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担子”越来越重,医院集成平台准备好了吗?

龚晨 HIT专家网官微 2022-11-03

导读

从“润滑剂”到“主动脉”,医院集成平台的技术架构面临变革挑战。

“就怕集成平台‘崩’,一‘崩’就睡不着觉。”这是许多医院CIO与集成平台项目负责人的一大心结。
医院业务的复杂性促成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在打破“信息孤岛”、满足互联互通需求的过程中,集成平台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医院尽可能用更少的精力完成更多的集成与互操作工作。随着互联互通应用的逐步深入,曾经的“润滑剂”正逐渐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主动脉”。在一些医疗机构,集成平台已成为与HIS、电子病历系统同等重要的核心系统。
“核心”的责任与压力不言而喻。面对重任,集成平台做好准备了吗?
集成平台的“担子”更重了
早在2014年,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以下简称长治和平医院)开始通过自行开发“接口集成平台”的方式,解决重复接口工作量大、出现问题无法准确定位等问题,同时推进数据标准化工作。
医院业务系统“越上越多”,接口集成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医院自行开发的平台能力有限、效率不高,渐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医院各类业务的扩展以及多方面的测评要求,都对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水平提出了挑战。“大形势下,提升信息集成与互操作水平是医院的必修课,否则根本无法支撑业务发展和政策要求。”长治和平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副主任黄明清认为,医院亟需找到趁手的工具,将原来“散打式”的集成任务统一起来,转化成标准化的工作,从而提升集成质量,并更好地实现业务线的监管。

长治和平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副主任黄明清

2018年,长治和平医院引入集成平台,目前已稳定运行超过600天。据黄明清介绍,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在熟练掌握平台各项功能的基础上,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事件处理模型”等新方式,有效提升了集成效率。
同样是在2018年,“百年老院”郑州人民医院开始新一轮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3年努力,郑州人民医院目前已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5级、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3级、河南省数字化医院评审A级,并且获得互联网医院资质。郑州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研发部主任兼数据中心主任张司露认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在几年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水平提升,集成平台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通过接口服务的标准化解决了不同厂商异构系统之间的高效对接问题,在数据应用层面也降低了数据库与系统改造压力,降低了后续的运维难度,为郑州人民医院的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郑州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研发部主任兼数据中心主任张司露
在集成平台的支持下,郑州人民医院曾经仅用20天时间就完成一个新院区的整体系统切换,并有效确保了各项业务流程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如何确保“主动脉”的畅通?
在2020年度第二批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中,浙江省台州医院顺利通过五级乙等测评,这也是目前医疗机构可以获评的最高级别。浙江省台州医院的互联互通“升级之路”,同样也是集成平台应用逐步进入更深层次的过程。
浙江省台州医院信息中心集成平台项目负责人刘祉呈介绍,医院于2015年开始集成平台建设,已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集成平台开发方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曾在1小时内实现“健康码”应用的快速上线。但对标“五乙”标准,刘祉呈发现,对集成平台的要求更高了,至少需要接入54个系统,基本囊括医院所有重点业务,是名副其实的“主动脉”。“在我们医院,集成平台是核心系统,与HIS、电子病历系统是一样重要的级别。”
浙江省台州医院信息中心集成平台项目负责人刘祉呈
将集成平台同样放在“核心”位置的还有郑州人民医院。张司露介绍,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十四五”规划中,12项重点工作基本都与集成平台、数据中心密切相关。
在集成平台上交互的业务与数据越来越多了,许多医院都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比如,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逐步落地,浙江省台州医院的集成平台面临着来源于互联网医院端的大量请求,高峰期的并发量可达500TPS(每秒处理事务数),其中挂号、预约、报告查询、结算等重要业务与患者体验息息相关,需要全面的容灾能力,遇到故障时需要实现无感知切换。
可见,当集成平台逐步成为医院信息化的“主动脉”,其高可用性与容灾策略问题就必须被放在重要位置上。对于集成平台的这些能力需求,也使得底层中间件架构面临变革挑战。
2021年初,浙江省台州医院开始使用“Odin引擎集群版”。Odin一体化的“集群式架构”不同于现有的“双活”或“多活”模式,其具备统一的开发、测试、管理、运维和监控界面,创新地将控制组件、运行组件、API网关、用户鉴权等融为一体,并具有态势感知、自修复机制、定向隔离负载、精细化故障转移等功能,在容灾策略的精细度、覆盖度,负载能力的资源利用度、性能承载度、风险控制等方面,能更好地支撑集成平台的稳定运行。
据刘祉呈介绍,引入集群式架构后,目前医院集成平台稳定运行着400多个集成项目、1000多个交互终端,日消息吞吐量在300万-500万左右。更让他感到安心的是集群式架构具备“服务熔断与降级”功能。集成平台运维管理人员可在平台上设置阈值,当某个第三方服务因访问压力过大而响应变慢或失败时,将自动预警,或暂时切断对下游服务的调用,从而避免因单个第三方服务的效率问题“拖累”整个平台的可用性,保护“主动脉”的畅通无阻。“熔断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实现了平台运维的自动化,这个工作靠人工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除此之外,一体化集群的“应需而变、按需扩展的能力”也让刘祉呈感受深刻。比如在医院自助机、互联网医院App的业务高峰期,集成平台可增加节点,分摊高并发压力;而在闲时,集成平台可收缩回常规节点数量,实现IT资源的合理利用。
集成平台的建设要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蓝图中,集成平台起到的作用是“地基”之一,而集成平台的“地基”则是其核心组件:集成引擎中间件。面对日益沉重的“担子”,倘若集成平台的基础不牢,就如同只打了两层楼的地基,将永远建不起十层以上的高楼大厦。
如果说,考虑高并发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性能是着眼于集成平台的“当下”,那么放眼于未来,集成平台还将承载何种任务?在集成平台的“地基”之上,医院将搭建起什么样的“高楼大厦”?
首先,集成平台需适应集团化医院的同质化管理需求。
郑州人民医院近期准备在集成平台中引入集群式架构。据张司露介绍,作为“郑州市城市医联体创新试点单位”,郑州人民医院在“十四五”期间将陆续接入多个一级医院与社区医院,涉及紧密型、松散型医联体多种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集成平台搭建的应用系统必须足够灵活,能支持不同级别、不同组织架构的复杂用户需求与业务场景。“比如,社区医院使用的是‘河南省智慧社区项目’的统一系统,如何将这样的异构系统接入集成平台,对我们而言将是很大的挑战。”在详细了解集群式架构的特点后,张司露认为其适应集团化医院同质管理的特点非常契合医院的实际需求。
其次,集成平台要“海纳百川”,具备多类先进技术的包容性与引领性。
张司露还非常看重集成平台的技术领先性。由于需要支撑未来新系统的对接和融入,集成平台厂商应密切关注并适应其他HIT厂商的新技术、新动向,具备技术上的共享、开放与包容。“在技术方面,我们看到各大业务系统厂商都在纷纷实践中台、微服务和云化架构,集成平台应该能够很好地支撑这些新架构;在应用方面,我们将更多地拓展和探索互联网、物联网等方面的应用,也需要集成平台能够有更多的延展。”张司露认为,集成平台要“海纳百川”,更要与时俱进,实现引领。
“归根结底,集成平台只是一个工具。上平台不是目的,用平台才是目的。”黄明清为正准备上线集成平台的医院信息科同行给出两个建议:
第一,一定要熟悉平台的“品性”,要读懂“产品说明书”,详细了解它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第二,医院要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路,信息科要先把医院业务的“经络”摸清楚,明确自身的业务诉求,再利用平台“对症下药”地加以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将集成平台“用”在实处,与集成平台一起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