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6)
最美建筑
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人生最好的旅行
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
01
湖南别墅
- 地址:武康路230号 -
在湖南路与武康路的交汇处,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荫,掩藏着一幢西班牙风格的假三层花园洋房。它黑色的大门紧锁,平日里也看不到有人进出,显得十分神秘,没有人知道里面住着谁。这里曾是周佛海住过的公馆——著名的“湖南别墅”。现在这里是兴国宾馆的分部,用于内部招待,不对外开放。
湖南别墅建于1931年,最初是英商锦隆洋行大股东的住宅,叫做锦隆别墅。建筑坐北朝南,墙角、窗间壁柱、入口柱等以不规则石块砌筑,饰面纹理自然。南立面底层设水平通长红瓦坡檐,二层为双柱敞廊,三层人字形山墙檐下有拱式石柱窗,山墙双坡檐在顶部折为四坡水平檐口。
湖南别墅曾是汪精卫每次来上海首选下榻的地方,也是日军与汪伪政府要员的一个联络处。张爱玲的丈夫胡兰成也是这里的常客。1944年汪精卫死后,周佛海掌握了汪伪政府的大权,后又兼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市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后,周佛海向蒋介石投诚,被任命为军委会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1946年,被南京首都高等法院判刑,1948年2月28日病死南京狱中。
解放后,上海的所有洋房公寓被人民政府接管,作为单位宿舍,或文化科研和医疗机构的用房,而一些条件较好的花园住宅则用于改善干部的居住条件。邓小平和陈毅两家就曾在湖南别墅短暂居住过。1962年,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搬进湖南别墅,在此度过余生。
50年代中期,不少知识分子及文艺界名人也选择到武康路居住,如作家巴金和作曲家贺绿汀。“文革”期间,这些洋房又都受到过红卫兵的冲击。
陈毅(中)与邓小平(右)两家在湖南别墅居住时的合影。
如今,武康路的业态多样,一些洋房被多户居民分住,一些为部队或政府使用,还有一些洋房公寓被改造后成为境外人士落户上海的新家。
曾经的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
武康路渐渐地又成为一个宜居的涉外社区,宛若昔日。
02
周宗良宅邸
- 地址:宝庆路3号 -
在上海,老外圈中流传着一句话:"没到过宝庆路3号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宝庆路3号,是一幢有着80年历史的老洋房,位于上海黄金地段中的黄金位置——淮海中路与宝庆路交叉口,被称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就像它常年紧闭的漆黑大门一样,宝庆路3号弥漫着外人不能参透的谜。长期以来,路人只能透过围墙,通过古堡似的建筑和宽阔的草坪来追忆旧上海的奢华之梦。
这里曾是徐元章的外祖父、“染料大王”周宗良的私人宅邸。一战中,德商谦信洋行将在沪资产托周宗良隐匿保管,战后周宗良悉数归还。他以诚实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任,不久就成为德国法本集团(二战时是希特勒的主要支持伙伴)在中国的总买办。到了40年代,周宗良的资产十分可观,仅外汇就达400万美元,而当时上海滩头号人物杜月笙的外汇储蓄也只有十几万美元。
1948年,周宗良带着三个年龄最小的儿子经由广州去往香港,从此再未回到上海。周宗良生前分别娶妻孙家仪等四房,有6个儿子7个女儿,留下孙辈众多,散布在国内及美国等地。1957年周宗良在香港逝世,留下遗嘱:财产分配比例为妻子孙家仪25%,6个儿子平均分配50%,7个女儿共占25%。
当周宗良儿子、女儿这一代也要相继离开人世时,周宗良的遗产分割日益成为众多后辈的心病。周宗良在国内财产多为不动产,加之周氏家族人丁众多,不少人在海外,致使继承关系更为复杂,这才有了房产纠纷的缘起:拍卖宝庆路3号,以便周氏后人用现金方式分割这座不动产。这幢花园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博物馆。
在这座深宅大院内,早年,周宗良的四女儿周韵琴上演了言情故事里的老套情节——她爱上了自己的家庭教师。
周韵琴绘画、钢琴、社交舞样样精通,英语法语流利,只是国学修养较显单薄。为此,周宗良特地选了一位毕业于无锡国文专科学校,相貌平淡、沉默内向的先生做女儿的家庭教师。这位先生就是徐元章的父亲徐兴业。
周宗良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仅仅一周两次课的教授,长相平平的徐兴业就俘获了比自己小7岁、裙下追求者众多的富家小姐周韵琴。这桩婚姻门不当户不对,遭到了周宗良的反对。沉浸在爱情中的四小姐听不进去父亲的劝阻,最终执意搬出宝庆路3号的豪宅和穷书生徐兴业走到了一起。这场风花雪月从义无反顾的爱情开始,以忧伤的分别告终。
03
查公馆
- 地址:威海路420号 -
查公馆的前身是民立中学,民立中学的前身是上海颜料大王邱信山的公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邱信山与其弟在现威海路420号地区以十二亩与八亩地上相临建造了东西大小二幢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西边小幢公馆因民立中学校舍扩建而拆除。东边大楼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洗礼后,在査济民先生的重塑下成为上海连接过去和未来永恒的优秀历史建筑。
19世纪末,中国连续遭受外来侵略,主权一路沦丧,洋货如水银般倾销至国内,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不聊生。在山东微山湖畔,有一对打渔人家的兄弟,名叫邱信山、邱渭卿,因当时天灾人祸,不得不逃荒南下谋生。他们先是来到扬州,而后又来到了上海,最初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苦力,过着饿一顿饱一顿的辛苦日子,后来经人介绍到德商“德和号”颜料商行打杂,因勤恳和悟性高,深得洋行老板劳伦斯的赏识并不断提拔,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升为买办,是中国人在洋行中最高职务。
1917年,刚成为巨富的邱氏兄弟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发财了就要买房,于是购买了现威海路414号的十亩土地,营建自己的豪宅居住。因宗族传统教育熏陶,邱氏兄弟友爱弥笃,因此对设计的要求是有分有合,既是分家各居,又能朝夕相处,按同一式样建造四周临空独立,但园内相通相对称的二座建筑物。
并肩而立的邱氏东、西二楼旧照
总体来说, 邱氏住宅从南面看,各种欧式柱、拱和券的结构,偏向于西式建筑风格。从北面看,二楼宝瓶栏杆、外廊立柱和带花饰券心石,则有中式建筑的色彩。这种设计体现了邱氏兄弟外崇西洋,内求传统的思想,也是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建筑的原因,所以后来上海市政府将其列入第三批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名单。
1920年,邱氏住宅落成,上海人有风俗习惯“哥东弟西”,于是哥哥邱信山住入东楼,弟弟邱渭卿住入西楼,两幢楼中间用花园相隔。花园中养着虎、蛇等动物。园中建有一个水池,水池内有鳄鱼,池外养殖穿山甲、蟒蛇等爬行动物。
中国最早的一批买办
由于邱氏祖孙三代都酷爱饲养信鸽,池边还搭建不少鸽棚,饲养数达一、二千羽。每当清晨鸽子出笼时,呼啦啦地一大片废弃,威海路上天空也被遮去一半,与大宅一起成为邱家在上海滩发迹的象征。
在邱氏住宅居住多年后,邱家子孙繁衍,逐渐居住不下,邱氏家族又购买了多处房产,陆续搬出去。例如居住东楼的邱信山,后来买下陕西南路102弄1-4号房产,带着他的三男七女搬去居住。邱氏住宅主要由邱渭卿一系子孙居住。
04
海上小白宫
- 地址:汾阳路79号 -
结合各国建筑的上海藏着一座“小白宫”,它就是位于幽静的汾阳路上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这里真的非常安静,除了几辆来往的车辆,漫步行走的几个人,就只有一些拍婚纱照的新人们。在这座博物馆内,氛围静谧,在你踏入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被这样的氛围感染,让人心静。
第一层是民间工艺展示厅,在第一层除了看作品外,还能看到一些工艺人在房间里面专心致志的做着工艺,也能购买一些工艺作品。第二层就是雕刻作品展示厅,每件作品都是纹理细密。第三层是织绣展示厅,也可以遇见工艺人在刺绣。能欣赏到独特的工艺。
这幢老洋房也是邬达克的作品,整个建筑外观均为白色,主体部分的中部为一圆柱体弧形向外突出,建筑整体呈对称设计,层线凸出,楼层分明,形成横三段,体现了文艺复兴强调横线条、反对传统垂直线条的主张,给人一种庄重、平衡之美。因外观与美国白宫颇为相似而得名“小白宫”,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建筑被一片水泥森林包裹,如果不走进去看,真的很容易错过。
“小白宫”的前身最早是法租界公董局的总董大人的官邸。二战后,变成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第一处办公场所。1949年解放后,成了陈毅市长的住宅。到六七十年代后,这里开始进行着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事业。
上海法租界在1862年成立了与请朝廷工部局职能类似的“公董局”,皮少耐为首任总董,梅纳为副总董。法租界于1861年、1899年和1914年进行了多次扩张,才形成了如今大家所知道的法租界地区,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起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共计15150亩。
“小白宫”里的壁炉
上海租界的结局,自1941年12月,日军侵入上海并占领了公共租界,不久后,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至此,近100年的上海租界画上了句号。
05
鲁迅故居
- 地址:山阴路132弄9号 -
这是一处独门独户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子,它是鲁迅先生在上海最后的寓所,1933年4月先生携妻儿迁入,1936年10月19日在此逝世。故居的后间是客房,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可贵的是故居内的日用品及家具等绝大部分是当年的原物。鲁迅逝世后,夫人许广平带着所有物品迁出大陆新村并妥为保存。1950年故居复原时,她又将原物捐出,并亲自按照当年的原状布置。
鲁迅纪念馆则在附近的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内,收藏了先生生前的珍贵文物并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鲁迅墓也在公园内。
上海鲁迅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形复原:屋前有小天井,底层前间是客厅,后间是餐室。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房。
故居的一楼前间是客厅,后间是餐室
鲁迅1927年9月到上海,1936年10月在上海去世,在上海生活了9年多。在这所房子居住的时间里,是鲁迅一生中文学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出版了别具特色的小说《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二楼是鲁迅先生的卧室兼书房
三楼前间是周海婴和保姆的卧室
《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出关》《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此外,鲁迅在上海生活期间还创办(合作)杂志《朝花》《前哨》《萌芽》《奔流》《译文》等,创作多部杂文集并进行大量翻译工作。
06
邬达克别墅
- 地址:番禺路129号 -
房子是砖木混合结构,红砖清水墙,白水泥勾缝,黑色木架露明,具有英国乡村别墅风格,也加入了德国建筑结构元素。当年的住宅南面还有大片花园,周边是一片广阔的空地,现在花园处已经改造成一个学校的操场。如今修葺一新的房屋,成为邬达克纪念馆。
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初来之时在常德路租房而住。到上海的第四年结婚,再三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五年后即1930年,他在当时点哥伦比亚路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所住宅。这是邬达克在上海的家。
1931年至1937年邬达克居住在这里,这一时期也正是他在上海的事业高峰期。1947年2月,54岁的邬达克携家带口悄然离开上海,一起带走的还有这幢房子里的一扇镶板门和一张绘图桌。
在之后的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番禺路的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
邬达克早年在对俄作战中被俘,后在转运途中跳车逃脱,由西伯利亚经哈尔滨辗转来到上海,32岁时的邬达克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和鹊起的声名。
这个壁炉时建筑原物
在旅居上海近三十年间,为上海留下了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武康大楼、百乐门、原美术馆、沐恩堂、绿房子、美国乡村俱乐部、市三女中等65幢风格迥异的经典建筑传世之作…… 贝聿铭说: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如果说,高迪是巴塞罗那的灵魂。那么,在上海最富传奇色彩的那段时期,邬达克绝对是一位绕不开的建筑规划师。
07
川沙内史第
- 地址:新川路218号 -
内史第,是清咸丰九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家的住宅,当地人又称沈家大院。然而,内史第又与中国近现代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联系在一起;同时这儿又是近代宋氏家族的发祥地,宋庆龄、宋子文出生于此;与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也有渊源。一个小小的“内史第”老屋居然同时与这么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在国内其它地方是找不到的。
立本堂后,这儿又是黄老先生的故居,处于内史第内室楼。楼前有老先生的半身铜像,楼体上“黄炎培故居”匾系陈云所书。楼中有黄老先生生平事迹介绍,以及黄家、沈家、宋家,包括胡适的相关介绍。
沈树镛画像
立本堂是沈家大院的祖厅,正梁和壁梁上镶着各种精致的图案。大厅高大轩敞,中堂对联上书“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立柱上书:“立本立言叱咤风云斗士,求真求是方圆规范人生。”道出了沈家做人行事准则。
黄炎培,清光绪四年生人,内史第是他的出生地。黄老先生从小父母双亡,迫于生计,年少时做过私塾先生。黄老勤奋好学,21岁以松江府第一名成绩考取秀才,三年后中江南乡试举人,后来毕业于南洋公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
他在川沙办过学校,曾因鼓吹反清被当局逮捕,一度入狱差点就被“就地正法”;因为反清逃亡日本,是早期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前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他创办学校、倡导“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要紧密结合”;担任过江苏省教育司长,不想当官的他两次拒绝担任民国教育总长;他多次去美国、日本、菲律宾以及南洋各地考察教育,重视职业培训,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
08
瞿秋白寓所
- 地址:山阴路123弄日照里12号 -
1933年3月, 经鲁迅介绍,瞿秋白夫妇入住此处日照里二楼亭子间。同年4月11日,鲁迅一家搬至山阴路大陆新村,两家相距仅隔一条马路。日照里建于1920年,为新式里弄住宅。坐南朝北,砖混结构三层。底层入口券门,二层券窗,三层挑出通长阳台。墙面水刷石钩缝。宅前有小庭院。
说起来,鲁迅和瞿秋白虽然那年夏天才是第一次正式见面,但二人早已以文相识,成为莫逆之交。所以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瞿秋白首先想到的便是转移到鲁迅家中。鲁迅自然欢迎瞿秋白过来,但好友一直这样颠沛流离,终归不是个办法。思来想去,总得为瞿秋白觅得一处安全住所才好。鲁迅于是亲自上阵,看了好几处地方,终于在施高塔路上的东照里,选中了眼前这栋房子的亭子间。不久,鲁迅也搬到了仅一街之隔的大陆新村,两人来往更加频繁。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八桂堂花园天香楼二楼。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祖上是宜兴望族。
1923年与王剑虹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是瞿独伊的母亲,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1922年杨之华只身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杨之志华和瞿独伊一家
1927年8月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31年1月7日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瞿秋白就义前的最后留影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09
薛公馆
- 地址:多伦路66号 -
屋顶层退为平台,局部设老虎窗,女儿墙为环球栏杆,上饰水泥望柱,各层均有砖砌走廊,局部为廊式内阳台,出檐较浅,檐口有细部齿饰。层间采用窗间墙,连贯,分割成许多小方格,9到12个窗裙内收,窗楣细部,用一对小中腿支撑。
平面强调横向构图,西南转角处的开间设塔楼造型。底部柱廊有盾形花饰,层间用砖盾壁柱,向东入口门廊为古典主义样式,一队爱奥尼克柱式分立左右,建筑体量庞大,整体典雅庄重。
原系薛姓商贾寓所,为薛氏在祖传土地上于20年代由广东薛氏兄弟建造的一幢庭院式住宅,人称“薛公馆”,现为十余家居民住宅。80年前,薛氏眷属就寓居在这条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他是本地人。据说房主户辈为晚清官吏,邻居叫他薛老爷,并于袁世凯关系密切,到了第二代开始经商。因此据说,薛公馆为绸缎庄薛老板所建。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为日军所霸占,作为日军海军武官府,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三毛住所
- 地址:五原路288弄3号 -
张乐平故居,是一幢2层小洋房。1950年6月起,张乐平在这里住了42年,其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作品便是三毛,弄堂内的墙壁上也都是三毛的漫画形象,引人注目的四格漫画一路呈现着经典。
张乐平,1910年11月10日(距今106年)生于浙江海盐。青年时曾当学徒,并学习月份牌年画,后靠画广告为生。亦创作漫画。1937年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和上海漫画家协会。
1935年起创作了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以三毛这一典型形象深刻表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1949年后还画了三毛在新时代的经历系列画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画集。
二层则恢复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张乐平住时的原貌,其中有画室,主卧,子女房,厕所和一个小隔间,朝南有个大阳台朝向庭院。
1989年4月,台湾地区著名女作家三毛来沪寻“父”,她抵达上海,看望张乐平先生,她和张乐平以父女相称,以知音交流,被传为文坛佳话。三毛因老人画了漫画《三毛流浪记》,自幼便认定自己就是书中那个心怀正义、漂泊四方的“小三毛”,让本名“陈懋平”的三毛有了自己可爱的笔名,足见漫画《三毛》的影响之大。
三毛与张乐平
三毛在沪期间,还在张乐平老人家里小住了几天,当时是在二楼的一间子女小房间里。因此这里又有一个美称,叫“三毛住所”。这和张乐平一生创作的“三毛”形象相得益彰,成为跨越时代和海峡两岸“三毛”的一段文坛佳话。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关于笔名三毛本人还曾说过:“起初起此名,看了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觉得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没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国情结。
历史就像一列火车,我们所有人的记忆都在跟这列火车赛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记忆放到历史这辆火车上,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end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2)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3)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5)十大顶级花园
排版:喜喜
图:网络
文:苏杭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