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西川主任撰写的2019年回顾颇为精彩,值得您细读。有战胜病毒的快意,也有门诊宕机的反思;有“互联网+”的深化应用,也有线上线下难以衔接的无奈;有中心机房的顺利迁移,也有数据质量的苦恼……
【郑西川专栏】2019年医疗信息化的考验来得有点生猛
“2019,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确实如此,2019年的医疗信息化考验来得有点生猛。
这一年我院信息化建设进入转型元年,随着临床电子病历应用的深化,信息化从规模建设转型为数据驱动。我们在怀揣梦想中爬坡过坎、脚步匆匆,走得并不容易。虽然过去几年已经开始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的建设,2019年医院临床数据中心规模应用,运营管理数据中心和科研数据中心建设初具雏形,但离精准医疗和精细管理的需求距离还很大,同时我们在不断听到临床对信息化应用的新需求,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数据共享困难,数据质量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最大难点。
这一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和监管细则逐渐落地。利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医院信息化呼声不断,我们实现了门诊电子病历的预问诊,病人参与门诊医疗数据的生成过程,缓解了医生重复录入病人基本数据的压力;我们按疾病类别制订了问诊模板,但应用数量和质量一直上不去;信息化如何实现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的业务协同,如何实现医疗业务的线上线下衔接,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这一年,我们重点进行了便民服务和智慧服务信息化建设。门诊诊区增加了大量服务自助机,窗口和诊室增加了几百个条码扫码墩,信息软件进行了配套改造,实现了诊间支付、线上支付功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诊前预约、诊中导航、诊后随访正在形成。但病人排队、检查等待时间长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同时医院网络安全遇到了新挑战,信息运维工作量成倍增加。
这一年,国家实行医院药品零加成和耗材零加成,信息基础项目多次调整;各级各类评级评审中,信息化成为全院临床和医疗管理寻求亮点的重要领地。大家希望医院信息化这个丑小鸭一夜之间能变成金光灿烂的白天鹅,信息化建设能为职能部门管理压舱增色,信息系统在内涵素质不足下粉墨演出;AI、5G、大数据、物联网成为医疗信息化舞台上不断重复的名词,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信息化建设压力陡然增大。
这一年,我们实现了医院信息中心机房的大迁移,在厂商和中心工程师努力下,机房搬迁、各类网络以及互联网光纤切换与网络配置进展顺利,结局完美。搬迁工程对医院业务运行没有任何影响,全院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中心机房的大搬迁,在新的中心我们增加了一系列网络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一门式电子化信息运维服务平台顺利应用,提升了医院信息化的运维质量。
这一年,我有两件事印象最深:一是伴随着安全等保评审,勒索病毒和挖矿病毒悄然而至。当接到个别终端蓝屏的报警时,工程师提醒前台发现挖矿病毒,经验告诉我必须马上处理,制订方案,落实责任,组织中心所有人员加班加点分区包片。我们用了一周时间,赶在病毒大面积爆发前把所有终端系统漏洞和防毒补丁全部升级完毕,随后又进行了桌面管理和安全态势感知安装和软件监控,在与病毒的较量中我们取得压倒性胜利。二是一直担心的系统瘫痪事件发生了,因为千万条数据的同步操作(前台工程师判断失误),导致门诊电脑高峰时刻停机1小时20分钟,面对数据堵塞只能等数据库事务结束,束手无策完全失败。这次事件告诫我们,三级医院信息中心需要专职的数据库DBA,特别是在数据成为医院重要资产的今天。当后台数据出现问题时,需要DBA进行审慎处理,而不是前台维护人员直接操作数据表!虽然早就有意识,但中心专职DBA一直不到位,事件发生后我对自己的DBA培养感到自责。两件事不同结局,可为同行提供借鉴,值得深思。
这一年,我们迎接了多种检查,特别是国家医保局飞行检查和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数据成为各种检查博弈中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一年,医院信息化经历了太多考验,信息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面对考验的抉择和挺身而出的担当已成为过去一年最宝贵的人生财富。转型中的医院信息化正在接受考验,我们不能后退、不能屈服。我们期望被理解,即使不被理解,我们也绝不会让自己后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信息化建设在数据驱动的转型中,我们熬过了2019的寒冬,正在进入下一个十年。医疗健康信息化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愿在未来,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信息化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信息化地位不断加强。所有从事或者支撑医疗健康信息化的朋友,让我们彼此约定,相互温暖,相依前行。
郑西川,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CHIMA)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上海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医药信息分会常委;《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研究方向:①基于PACS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共享;②HL7/XML电子转诊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③ 区域临床信息共享及协同医疗信息技术研究;④数字化医院的相关标准及实现技术。近年来,先后承担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经济信息委信息化专项基金以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
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
(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
微信订阅号:HIT180com
微信服务号:chinaHIT
投稿:tan_xiao@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