处理变得非常复杂。

同时,数据质量的把控以及互联互通中对于数据归一性、数据质量等的要求,都离不开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吴庆斌举例表示,比如,英特尔两台四路服务器可以替代过去的四台,在性能上大概提升2.5倍,包括调阅资料、科研数据等都是秒级实现,而过去可能需要等30秒或50秒。“做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我们也是集中购买了英特尔最新一代基于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的服务器来提升计算能力。如果用原有低一代的CPU,无论是能耗、还是计算能力都不能达到要求。”据吴庆斌透露,早前该院核心应用并未在X86平台,而是使用了小型机。“从有服务器开始,我们就购买了英特尔CPU做支撑,同时我们也在不断进行升级。”吴庆斌说,“经过多年使用,我们发现X86服务器性能已经和现在小型机相当,所以我们换成X86架构服务器,医院核心系统也跑在了英特尔架构上。”

王晓毅表示,暨大一附院的成功案例是广州医博的“处女作”。如今,在广东省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广州医博已累计服务了100家以上的三甲医院,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包括数据平台的搭建、前端的应用等。“下一步是如何提高产品化的百分比,帮助更多医院快速部署,这一点我们正在英特尔平台上开发,英特尔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硬件帮助,包括服务器等方面。”王晓毅说。

信息化需稳扎稳打 让医护人员更有“获得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很‘稳’,不是大刀阔斧马上推进信息化,而是同步规划做得很好,长达三年、五年的规划一直都在做,每年都是分步实施。”在近十年的合作过后,暨大一附院推进信息化给王晓毅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稳”。

据介绍,暨大一附院与广州医博的新三年规划主要有两方面工作:

一是完成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建设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平台,将全院的质控工作划分为“四个层级”,辅助医院建立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达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实现全院一个大系统的整体概念,不只针对各个科室部门,而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二是在现有数据集成平台上完成整体智能化管理。“每一条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流转过哪一个科室哪个人都要进行把控,数据在全院的流动是可以管控起来的,要让医疗行业或者说医院的数据变成资产。”王晓毅说。

对于下一步的双方合作方向,吴庆斌坦言,今后的信息化方向会侧重于对医护人员系统的构建。“其实这也是有方向的,按照电子病历应用评价等级往前走,医院的相关应用就会逐步让医生和护士有‘获得感’,能够获得信息化带来的红利。”

据了解,在今年5月的2018CHITEC上,暨大一附院成功获得了2017年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证书。作为国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广东专家,吴庆斌分享了两条建设经验:一是越早越好,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越来越严格,2018年会比2017年的标准和数量多,所以数据标准化工作也会越来越多;二是不要怕,不是等全部准备好了才去做。“因为从申报到真正测评还有9个月时间,以院长来调动医院所有资源往这个方向走,效率会比没有测评时提升10倍、甚至20倍。有标准、有动力,往前走必然就会成功。”

 近期热门文章: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

请扫码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后提交你的申请哦!(请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加群)

微信订阅号:HIT180com

微信服务号:chinaHIT

投稿: public@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