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观察之十八:构建数字化银行生态体系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20世纪80年代PC机诞生之后,基于PC机和单机软件的大规模应用催生了第一波“数字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掀起了第二次信息化浪潮,催生了第二波“数字化转型”;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第三次数字化转型浪潮。以银行业为例,据统计,目前超过20%的先进银行已经开始在新兴技术领域布局,积极筹备大规模数字化转型,85%的银行将实施数字化转型计划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参与下一阶段业务竞争的入场券。
在金融科技时代,数字化转型应该怎么转?我们认为,仅仅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科技手段将传统业务搬到线上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现阶段,科技革命与金融业变革的融合,已经深刻改变了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方式。未来的银行将是通过技术实现金融的穿透性服务,以技术手段将金融功能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银行是不需要的,但是银行服务是需要的,举个例子:就像把糖放进一杯水里,糖没了但是水变甜了,不一定非要强调糖的概念。
基于此认识,建设银行在2018年提出“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推出劳动者港湾,组建建行大学,并将金融科技战略作为核心驱动力量。今年又提出开启数字化时代的“第二发展曲线”,就是要以金融科技为驱动,重构经营模式和金融服务方式,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
建设银行提出的金融科技战略简称TOP+。
“T”(Technology)代表科技驱动。以技术与数据构成双要素,双轮驱动金融创新。建设银行将目前的新技术概括为“ABCDMIX”,即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大数据(D)、移动互联(M)、物联网(I)以及目前还没有正式商用的技术(X)。针对这些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平台,赋能业务发展。
对于技术本身,我们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研究。因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是业务,不是技术。在技术层面建设银行可能不会做到最佳,但是在业务层面可以做到国内最佳、国际一流。所以建设银行的策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用ABCDMIX领域最好的技术,为业务发展赋能。目前建设银行正在与全世界著名的IC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建设银行集团金融科技联合创新中心,融合企业的科技优势和建设银行对金融业务的理解,持续赋能业务发展。
此外,建设银行将数据驱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另外一个基础。数据驱动被公认为继实验观测、理论推演、计算模拟之后人类认识世界的第四范式。所以建设银行十分重视数据能力建设,通过建设新一代核心系统,形成了完整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应用体系。
首先是建立“标准化的数据规范”,通过数据五级建模对全行业务数据、业务指标进行梳理,打破以前部门级数据孤岛,保证企业级数据的标准、完善、一致、可信。
其次是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涵盖行内外数据和非结构、半结构化数据,形成面向业务的统一数据视图,支持境内外、总分行、各业务条线用数,构建业务与数据桥梁,最大化发挥数据的业务价值。
然后在数据规范和企业级数据仓库的支撑下,打造灵活多样的数据应用。比如建立企业级数据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类型和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页面、固定报表、自助查询模型等应用模式,服务从网点负责人、到高级管理人员、到数据专家等各类岗位角色,培养自主用数能力。
建立员工业绩计量系统,实现团队和个人业绩计量,甚至跨一级分行的团队营销都能做到准确计量;在总行层面可将重大营销任务分解到机构、团队和个人,将全行战略高效传导至一线员工。
打造“慧视”系列产品体系,为各级管理岗位提供“智慧可视”的管理决策支持视图,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查看最新经营信息。比如针对支行行长,通过手机APP首页可查看上一日客户存款大额变动情况。针对存款金额流出过大的客户,及时安排客户经理寻找原因并进行补救。
随着技术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持续优化数据能力。运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建立面向数据分析人员的大数据生态体系,提高数据整合、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产品创造能力;将数据分析深入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智能、产品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
“O”(Open)代表能力开放。将建设银行集团的功能和数据以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打造建设银行应用商店(CCB Store)。
打造开放银行平台,将包含账户开立、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贷融资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以标准接口的方式对外开放,为参与各方赋能。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具体生活场景,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实现“无感无界”的极致体验。
此外,建设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中首家推出公有云平台,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行业应用、智能风控在内的各类应用服务(SaaS)以及平台服务(PaaS)、基础设施服务(IaaS)和各类解决方案。截至2018年底,已经为政府、银行、企业等74个租户、600万个客户提供服务。
“P”(Platform)代表平台生态。构建平台、连接平台,站在平台连平台,共同构建用户生态。
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将逐渐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上来,银行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下沉,社会属性进一步凸显。商业银行的竞争也将从过去抢占存款变成抢占社会痛点,因为痛点就意味着需求和机会。建设银行针对B端(企业端)、C端(用户端)、G端(政府端)痛点,积极构建平台生态。在帮助客户或合作伙伴解决痛点问题的同时嵌入金融服务,达到获客、活客、留客的目的。
比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痛点,推出“小微快贷”系列产品和平台化经营模式,利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成果,承担了80%的就业,占我国企业数量的90%,是一片巨大的市场,但是在没有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之前,建设银行无法服务这些企业。大客户一笔贷款就能达到上百亿的规模,小客户如果想达到这样的规模,需要庞大的客户量。银行的管理手段、风控手段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是依托大数据能力,现在可以做到了。
截至2018年底,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6310亿元,较上年新增2125亿元;普惠金融客户数119.19万户,较上年新增47.74万户。在这样的增速下,贷款不良率是多少?1%以下!原来有记者关心我们做普惠金融赚不赚钱?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我们是赚钱的。建设银行依托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具备了敏锐的业务洞察力,所以能赚钱!
推出“民工惠”产品,帮助农民工解决讨薪难题。大家都知道,每年年底都有大量农民工面临讨薪难题。农民工干了一年活,回家过年时拿不到钱,甚至为讨薪闹出命案,实际上这里面关系很复杂,不仅仅是包工头欠钱不还的问题,还可能是因为工程质量不行,不符合国家规定,施工方也拿不到钱,没有办法给包工头付款。我们分析:不管是工程质量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该由谁负责由谁负责,农民工凭借劳动获得报酬理所当然,所以建设银行联合开发商、施工方、农民工、银行四方组成一个体系,原来是开发商、施工方、农民工三方,没有人负责监督给农民工发薪,现在建设银行加进来,保证工资额充足,不被挪用,原来农民工是按年结算工资,现在是按月结算,这样就不会因工程等问题影响农民工的收入。
另外,建设银行打造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包含五大系统,为房企、中介、客户、监管机构打造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平台生态圈,解决住房难题。这个平台仅用2个月就上线,签约地级及以上行政区326个,平台累计上线房源超过1500万套。
为云南省政府打造“一部手机办事通”,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在云南省全境推广,将30多个委办厅局的16个主题、300多个办理事项全部挪到线上,实现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网通办。截至4月中旬,注册用户达37万人,累计办件372万件。此外,建设银行在云南省的319个营业网点、1587台智能柜员机也成了政务服务办事点。
建设银行做这些不是要转行,而是不忘初心,通过平台生态提供金融服务。未来的平台生态将是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就是参与各方都得到利益,只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才是可以持续的。通过建立平台生态(P),并将开放的金融能力(O)嵌入平台,建设银行正积极拓展平台引流、场景嵌入等生态获客新模式。
“+”代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文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8年,建设银行编制完成《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TOP+),明确了未来5年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并将任务分解逐年实施。进行配套体制改革,形成金融科技创新委员会管总,金融科技部主建,运营数据中心、建信金融科技公司主战的格局,打造支持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同时,在金融科技创新委员会下成立数据治理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企业级数据资产管理策略、数据能力建设规划、数据治理实施路径、资源投入方案,对保证数据治理成效,发挥数据资产价值负领导责任。
未来建设银行将在金融科技战略指导下,继续以技术和数据为驱动,以知识共享为基础,以平台生态为逻辑,构建数字化银行生态体系,为客户和各类合作伙伴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将建设银行建设为具有“管理智能化、产品定制化、经营协同化、渠道无界化”四大特征的现代商业银行。
(此文内容系作者在2019金融数据治理与应用研讨会的演讲)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
——《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