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曾国藩故居,探寻曾氏成功兴旺的关键所在 | 读家·观察

2017-03-14 曾纪鑫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读家·观察


编者按

提及曾国藩,相信喜欢读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这位在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人格修养、为官为学,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历史学者、作家曾纪鑫先生于2014年专程前往湖南进行探访,双峰县荷叶镇、白玉堂、富厚堂、靖港水战遗址以及曾国藩墓,这里是曾文正公启程发心功成之地。在这些遗迹,以“历史的在场性”方式,探求曾国藩的功名与修炼,自然更为真切、可触。 

今日,有幸得到曾先生的独家授权,向各位读者推荐此文。此文为节选,文章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❶-

曾国藩的功名与修炼(一)

         功                 


2014年金秋时节,在长沙友人的陪同下,我花了两天时间,专程探访湖南境内与曾国藩相关的遗迹景点——白玉堂、富厚堂、靖港水战遗址、曾国藩墓。


白玉堂是曾国藩的诞生之地;靖港水战是他兴办团练、组建湘军、出师衡阳后遭遇的一次惨败;富厚堂是他人生鼎盛时期建于故乡的一所富丽堂皇的住宅;而曾国藩墓,自然是他最后的归宿之地了。


四处景点,几乎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从生命的成长到历经坎坷的拼搏,从事业的辉煌到人生的终结。


四处景点位于三地,相距甚远,初访靖港,次而墓地,然后富厚堂、白玉堂。为叙述方便,还是从白玉堂起笔,这里虽属最后探访,却是曾国藩生命的起点。

古人十分讲究风水,曾国藩也特别看重此点。风水融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于一体,撇开其中的神秘成分,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白玉堂位于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源于九峰山的神冲河穿村而过,流入涓水河汇入湘江。这里有苍翠的青山、茂盛的草地、盛开的鲜花、碧绿的河水、清脆的鸟鸣、丰饶的物产,它们滋润了曾国藩的童年、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赴京赶考时,他赋诗一首吟颂故乡道:“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沙。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考中进士后,久居“满腔俗恶”的京城,曾国藩唯有“苦忆故乡好林壑”以作排遣,在《题苍筤谷图》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春雨晨锄剧玉版,秋风夜馆鸣琅玕……”


如今的白玉堂经过重修,显得焕然一新。屋前有一块地坪,坪前一口巨大的半月形池塘,与屋后背倚的高嵋山相互映衬。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有山有水,曾国藩可谓智仁兼备。

当然,造就曾国藩的除了自然山水,更有丰富的人文环境。曾氏是典型的耕读之家,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制订“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祖、睦邻。八件事中,读书位居第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曾玉屏还有一段大白话,也让曾国藩牢记在心,受用一辈子:“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也以科举功名为要,但屡试不第,直到四十三岁那年,才得了个“补县学生员”。于是,便将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他专门建了一座私塾,取名“利见斋”,亲自担任塾师授课。曾国藩五岁时便随父念书,打下了深厚的儒学功底。


利见斋离白玉堂不远,上下两层,门外挂着一副对联:“心澄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


“利见斋”之名,出自《易经》“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即读书获得的利益与好处是看得见的。斋名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但作为一种励志方式,值得肯定。


一般而言,伟人、名人出生,都会依附一些奇妙的传奇与传说,曾国藩也不例外。


说的是他出生当晚,祖父曾玉屏梦见一条巨蟒在白玉堂上空鳞光闪闪地盘旋不已,然后从天而降,绕宅爬行一周,既而进入庭院……一觉醒来,睡梦依稀,出门一看,发现屋旁高大的皂荚树上攀附的老藤,酷似一条蟒蛇。就在这时,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周遭的寂静,曾国藩降生了……于是,曾国藩属蟒蛇投胎的传奇,便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流传开来,一直传到今天。


传说归传说,其实曾国藩天资平平,他一生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奋力拼搏、顺应时势、把握机遇、自强不息、自我修炼,“诚、敬、静、谨、恒”,是他一辈子主修的五门“功课”。


作为一名从偏远乡村走出的农家子弟,要想获得成功,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与努力,唯有曾国藩自己最为清楚。


他一辈子勤勉学习,嗜书如命。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初次进京会试落第,第二年恩科未中,所带盘缠耗尽,只得归返故乡。途经南京,见到一部心仪已久的《二十三史》精刻本,爱不释手,犹豫再三,咬咬牙,借银一百两买下,回家后也不敢告诉父亲。


常言道,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好在父亲知道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勉励他说:“你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尔。”


于是,曾国藩闭门不出,以“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的劲头,花了一年时间全部读完。一部《二十三史》,从此烂熟于心,为他的毕生事业,打下了良好根基。

曾国藩第二次赴京科考,高中进士,官途畅通,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一向低调谦逊的他,在家信中也难掩得意之情:“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然而,太平天国的兴起,改变了他的命运。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曾国藩奉旨前往南昌充任乡试主考,行至安徽,突闻母亲病逝,本想公务结束后回乡省亲的他,立马改道回家奔丧。


此时,太平天国正如暴风骤雨般席卷湖南,曾国藩不仅感到了这股力量的强大,同时也为拜上帝教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而痛心。


母亲辞世,按制丁忧须守丧三年。这时,咸丰帝发来一道圣旨,命曾国藩在乡兴办团练,也就是训练地方武装,以对付太平军。咸丰帝在谕旨中特别强调:“务必尽力,不负委任。”于是,曾国藩不得不遵旨夺情,创办团练。


此时的太平天国如日中天,从广西打到湖南,又从湖南出师湖北,占领省会武昌,如秋风扫落叶般打得清廷正规军——绿营、八旗狼狈不堪。


年届四十二岁的书生曾国藩从未带兵打仗,要训练一支与太平军抗衡的地方武装,何其难也!然而,他硬是凭着一股“吃得苦,霸得蛮”的刚毅顽强,以十年时间,攻下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天京(南京),一举改变了有清一代二百多年军政大权握于满人之手的统治格局。


当然,后人看到的只是胜利的结局,而十年的征剿过程,曾国藩所经历的挫折与失败,吃过的苦楚与罪责,忍受的委屈与悲痛,用他的话说,便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就拿靖港之战来说,这是一场由曾国藩亲自指挥的战役,他率战船四十多艘、陆勇八百共两千多人进攻太平军驻守的长沙外围据点靖港。


适逢南风大作,波涛汹涌,战船无法操控,又遭太平军岸上炮火轰击,指挥船被击中,各船纷纷逃避。太平军迅即出动二百多只小划船发起猛攻,湘军惨败,战舰损失三分之一。


曾国藩又羞又愤,沮丧至极,决心一死了之,纵身跃入水中。幸而部下机警敏捷,将他从湍急的水流中救出,才不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靖港距长沙城区约三十公里。当我们走进这座因靖港水战而闻名的古镇时,明清建筑依然完好,只是宽广的水域已与奔流的湘江分开,中间隔着一道河堤与一座电排。靖港变静港,成了波平浪静的湖泊。当年两军生死相搏的惨烈场面,唯有展开想象的翅膀方能还原。

靖港之战,太平军以少胜多,湘军溃败,湖南官场竟然一片欢呼。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抢了地方官员的风头,矛盾冲突势所难免,他们早就等着看他的笑话呢。


湖南巡抚骆秉章带头上书参劾曾国藩。被救上岸的曾国藩心情郁闷,饮食不思,仍想自杀。他备好棺材,写好遗书,就差填上日期了。幸而湘军取得湘潭大捷,太平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咸丰帝将功赎罪,下旨免予追究责任,曾国藩这才逃过一劫。


此后,曾国藩所率水师又在江西湖口再遭败绩,连座船也被太平军掳获,大量文卷册牍、粮台银两等尽数落入敌手。他痛不欲生,又一次投水自杀,依然被部下救起。


署理两江总督时,曾国藩迫于无奈,军营驻扎之所竟然选中了一处兵家绝地——安徽祁门。大营在太平军的猛攻下两度陷入险境,他写好遗嘱,床前始终悬挂一把利剑,随时准备自刎。


尽管如此,但曾国藩以“屡败屡战”的百折不挠精神,扎硬寨,打死仗,终于“啃”下了太平军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未完,敬请期待下篇~

请输入标题     bcdef

大家思考,现场体验,独家、有原则的观察笔记。从最细微、最现场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不一般的体验,从此而来。欢迎自荐、推荐优质观察笔记。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推荐阅读:《历史的砝码》

作者:曾纪鑫

出版:九州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本书选取对中国历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十一位边缘人物,将他们置放在当时的历史舞台,厘清成长线索,还原事实真相,对其生命活动、心路历程、性格特征、智慧经验、人格力量、功过是非等诸多方面予以描述、阐释与评说。





相关阅读:

曾国藩:一个家庭兴败的关键

曾国藩:一位高情商的大师

曾国藩的高官之道

闲话:说不完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大欲望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的幕府凭什么能号称晚清天下第一?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ID:jzhpress

书香九州,智慧长留。

谢谢您的关注!

Copyright ©2017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