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化与科研转化并重,浙大儿院信息中心的学科建设之路

朱小兵、姜浩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导读

信息中心被医院选作培育学科部门,堪称创举。

科建设,这是几代医疗信息人为之努力的梦想。但绝大多数医院信息部门都不得不面对骨感的现实困境,对于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更是望洋兴叹。

2021年5月31日,HIT专家网走入正处于70周年院庆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简称:浙大儿院),如约拜访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俞刚。这一天虽是周末,但恰逢俞刚主任总值班。他抽空接待了我们的短暂来访。俞主任一路小跑从医院大门口迎出,接我们进入门诊大厅,随后路过院庆展示墙。其中有一个版块展出的是该院“2018-20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人”、“2018-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俞刚主任都赫然在列,前者题目是《以咳嗽为第一主诉症状的儿童疾病智能分析平台及应用》、后者题目是《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儿童慢性咳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这正是此行与俞刚主任交流的重点。

俞主任一路小跑从医院大门口迎出,接我们进入门诊大厅,随后路过院庆展示墙。其中有一个版块展出的是该院“2018-20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人”、“2018-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俞刚主任都赫然在列,前者题目是《以咳嗽为第一主诉症状的儿童疾病智能分析平台及应用》、后者题目是《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儿童慢性咳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这正是此行与俞刚主任交流的重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俞刚

信息部门不能止步于“支撑”

俞刚主任坦言,能够争取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基于医院学科建设规划、对医院信息部门定位思考以及发展路径选择等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毫无疑问,以智慧医院建设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信息中心的立身之本。通过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浙大儿院规范了院内基础数据标准,梳理了电子病历结构化节点,有效地积累了结构化、半结构化文本数据,影像数据等各类临床数据。顺利通过了国家卫健委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级五级评审,正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迈进。

俞刚说:“只有将信息部门打造成学科部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临床,创造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才能体现信息中心的科研价值,提升信息中心的地位。”

早在2011年,时任信息中心副主任的俞刚下定决心,将电脑维修等基础IT运维工作外包,为科室成员切实“减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IT项目管理工作中来。毕竟,IT运维工作费时费力,技术性、专业性与难度却并不高,医院的IT工程师们不应在这些琐碎的工作中“搁置才华”;只有“放开手脚”,才能为医院创造更大的价值。

2015年,俞刚申报了第一个科研课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儿科机械通气撤机系统研究,成功申请到了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基金。

2015年后,信息中心再次成功获批了1个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两个浙江省科技厅基金项目。

这一思路和做法,恰好与医院对于信息部门的期望不谋而合。尤其是“科研”,这是浙大儿院作为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的天生基因,院党委书记舒强就曾对俞刚提出要求:“信息中心不能只做信息化一件事,同时也要做科研转化。”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8年、2019年,浙江省儿童医院先后获批成为国家儿童与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以此为契机,2019年,医院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分别选出了4个高峰学科、4个优势学科以及4个培育学科。其中,设立的“儿童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作为一个培育学科,以信息中心作为主体。而后2020年4月,浙大儿院成立了数据信息部,下设信息中心、互联网医学中心、临床大数据中心。

俞刚说:“信息中心被医院选作培育学科部门,堪称创举。”

2020年10月,浙大儿院信息中心联合呼吸科申报的《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儿童慢性病咳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该项目应用了小样本迁移学习等国际上较为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儿童咳嗽的成因,基层医生的首诊准确率较低,我们希望利用人工智能结合学科专家的知识体系,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缩短就诊时间。”2021年3月,浙大儿院信息中心的又一项有关儿童咳嗽研究的科研项目成功申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咳嗽为第一主诉症状的儿童疾病智能分析平台及应用”,期望把人工智能的模型平台化应用到基层儿科,为更多的患儿健康服务。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儿童慢性病咳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凭借计算机专业实力赢得临床科室尊重

一开始,一些临床科室对于信息中心牵头新组建的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能否承担“像样”的课题,也不是很有信心。

俞刚对此很理解,但是也很清楚信息中心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优势。“我们要去争取承接的课题,一定是基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俞刚认为,信息部门要获得临床科室的信任与信赖,就必须要展现出专业能力与价值,信任是靠成绩换来的。因此,俞刚对浙大儿院信息中心的定位就是应起到牵头作用,而不能只作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支撑角色,只进行类似数据清洗等基础性的工作。

随后,在陆续斩获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推动下,信息中心的科研能力逐步得到验证。许多临床科室的主任也开始主动寻上门来,希望与信息中心合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临床科研。

2021年,合作项目需求纷至沓来,信息中心已“应接不暇”。据介绍,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有:“儿童皮肤特应性皮炎影像诊断研究”。俞刚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影像诊断方面的效果要远超应用于文本或其他方向的研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与皮肤科影像诊断项目,有望发挥出巨大效果。

此外,“儿童肠套叠影像诊断研究”,肠套叠影像属于B超类影像,极易误诊,利用人工智能对海量影像数据进行学习,希望能够建立诊断模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类似项目还有:利用EMR定量评估儿童用药、基于对抗学习的医学概念及标注识别、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儿髋关节发育智能评估系统研究等。

尤其让俞刚感到自信的是,这些研究项目的思路经过与临床深入坦诚的交流,临床也都理解,哪些研究工作必须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主导,并对信息部门的专业研究能力刮目相看。

延揽人才、开放合作

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俞刚也遇到了人才难觅的问题:“在做好顶层设计、搭好框架以后,人才问题是最为棘手、也最不好解决的。”

俞刚介绍,经过一年多努力,浙大儿院数据信息部已经形成了由多名专职研究人员组成的医学人工智能团队。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中任何想与医院合作的单位,都有机会参与到信息中心的科研项目中来。

目前,除了浙江大学的学生外,杭州师范大学每年会分派两位研究生到信息中心常驻。采取同样合作方式的高等院校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中心人才紧缺的压力,也有助于在专业细分的基础上执行科研计划。

除高等院校外,浙大儿院还与部分医疗信息化厂商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俞刚体会到:“厂商的优势在于资金与人员梯队,只是缺少些‘接地气’的idea,双方的合作恰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将来科研成果如何转化,这是俞刚目前思考得比较长远的问题。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政策出台,或者成立第三方创新平台,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体现自身价值,科研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的目标也将不再遥远。

如今,浙大儿院信息中心所在的楼层,除去一小半房间属于信息中心,其余全部是医院由众多博士头衔科研人员领军的PI(Principle Investigator) 办公室,可谓名副其实的临床大数据科研“通道”。一场极具浙大儿院信息部门特色的“科研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PI办公室

俞刚主任说,自己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与仪器科学学院,骨子里热爱科研,平常周末就算不值班,也会经常待在办公室读读文献,跟临床医生交流。

正在上初中的儿子也经常跟着来办公室做功课。耳闻目染,俞刚主任和信息中心团队的言行,也被儿子在作文中拿来“做道具”。在俞刚主任曾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篇作文中,儿子不仅对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爸爸充满敬意,还十分形象地概括了医院信息科的工作日常:“……拯救系统就是拯救生命啊!医院就像一个漏斗,所有人的不满、压力都盛进漏斗中,而这些压力此时被信息科扛着。而爸爸,正是这压力的中心。”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