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以何安:中国女性婚姻家庭的自我觉醒与成长史
嘉宾丨牛芸
采访 编辑丨 印雪
撰稿丨牛芸 印雪
本期荐片人
导演: 李米杰
清晨六点,年轻的妈妈超燕和4岁的儿子晨晨正在朗读论语, 她感觉和儿子共同学习孔子的智慧让他们的心越靠越近了。超燕期待着带动家人学习儒家文化可以让家庭更和美,可是没想到自己的努力却把家庭推向了婚姻破裂的边缘……超燕的困惑会带给她怎样的人生成长?“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又会带给这个现代家庭怎样的启示呢?
影片获奖情况: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 特别提名奖 李米杰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提名) 李米杰
第17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纪录长片
女性的成长,是近年来特别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贩卖商业主义物化女性套路的自媒体,还是前几年遍地开花的“女德班”,亦或普遍存在的对女性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偏见,都引人探寻。女性应如何自信、自如面对生活?本片选择了一位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妈妈,夹缠于亲子、夫妻、婆媳的种种关系,在寻找自我、教育孩子、维系家庭之中,沉沉浮浮。
在很多观众眼中,这是一部家庭向的观察式纪录片,但就选片人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女性题材的纪录片,包含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寻找,可能李米杰自己之前也没有意识到一点。
△纪录片女主迷茫的背影
超燕(纪录片女主)在孩子0-3岁这段时间内,一切均以孩子为中心,她几乎失去自我和一切的可能。生活的重压迫使她不得不接受公婆的帮助,老人的确忙忙碌碌,但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理念差异,促使家庭形成巨大的矛盾隐患。当孩子四岁,超燕便有更多自我的时间,同时也希望做些什么可以跳脱平淡、庸常的生活。
这时,传统国学通过诵读经典,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好包装,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这让她看到了自身成长和孩子教育的结合点。于是家里不停地播放着诵读经典的录音,超燕也和孩子一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论语》。从片中无法看出,这些课程是否教授《论语》的深厚含义,还是仅以背诵这种刻板的形式进行。无论如何,背诵经典都是枯燥、乏味、无趣甚至有些魔怔的。或许她只是为了在诵读之声中,暂时忘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或许她只是为了彰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
△国学学校的祭孔仪式
她的丈夫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男人,始终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面对双方的抱怨,他只做到了包容,但并不真正直面问题。或许,这也是超燕的情绪始终找不到出口的原因。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有默默包容一切,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然而心灵呢?他的妻子如被锁住的困兽,丈夫任其折腾,却又漠不关心,就状态而言很多时候他们好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交集可言。吵架成了他们仅存的沟通方式,这也让昔日的恩爱不复存在。
△超燕的丈夫和婆婆
超燕终于出走了,和自己相处、从过去抽离、不断反思生活甚至放声哭泣。她卸下了铠甲,通过教小孩子读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她恢复了昔日的光彩。我们得以在影片结尾,看到她同幼子与丈夫的和解,看到她重拾自我回归家庭。然而她真的与周遭和解了吗?影片彩蛋是超燕和丈夫迎来了二胎的降临,这真的不是过去生活的再一次吗?关于未来,我们无法得知。
教育和成长,必须是符合人性的,一个四岁的孩子,天性促使他喜欢蹦蹦跳跳,和妈妈做游戏,听爸爸讲故事。但是读经诵典是违背了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更何况经典中的糟粕早就被我们摒弃,如今又在这个信息时代拿出来炒冷饭,它们陈旧而无法救人。超燕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如此不清醒地沉迷于其中让我很是纳闷。
△和孩子一起学国学的超燕
导演李米杰是通过介入国学班的日常,反推找到了拍摄对象,但让我惊讶地是她捕捉到了这个家庭的每一个变迁:僵持,尴尬,剑拔弩张,情绪失控。而老公的不耐烦,婆婆的板脸,父母的无奈,每一个人的微表情也被细致的抓取。
△争吵中的丈夫
纪录片不是在于纪录本身,而是基于纪录的创造性剪辑。作品需要呈现戏剧张力、人物性格,以及和人物相关联的一些细节。李米杰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她让纪录片有了剧情片的属性,几分钟就丢给观众一个新的事件,情绪上也是层层递进逐渐引向爆点,每一个情绪点都寻找的很精准,这是我觉得在纪录片里特别难得的。
荐片人的行业期待
从大环境来看,国际上对纪录片的投入越来越大,国内各类视频内容的喷涌也带动了纪录片的投资,但在中国,纪录片依旧存在纪录片市场化不完善,产业化延后于国际以及利润微薄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导演需要贴钱去完成一部影片。现在平台和机会要比过去多很多,内容需求也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纪录片从最初的上帝视角专题片逐渐在向个人化、风格化转移,迎来一个新发展机遇。但纪录片仍旧是个不赚钱的行业,我们的市场化没有完成,电影频道还没播过纪录电影,我们也没有成熟的纪录片院线。虽然投资主体有增加,但纪录片怎么赚钱?纪录电影如何找到观众?依旧是我们在行进路上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今年可能也是格外的艰难。
△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现场图
正是伴随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广州节也在不断成长。作为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年我们都会做年底的盘点,针对当年国际、国内重大影片和行业发展趋势做相关梳理。所谓“六分旧四分新”,不断引入新力量、年轻创作者介入,是我们的追求。广州节特别是提案大会为新导演提供了很多机会让他们在市场发声,完成首秀。
△导演李米杰参加广州节论坛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纪录片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本质上不会有激烈冲突。应该打破过去把优质纪录片内容与市场化完全对立的陈旧观念。作为一个内容产品,创作者通过提升制作水平、触达观众内心,获得点击,这就是市场化的作品。对于内容生产,现在平台也会更有发言权,他们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去反向倒推引导内容制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好的作品。
2020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拍摄都推迟了。我们通过线上参加海外节展,了解到海外的创作者情况也并不乐观。广州节希望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更好的完成服务产业、连通国内外的任务。我们也正在和西班牙、芬兰、韩国等国家的制作者联络,共同策划网络展映、新片推荐等活动。
△李米杰获奖图
部分图片来源:凹凸镜DOC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DOCO荐片会·往期回顾
黑鲸:教条与怀疑,海洋乐园是天堂还是地狱?
深度好文
BBC为杜甫立传,中国文化认同开始走向具象化
柏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用装置艺术讲述人类灾难史
第一部新冠疫情纪录片为什么是他们拍出的?
盘点
最全盘点 | 被新冠肺炎冲击的全球娱乐产业
TSPDT榜单 | 21世纪最伟大的十部纪录片
抗“疫”故事 | 全网平台疫情纪录片大盘点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