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以来自聋性——但手语手套不行!
世界上能够识读手语的人还是少数,因此聋人的表达机会很少,也比较不被认识。守语者公众号开辟专栏,开放给所有人,只要你愿意说说自己身边和聋人有关的故事,可以用手语、书面语或任何形式来表达,欢迎来稿。
作者 / 北 北
编辑 / 守语者𠈌
编审 / 守语者𠈌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有趣的是,似乎在每一个时代,这句话都适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是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它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一个巨大的、咔咔作响的的机器,轰轰烈烈的驶向未来。
而科技,也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就说这次的新冠肺炎大流行,疫情期间,大家上网课、在家里办公、在线上会议……能做到这些,实属科技发展的功劳。各种App,诸如Zoom(企业云视频会议),腾讯会议,阿里钉钉等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着一个的发布新功能。有些软件甚至带有自动翻译,比如微软旗下的智能团队协作工具Teams,可以在会议中自动翻译多门语言并打出字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科技小产品正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震动闹钟、会改变颜色以显示水温的热水壶、自动字幕……有趣的是,我的很多听人朋友也会使用这些产品来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我时常这样和人说,“字幕让我可以看懂视频;字幕让你可以一边吃薯片一边看视频。”(因为吃薯片的声音很吵,听人吃薯片的时候就可能听不清视频的声音)
科技改善生活
有这样一门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称HCI)。它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用科技改善人的生活。顾名思义,它指的是人和计算机的互动。例如:当我打开电脑,点击“Word文档”图标,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可以写字的方框。这个过程,是我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这就是人机交互研究的领域:人和计算机交流和互动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对我们的价值。这个可能性可小可大。小的可能性可以是,我想用计算机来帮我管理账目,于是我需要打开Excel电子表格,并作出一系列操作;大的可能性可以是,能否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改善灾难救急?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帮助聋人社群?
Accessibility(无障碍/可及性)是人机交互这一领域下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重点是“usability for all”,即如何使用科学技术帮助所有人。我们的手机和电脑可以自动放大字体,这大大方便了视障者和眼睛老花的人;我的手机有震动和闪光功能,让我作为聋人不会错过信息和来电……这些应用,都是Accessibility这个分支研究的方向。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部分,它也不仅止于此:如何使用机器学习改进字幕翻译效率、手语识别、智能屏幕阅读等等,都是这个分支考虑的范畴。
科技于我而言,从来都不只是一排排枯燥的代码。它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的领域。它立足于生活,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出发,走向产品和创新。然后在某些不经意的时间点掀起一场又一场极为深刻、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举个例子:智能手机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前文介绍的人机交互下的无障碍分支,是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不仅仅因为我自己本人就是一名使用科技改善自己生活的聋人,更是因为有关于这一领域的所有思考,都是人文精神和人性光辉的体现。它的视角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那简简单单却有血有肉的一撇一捺:人。而且,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更是“每个人”。
研发新科技必须小心谨慎、心怀敬畏
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思考的领域,也时常令我感到恐慌。科技是这样一列飞速向前、轰轰烈烈的火车,一个不留神便会驶离预定的轨道。而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这些年来,有关“手语手套”的研究层出不穷。手语手套,顾名思义,是穿戴在手上的设备。人们戴上手套打手语,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出来,翻译成文字。我第一次看到相关新闻,标题上醒目的几个大字“神奇手套造福聋人”,便感到难以理解:我是一名聋人,这代表我耳朵听不见。但是这手套的作用是把我的手语转换成文字,以便让听人理解我的意思,却并不能帮助我接收任何信息。这怎么能说是造福聋人呢?而且,这幅手套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听人对我们的一个误解:他们以为手语就只是手的动作。可是手语本质上是一门可视化语言: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身体位置等等,都是表达的一部分。作为手语手套的研究人员,竟然对他们的研究对象(手语和聋人社群)了解如此之少,以至于研究出了这么个根本行不通的产品。再深入思考,这幅手套的出现,加上新闻的大肆宣传,不是让那些原本就对我们不甚了解的人更加误解我们吗?
更何况,这副手套由谁来戴?那肯定是我这个使用手语的聋人,而不是不会手语的听人。这手套将负担加在聋人身上,方便了听人,而没有为聋人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和用处。其本质正是歧视与偏见的具体体现。聋人社群和学术界中已经有很多人对手语手套的研究发声谴责,然而相关产品仍然层出不穷。而最近的有关手语手套的研究发表于2020年6月,令人扼腕、叹息、愤怒、悲哀。
类似于手语手套这样掩耳盗铃、闭门造车的科学研究,还有很多。一方面,他们的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手语手套需要使用的很多技术,比如动态识别、深度学习等都可堪大用;而一方面,这些产品又真实的带有歧视、偏见。它们静悄悄的传播了错误的观点,无形之中伤害了我们和我们的聋人社群。
科技发展也离不开聋人社群的参与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关于我们的决定)。我想,在科研人员探索新的想法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和你们的研究对象多进行互动,多邀请他们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而另一方面,聋人社群也应该自发地参与到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阐述自己的想法。尊重和聆听是他们的事,参与和发声却是我们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举足轻重。
我完全相信,科技是人类的未来。这个自儿时起便十分神圣的字眼仍然于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面对科技,我们应当时时保持怀疑、保持警觉,拥抱它的同时也以批判性的思维来审视它;科研人员于我们这些“特殊、不同”的群体,也请保持尊重、保持敬畏。多与我们相处,多了解我们。最后你会发现,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认识了许多闪闪发亮、不可思议的有趣的人。
在一波接着一波席卷而来的时代洪流和科技浪潮之中,我们在风雨中被波涛席卷着向前,但也可以选择成为水手和弄潮儿。最后,我想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来结尾:“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感谢您的阅读。
北北写完此文(文档还在编辑组的手上准备发布时),很巧不巧地守语者交流群对“手语手套”这个话题进行了激烈讨论,起源于生产销售“手语翻译手套”的某公司聋人员工在群里发送手语手套的产品试用海报。
该公司表示“表情和情绪是不需要机器翻译的”,并称“聋友为什么要留在所谓'文化'的舒适区里自嗨?”聋听群友对此公司拒绝了解聋人群体的文化和需求的傲慢态度表示愤慨。
当科技公司打着“帮助”聋人的旗号,借由感动社会来营销自己,群友说:“他们想要利用我们来为自己宣传,用我们的‘弱势’来给自己造势,什么‘神奇手套造福聋人’,那我们就要一直发声,一直反对。我们的世界不是无声的,我们的声音也并不微弱。”
面对那些关于聋人的消极看法和标签、身残志坚的“积极”描述,我们可以不再麻木不仁,将聋人被夺走的话语权一点一点地拿起!“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关于我们的决定)。
群友W分享守语者曾推送的一篇译文
打开下行链接可浏览
2016年时华裔聋人作者讲述如何看待这类说要”帮助”聋人的“新科技”《聋人不需要新的沟通工具——其他人才需要》。
摘要:似乎聋人若想被正视,只能想办法转换我们的语言成为口语的形式。当聋人在听人社会中穿梭,我们会想尽办法用各种策略来跟身边不会手语的听人朋友沟通。为何在我们的社会里,老是要我们迎合你们呢?聋人被视为沟通的负担,但实际上,我们才是沟通的专家。沟通的隔阂不是源自于聋人固有的局限,而是源自听人的态度问题。聋人不应该非要戴上手套来让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愉悦听人!听人是时候需要尊重聋人的原貌了,而不是一味地逼迫我们在听人的标准下空洞滑稽可笑地模仿。
群友A分享抨击手语手套的英文链接
谷歌浏览器打开链接可翻译中文网页
https://www.google.com/amp/s/amp.theatlantic.com/amp/article/545441/
摘要:为什么手语手套不能帮助聋人?它忽略了手语语言的复杂性和聋人的需求,它完全忽略了聋人面对沟通时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在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被满足的时候,聋人为什么还要使用这傻兮兮的手套?你们想要做关于聋人的科技产品时,第一个要学习的是你们——你们有责任、有义务了解聋人文化,而不是一昧使聋人在口语至上的听觉信仰中迎合你们。
群友U分享ASL吐槽“手语手套”的视频
逗逗君制作中文字幕
交流群部分记录截图
已获得群友本人同意
微信头像和昵称已打码
守语者简介
这里是守语者,我们致力于拉近聋听的距离。第一步是让大众发现聋人的双语能力:(自然)手语以及(汉语)书面语,体会这个世界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最终你会发现无论聋听都可以是手语者。
北北 · 往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守语者历史文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