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以何安:中国女性婚姻家庭的自我觉醒与成长史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21-03-02
策划 | DOCO编辑部
嘉宾丨牛芸

采访 编辑丨 印雪
撰稿丨牛芸 印雪

DOCO编辑部全新推出【DOCO荐片会】板块,旨在让纪实影像的从业者从专业的角度,为读者筛选最值得观看的影片,减少繁琐的选片过程。我们希望荐片人不局限于纪录片导演,也涵盖制片人、策展人和影评人,从更多的维度为大家捕获优质影像。

本期荐片人

本期推荐影片《家以何安》(Confucian Dream,2019)

导演: 李米杰

内容梗概:

清晨六点,年轻的妈妈超燕和4岁的儿子晨晨正在朗读论语, 她感觉和儿子共同学习孔子的智慧让他们的心越靠越近了。超燕期待着带动家人学习儒家文化可以让家庭更和美,可是没想到自己的努力却把家庭推向了婚姻破裂的边缘……超燕的困惑会带给她怎样的人生成长?“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又会带给这个现代家庭怎样的启示呢?

影片获奖情况: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 特别提名奖  李米杰

第54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最佳纪录片(提名)   李米杰

第17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 优秀纪录长片

△《家以何安》海报
荐片人的推荐理由

女性的成长,是近年来特别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贩卖商业主义物化女性套路的自媒体,还是前几年遍地开花的“女德班”,亦或普遍存在的对女性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偏见,都引人探寻。女性应如何自信、自如面对生活?本片选择了一位和你我一样的普通妈妈,夹缠于亲子、夫妻、婆媳的种种关系,在寻找自我、教育孩子、维系家庭之中,沉沉浮浮。

在很多观众眼中,这是一部家庭向的观察式纪录片,但就选片人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女性题材的纪录片,包含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寻找,可能李米杰自己之前也没有意识到一点。


△纪录片女主迷茫的背影

超燕(纪录片女主)在孩子0-3岁这段时间内,一切均以孩子为中心,她几乎失去自我和一切的可能。生活的重压迫使她不得不接受公婆的帮助,老人的确忙忙碌碌,但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教育理念差异,促使家庭形成巨大的矛盾隐患。当孩子四岁,超燕便有更多自我的时间,同时也希望做些什么可以跳脱平淡、庸常的生活。

这时,传统国学通过诵读经典,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美好包装,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这让她看到了自身成长和孩子教育的结合点。于是家里不停地播放着诵读经典的录音,超燕也和孩子一起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读《论语》。从片中无法看出,这些课程是否教授《论语》的深厚含义,还是仅以背诵这种刻板的形式进行。无论如何,背诵经典都是枯燥、乏味、无趣甚至有些魔怔的。或许她只是为了在诵读之声中,暂时忘记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或许她只是为了彰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


△国学学校的祭孔仪式
后来,她积极参加各种线下讨论会,将4岁的幼子送去长达一个月的传统文化研学营,甚至希望辞职同孩子一起进国学学校。但在毫无情感的诵读声中,在背离人性的所谓传统文化、压抑自我的教育中,超燕反而更加迷失自我。

她的丈夫是个最普通不过的中国男人,始终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面对双方的抱怨,他只做到了包容,但并不真正直面问题。或许,这也是超燕的情绪始终找不到出口的原因。作为丈夫和父亲,他有默默包容一切,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然而心灵呢?他的妻子如被锁住的困兽,丈夫任其折腾,却又漠不关心,就状态而言很多时候他们好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交集可言。吵架成了他们仅存的沟通方式,这也让昔日的恩爱不复存在。


△超燕的丈夫和婆婆

超燕终于出走了,和自己相处、从过去抽离、不断反思生活甚至放声哭泣。她卸下了铠甲,通过教小孩子读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她恢复了昔日的光彩。我们得以在影片结尾,看到她同幼子与丈夫的和解,看到她重拾自我回归家庭。然而她真的与周遭和解了吗?影片彩蛋是超燕和丈夫迎来了二胎的降临,这真的不是过去生活的再一次吗?关于未来,我们无法得知。

教育和成长,必须是符合人性的,一个四岁的孩子,天性促使他喜欢蹦蹦跳跳,和妈妈做游戏,听爸爸讲故事。但是读经诵典是违背了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更何况经典中的糟粕早就被我们摒弃,如今又在这个信息时代拿出来炒冷饭,它们陈旧而无法救人。超燕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如此不清醒地沉迷于其中让我很是纳闷。


△和孩子一起学国学的超燕

导演李米杰是通过介入国学班的日常,反推找到了拍摄对象,但让我惊讶地是她捕捉到了这个家庭的每一个变迁:僵持,尴尬,剑拔弩张,情绪失控。而老公的不耐烦,婆婆的板脸,父母的无奈,每一个人的微表情也被细致的抓取。


△争吵中的丈夫

纪录片不是在于纪录本身,而是基于纪录的创造性剪辑。作品需要呈现戏剧张力、人物性格,以及和人物相关联的一些细节。李米杰做的特别好的一点是她让纪录片有了剧情片的属性,几分钟就丢给观众一个新的事件,情绪上也是层层递进逐渐引向爆点,每一个情绪点都寻找的很精准,这是我觉得在纪录片里特别难得的。


荐片人的行业期待

从大环境来看,国际上对纪录片的投入越来越大,国内各类视频内容的喷涌也带动了纪录片的投资,但在中国,纪录片依旧存在纪录片市场化不完善,产业化延后于国际以及利润微薄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导演需要贴钱去完成一部影片。现在平台和机会要比过去多很多,内容需求也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纪录片从最初的上帝视角专题片逐渐在向个人化、风格化转移,迎来一个新发展机遇。但纪录片仍旧是个不赚钱的行业,我们的市场化没有完成,电影频道还没播过纪录电影,我们也没有成熟的纪录片院线。虽然投资主体有增加,但纪录片怎么赚钱?纪录电影如何找到观众?依旧是我们在行进路上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今年可能也是格外的艰难。


△201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现场图

正是伴随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广州节也在不断成长。作为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每年我们都会做年底的盘点,针对当年国际、国内重大影片和行业发展趋势做相关梳理。所谓“六分旧四分新”,不断引入新力量、年轻创作者介入,是我们的追求。广州节特别是提案大会为新导演提供了很多机会让他们在市场发声,完成首秀。

另外,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尝试不断破圈,包括邀请投资者、院线代表加入。而话题延展至纪实类娱乐内容,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纪录片,不锁死在传统的内容形态里,我们也希望在未来不断以“破圈”做主题的思考与探讨。

△导演李米杰参加广州节论坛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纪录片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本质上不会有激烈冲突。应该打破过去把优质纪录片内容与市场化完全对立的陈旧观念。作为一个内容产品,创作者通过提升制作水平、触达观众内心,获得点击,这就是市场化的作品。对于内容生产,现在平台也会更有发言权,他们可以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去反向倒推引导内容制作,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好的作品。

2020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拍摄都推迟了。我们通过线上参加海外节展,了解到海外的创作者情况也并不乐观。广州节希望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更好的完成服务产业、连通国内外的任务。我们也正在和西班牙、芬兰、韩国等国家的制作者联络,共同策划网络展映、新片推荐等活动。


△李米杰获奖图
这个时代,是为有个性的创作者准备的。希望纪录片人,能坚持自己的个性,用摄像机为真实做注,关照时代话题,创作出与观众产生交流感、触达痛点的影片。
截图出处:纪录片《家以何安》
部分图片来源:凹凸镜DOC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 分享/求资源可酌情勾搭DOCO君 | 


DOCO荐片会·往期回顾
黑鲸:教条与怀疑,海洋乐园是天堂还是地狱?

江南女儿:被遗弃的生命,被遗忘的历史

导演张钊维:我想把观众从看世界的窗口“推”出去


深度好文

BBC为杜甫立传,中国文化认同开始走向具象化

柏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用装置艺术讲述人类灾难史

纪录片《剩女》:是谁一直在建构这个伪概念?

第一部新冠疫情纪录片为什么是他们拍出的?


盘点

最全盘点 | 被新冠肺炎冲击的全球娱乐产业

TSPDT榜单 | 21世纪最伟大的十部纪录片

抗“疫”故事 | 全网平台疫情纪录片大盘点


找片儿不过夜·往期回顾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第十九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