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这张照片印象深刻——一只大海龟在海滩上奄奄一息,解说员大卫·爱登堡走近观察后发现,原来是塑料吸管陷入了海龟的鼻子,阻碍了它的呼吸。
图片来自网络。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污染已经不容忽视,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因塑料而受伤或死亡:海龟会将塑料袋当作水母而误食,塑料袋或塑料薄膜还会令鼠海豚和鲸窒息而死,塑料薄膜津贴珊瑚活基岩海滩时会抑制动植物生长。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塑料污染,还有水污染、过度捕捞、外来物种的引入、红树林的消失……在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中,也对海洋及其生态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们也借此机会,再一次关注这些问题。
这些影响一环扣一环。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或可看到,人类也在这环环相扣的链条中。
1952年—1968年日本水俣市发生的悲剧,其原因就是人类食用了体内富集有毒物质的生物。一家工厂向附近的海湾排放了200—600t汞,而该海湾是村民捕捞贝类的场所。汞形成有机化合物并被海洋生物摄食,人类食用体内富集汞的贝类将导致严重的汞中毒与死亡。孕妇如大量食用被污染的贝类,婴儿的身体和神经发育将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水俣病。沿海地区的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道直接进入海洋环境中。雨水管道携带着各种物质,包括淤泥、石油烃、工业残渣、生活区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动物粪便中的大肠菌群等。即使将氯作为杀菌剂加入饮用水中和用于污水处理,也有可能在水中形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产生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氯代烃。多数有毒物质进入海水后并不停留,而是被水中的小颗粒悬浮物吸附,这些小颗粒凝聚后下沉,导致有毒物质在沉积物中富集。生物体富集有毒物质,会将其传递给食物网中的其他成员。在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的墨西哥湾北部地区中,每年都会形成一个低氧或缺氧的区域。从2月份开始出现,到夏季水中的含氧量达到最低,以秋季在风暴的作用下海水混合加剧而结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水中含氧量过低,大部分海洋生物都无法生存,故称其为“死亡带”。“死亡带”的形成原因是水中输入了大量氮元素(如硝酸盐)。它们大多来源于化肥。当然,也来自自然土壤分解,动物粪便、污水处理厂、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二氮以及工业排放等。硝酸盐进入水中后,刺激微藻类迅速生长,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藻华现象。大规模藻华会产生生物连锁反应:以藻类为食的小型生物相应增加,超出了鱼和其他捕食者所能食用的范围。数以亿计的微小生物死亡后沉入海底,腐败并被细菌分解。这一过程中,细菌将耗尽水中的氧气。墨西哥湾“死亡带”绝非个例,它的规模在全世界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近海“死亡带”中居第二位。切萨皮克湾、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卡特加特海峡、亚得里亚海北部、长江口外东海海域,以及黑海等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含海水或咸水的沼泽和湿地称为海洋湿地,通常位于河口边缘,为许多海洋物种提供营养盐、食物、生存和产卵的场所,其中包括许多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生物,如蟹类、虾类、牡蛎、蛤蜊和一些鱼类。然而,伴随着人口增长,对农田、港口设施和工业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潟湖和河口地带,沿泥质海岸生长着各种红树林品种,这种类型的湿地也正遭受着破坏。这些耐盐树种可以防止波浪和风暴对海岸的侵蚀和破坏,并且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树根可以为鱼类、甲壳类、贝类动物提供独特栖息地。近年来,红树林遭到砍伐,被加工成木材、木片和燃料;红树林湿地遭到清除和填埋,被用来作为耕地、虾塘或建造度假村。菲律宾80%的红树林、孟加拉国73%的红树林以及非洲沿海超过50%的红树林已消失。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50%的红树林消失。自从人类开启了横穿大洋的历史,就有意无意地在航行中携带了多种动植物。三个半多世纪以前,大量种类繁多的生物同殖民者和商人一起,登陆了北美大陆。这些生物早在船从港口或海湾启程时就依附在木制的船体上,有的甚至就筑巢于船中。现代船舶的船体为钢材质,表层涂油防污漆,船体表面不能再扶着生物,船舶的航行速度也足以让将许多生物冲走。然而,为了在装卸货物时使船体保持稳定,现代船舶都携带着压载水,船体压载舱容积从数百到数千加仑不等。成千上万的船舶在大洋间穿梭,使压载水及其中的小型浮游生物能够快速跨越自然界的海洋屏障。当这些携带着小型浮游生物的压载水在几天或几周之后被排放时,已距离起点千里之外了。有分析表明,压载水中含有所有的主要的浮游生物:小型似虾状桡足类动物、海洋蠕虫等,它们脱离了原有自然环境中的天敌和捕食者的制约。如果这些入侵者被引入适宜的环境中,它们就会大量繁殖,严重干扰当地的生态关系,取代当地物种甚至使当地某些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海洋、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的影响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几方面。还有石油的泄露,人类往海洋中倾倒固体、液体废弃物,过度捕捞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有些问题已经得到重视,采取的措施也初见成效,但有些问题仍需更多的努力和行动。上面几个海洋环境案例摘自《认识海洋》这本书,但它却不是专门讲海洋环境问题,而是系统介绍海洋的一本教材——从人类历史上几次的航海之旅,到海洋学的形成过程;从宇宙起源到海洋地质过程对地球的塑造作用。接下来,分别从物理(波浪、海流、潮汐,以及声、光、热)、化学(海水组成、溶解气体和营养盐)、气象(热量传递、海气作用和水循环)、生态(沿岸环境、污染物以及各种尺度的海洋生物)等方面,由表层到海底,全方位地剖析海洋学知识。说它是教材,除了内容的设置,还因为每章开头部分都概括了读者阅读完该章后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每章末尾也都设置了思考题,部分章节附有简单的计算题。这本书适合对海洋学有一定了解和基础的读者,普通读者或许会觉得部分内容很“枯燥”。对纯文科背景的小编而言,书中穿插的“知识窗”和“专业笔记”,介绍了一些学者如何开展思考和研究,比较有趣和可读,关于海洋动物的介绍及海洋环境问题,也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前面的物理、化学就比较吃力。不过阅读并不总是轻松的,有些知识本身也不如故事那么引人入胜。“自然说”读书会也会逐步丰富所推荐的图书类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哪种风格,都希望这些图书能帮助我正确、科学地认识包括海洋在内的大自然中的万物,这也是保护它们的前提。
你去过哪儿的海?是亲近还是心怀畏惧?发现过什么样的海洋环保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的故事和感受,我们将从中选取3位伙伴,送出读书会精美礼品一份~上期“变废为宝”的创意活动中,很多伙伴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详情及获赠名单见推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