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洞见未来 | 居民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的“双向奔赴”值得期待

孙婧 HIT专家网官微 2024-01-09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2年,是HIT专家网成立10周年,恰逢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医疗信息化建设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此,HIT专家网推出“十年,洞见未来”专题策划,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回顾总结,为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当下,提供借鉴与参考。

由于写作团队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限,文章如有不当之处,恳请业界批评指正。

疫情三年,各地健康码林立,如今虽已退场,但不应忽视:多卡融合、一卡(码)通用,进而实现居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仍是制约“三医联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大短板。而一直被有关部门寄望承载这一梦想的介质,当属居民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两大证照。回顾过去十年,两大证照呈现从实体卡到电子卡(码)、从多地试点到“全民覆盖”的建设历程。目前,二者正在经历从“分头建设”到“协同融合”的关键节点。

居民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的前世今生

无论是居民健康卡,还是医保电子凭证,虽然定位和切入点互不相同,但其建设初衷均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和健康管理。

时至今日,许多医院仍在单独发行就诊卡。居民健康卡是全国统一标准的就诊服务卡,主要解决跨医疗机构、跨地域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问题。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试行)》,为居民健康卡铺平制度之路。同年,首张居民健康卡发放。2016年以来,居民健康卡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家卫生信息化“46312工程”框架等重要文件和战略规划。2017年12月,电子健康卡全国首发。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电子健康卡(码)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2022年9月,“全国电子健康卡(码)高质量发展交流会”首场会议公布,全国电子健康卡(码)累计发卡量已超过10亿。电子健康卡(码)从初建到几乎“全民覆盖”,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

医保电子凭证是基于医保基础信息库为全体参保人员生成的医保身份识别电子介质,是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中参保人的标识,脱胎于社保卡。2003年,第一代社保卡开始发行,主要用于医保刷卡结算。2011年以后,加载金融功能的第二代社保卡开始发行。2018年,第三代社保卡发行,加载了“非接触”快速支付(闪付)功能。2018年5月底,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成立,医保电子凭证、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医保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标准化举措频繁发布。2019年11月,医保电子凭证正式启用,原实体社保卡仍然有效,可以继续使用。2020年3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使用医保电子凭证实现互联网医保服务无卡办理。依托互联网平台,电子医保凭证得以快速推广应用。截至2022年6月,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激活用户已突破12亿。

由此可见,居民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发展过程类似:在移动互联网医疗需求驱动下,经历了从实体卡虚拟化到电子卡(码)的转变,并在2020年疫情形势推动下快速铺开,目前均已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快、稳、合”,居民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的相似之处

 从建设过程看,居民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颇多相似之处。

一是“快”:注重应用整合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助推,其激活量爆发式增长,二者合力支撑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应用成效明显。

“以服务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是居民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发展迅速的共同之处。2020年以来,湖南省、山东省等多地依托电子健康卡推出防疫健康码;同时,卫生健康部门与当地大数据局等紧密协同,电子健康卡应用得到迅速普及。湖南省电子健康卡的“院端”改造,注重门诊服务环节全打通,借此解决挂号付费时间长、候诊时间长、检查预约时间长,看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巧妙化解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发卡,还是医院先用)的问题。

医保电子凭证也不断拓宽应用场景,目前可用于医保查询、参保登记、医保结算、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就医购药等所有医保业务场景。2020年因推出商业健康补充保险,支持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以互联网移动支付形式缴纳保费,引发医保电子凭证激活小高潮。

二是“稳”:“快”的基础是“稳”,二者均注重依托平台建设和底层标准的统一,稳步推进。居民健康卡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便民惠民应用,部分省市推广电子健康卡的先进经验之一就是注重平台和标准的统一。如厦门市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电子健康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湖南省依托省级卫生信息平台推广电子健康卡,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诊疗信息互通共享。

在医保电子凭证方面,各地按照国家医保局医保电子凭证建设规范和指南,遵循统一标准完成本地系统部署。2020年10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信息平台项目主体建设完成,为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互通、生态融通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合”:居民健康卡、电子医保凭证从诞生之日起,就怀抱“百姓就医多卡合一”的理想。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即表示,积极推动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双卡联动”。2018年5月,福建试点“三码融合”,实现了电子健康卡与医保结算、金融支付码的协同。然而,目前大部分省市尚未实现相关功能。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推广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电子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设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展望未来:居民健康卡与医保电子凭证尚需切实融合、深化应用

回望过去,虽然全国推广应用普及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进展显著,但在协同融合、深化应用等方面,仍需快马加鞭。

一是“多卡并存、互不通用”的问题尚未切实解决,实现“双向奔赴”任重道远。从全国层面看,居民健康卡(码)、电子医保凭证分属不同的管理主体,两卡完全兼容尚未实现。另外,各地用于投入建设电子健康卡(码)的资金来源不统一,部分地区依赖第三方资金建设电子健康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一化管理和电子健康卡的跨省通用。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探索建立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药监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2022年11月,《“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每个居民拥有一个功能完备的电子健康码。

业内期待,建立多卡(码)融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电子健康卡与电子医保凭证融合应用,完善制定卡(码)的技术载体、数据安全管理等标准,让二者的“双向奔赴”早日实现。

二是“诊中缴费不便捷、诊后查询不全面”等医疗服务“堵点”仍待化解,深化应用还在路上。2018年电子健康卡首发之时,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对电子健康卡寄予厚望,认为其功能:一是促进线上线下全面实名制就医,二是支撑居民健康档案汇聚与开放共享,三是提高居民健康隐私安全保障。目前看,第二、三项功能仍有待补足,在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就诊卡互认通用、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互认共享、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等领域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居民健康标识统一注册和统一识别管理是电子健康卡实现信息互通的技术基础。早在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就强调,加强居民健康标识统一注册和统一识别管理。

医保电子凭证方面,“激活量全民覆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医保打通,实现医疗机构、医保经办机构、零售药店等数据互通,能够进行即时结算、在线支付,才算是真正的打通。未来应加快制定基于医保电子凭证的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和自付费用的“混合支付”标准规范,通过标准化快速赋能医疗机构、药店,同时继续建设完善医保结算平台。

总之,无论是居民健康卡还是医保电子凭证,从“发得出去”到“用得起来、留得下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借由居民健康卡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还需继续发力。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基层信息化与健康卡管理处处长、研究员汤学军曾表示,电子健康卡之所以不叫就诊卡,主要是因为基于“健康中国”战略预防为主的总体要求,这张卡要尽量少或者根本不要出现在医院,因为一旦出现在医院,就意味着卡的持有者可能已经患病。业内期待,明确电子健康卡的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定位,整合当前健康管理涉及的多个部门、多个管理线,让居民健康卡切实成为保障城乡居民实施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

虽然目前居民健康卡、电子医保凭证仍处于分头管理建设,各自努力发展的状态,但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二者来一场互通互认的“双向奔赴”。

系列文章

近期热文
HIT专家网∣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长按二维码可申请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

寻求“商务合作”,长按二维码可快速与我们取得联系


投稿:gong_chen@HIT180.com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HIT专家网和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