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并购中信!最终对价预计310亿,天津等城市项目并入中海
据悉,此次交易的最终对价将参考中信评估报告中载列的中信待售股份及中信待售股权的估值结果最终确定。而最终对价应与成交时按以下两种方式支付:
1、中海地产将向中信股份配发及发行1,095,620,154股普通股,占中国海外经发行该等股份后已扩大股本的约10%。对价股份将按每股27.13港元的价格发行,合共代表297.24亿元的价值。
2、中海地产将向中信股份转让其资产对价,价值约为人民币61.5亿元。中海地产对价的金额将参考向中国的主管监管机构备案的估值结果最终确定。
资料显示,中信集团涉及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业务分别有中信地产(相关干货)、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和业、中信兴业及新香港隧道五家公司,而前三者则主要经营地产业务。
中信地产业务核心一直集中于京津环渤海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主要以住宅开发为主。统计显示,2014年中信地产的销售额为215.2亿元,截至2014年底,中信地产总资产已超1100亿,土地储备超2000万平方米。
中信地产官网公布的地产业务布局29个城市及区域,项目总数50个,已售罄项目11个,在售项目26个,在建项目13个。
中信泰富地产则主打高端房地产投资、开发及运营,主要以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开发为主,以上海为中心,辐射至长三角及海南的项目分布格局,项目分布在上海、扬州、无锡、宁波及海南等地,所开发的物业类型涵盖服务式公寓、办公楼、商业零售、住宅、酒店、高尔夫球场等。
据中信泰富地产官网统计,其目前各种地产项目共计19个,包括商办项目、住宅项目、酒店项目和高尔夫项目,其中住宅项目7个,分布在上海、海南、扬州、无锡和香港。
不过2015年上半年,中信旗下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业务表现并不理想,中信股份2015年半年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减少16%至22亿港元,其中房地产业务利润下跌最大。中信方面解释,房地产盈利下降主要由于大部分住宅项目仍处于开发阶段,故前6个月仅有少量项目交付入账。
至于收盘者中海,其2015年全年销售1806亿港元,约人民币1500亿。按照中海2015年中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土地储备约为4409万平方米。加上三季报新增土储仅64万平方米,其截至2015年9月底的土地储备未超过4500万平方米。
而这里面的相当部分也是中海通过收购而获得的,据中海的报告显示,其通过资产收购而获取的土地约为891万平方米。换言之,此次收购中信地产业务后,中海的土地储备将直接扩大至目前的1.5倍。
或许并不难理解为什么中海会作出如此选择,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
按照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中海2015年的销售为180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500亿元左右。而销售金额排在中海之上的企业包括万科、绿地、恒大、碧桂园、万达和保利,而从中报显示的土地储备来看,除了万科的土地储备比中海略少之外,其他几家的土地储备都超过中海。
甚至恒大和绿地两家的土储已经超过1.4亿平方米规模。
正在力推小股操盘和轻资产转型的万科对土地的要求自然可以少一些,但一向独立开发为主的中海则对土地的需求明显更加依赖,加上如今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暨热门二线城市的土地价格高涨,通过收购而获得大批量的土地储备看起来确实是相当划算的事情。
整合难点在组织 理念与人事
在绿地完成上市及混改、招商重组成功之后,中海和中信这两家央企的强强联合再次留给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业内人士认为,蛋糕虽大,但整合起来仍有痛点。
关于中海、中信两家巨无霸整合的难度,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表示:
第一个整合难度在于组织。中海属于中建系,而中信地产属于中信集团。在中建体系内整合中海系,都很困难,跨越了两大核心央企则更加困难。
第二个是属于理念的整合。中信和中海的经营理念不同,相对来说,中海更加务实,而且是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公司。
第三个是人事的整合。经营逻辑的不同、管理体系和方式不同,给人的价值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整合,不排除中信地产人员或会大规模流失。
此外,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认为,如果这么大资产出售,涉及的审批、评估程序相当复杂。最主要的整合是看内部是否可以统一,可以统一的话,面临的就是时间问题。但内部融合肯定会有阻力,还要看执行结果。
综合整理自:观点地产网 每经网
▼更多精彩,点下列图片或蓝字查看
(今天的配图主题是《疯狂动物城》=。=)
▲那些消失的房地产名词,你还记得几个?(点上图或蓝字)
分析师热线:4008106999-022QQ群:176147544↑天津人气最旺的购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