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专访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军

世界轨道交通 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 2022-06-03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正进入新时代

——专访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军


中车已经连续多年登顶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榜单。体量越大,责任越大,义务越多。中车成立四年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视察中车,足见其重视与期望。“持续引领,作高端制造业的表率,这是中车的使命和责任。中车也有这个能力。”王军很坚决。
过去,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有欧美日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前列,再往前,已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学习。王军坦言,这是“无人区”,接下来怎么走,“不得不思考”,“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正进入新时代”。
当今,以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而来。这一次,中国不能再落后了。推动新兴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从而占据价值链高端,这又是“中车们”需要带头做的事情。
再放眼全球,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不容乐观:单边主义开始显现,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各国技术交流壁垒趋向加强。作为置身其中的行业巨头,中车很难独善其身。世界目光聚焦,中车何去何从?这也是摆在中车人面前的难题。
近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挤出来”的两小时里,他言简意赅却不失深度和高度地剖析了心中的关切。在这风云变幻的时期,“中车态度”对于轨道交通行业,甚至整个国内装备制造业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

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目前,我国正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车再补充一个‘装备支撑’。作为高端装备的典型代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一直致力于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谈起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时,王军向记者着重强调。
他介绍,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轨道交通起步得较晚,为了又快又稳地追赶先进者,我国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以市场换技术”,而是着重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经过多年的辛苦耕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从技术创新到制造体系都实现了由追赶到并跑以至部分超越的转变。
在技术创新上,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例如,我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成功研制和投入使用,意味着我国已全面系统掌握高铁核心技术;标准动车组完成了世界首次绝对时速420公里、相对时速840公里的会车试验;自主研制磁浮列车已在最长中低速磁浮专线——长沙磁浮上载客运营;首列商用型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研制成功;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完成高原和高温试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下线等等。
在制造体系上,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已由“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的探索阶段转为自主研发、设备先进、配套完整、规模经营的发展阶段,并拥有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完备制造体系。其中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轨道工程机械设备等10个专业制造系统。该制造体系以其高技术、高集成、高附加值等特征,凭借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拉动能力强等优势,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国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依托先进的装备技术产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纷纷“驶向”海外。目前,我国已签订、建设及完成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涉及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着广阔的海外市场。以中车为例,中车产品服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美国波士顿生产基地成功下线首批新型橙线地铁列车,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在发达国家“制造+技术+服务”全方位合作实现新突破。
王军自信:“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在他看来,“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如何持续引领。”“装备强则国家强。轨道交通装备作为高端装备的代表,未来也将以强大的创新能力,持续支撑交通强国建设。” 
 


挑战技术创新的“无人区”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已经从跟随世界的步伐到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接下来,我们也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挑战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无人区’。”王军在肯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道出了他的担忧。他认为,一方面当前全球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适应新形势的创新机制以及新的增长动力仍未完全形成,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并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前面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摸索前行的荆棘之路。
王军向记者阐述了他的一些思考。随着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我国轨道交通在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目标、新技术革命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王军介绍,过去几十年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通过技术交流、贸易合作取得了飞速的成长。如今国际单边主义开始显露,贸易保护主义重现,技术壁垒加强,这使得行业创新、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都受到很大影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开拓难度也不断加大。“因此,我们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需要有勇气、胆识在思维上、行动上进行改造,打破轨道交通固有的创新业态,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发展。”王军强调。
其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名片”,享誉全球,国家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持续引领高端制造业寄予厚望。习总书记在视察中车时就表示,希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能再接再厉、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勇攀高峰,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也已明确目标: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2025年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在主要领域推行智能制造模式,主导国际标准修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王军表示。
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将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经济运行和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和影响。王军提出:“如何推动新兴技术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迈向价值链的高端,这是亟待探讨的课题。”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爆发,使得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因此建设开放、协同、一体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业态,不断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对于轨道交通而言,则需要在全产业链条上进一步汇聚行业创新资源,形成行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在他看来,“要挑战技术创新的‘无人区’,轨道交通制造业必须对所有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升级与改造。”新形势下,用新一代的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的制造业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因此,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是未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全行业共同的奋斗方向。

 


创新模式非变不可了


走入创新的“无人区”,如何持续引领,如何转型升级,是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难题。在中车这艘巨轮的航程中,中车人不得不时刻思考这些问题。他笑称:“要有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与气魄。必须颠覆固有的思维方式,彻底改革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建立跨界、融合、共享、共赢的创新体系。”
立足市场创新。王军坚持:“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市场始终是驱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因此立足于市场,打造适应市场的创新业态,才能持续引领创新发展。”
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日益趋于细分化和专业化,作为企业则更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市场、面向市场,才能在多样化的细分市场里进行差异化创新。他介绍,中车以市场为基础,深研市场规律,找准需求痛点,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研制了适应高寒、高温、高原、高湿、强风沙的谱系化高速列车产品,极大地提升了运输效率和社会效益。中车还结合产业特点,优选创新目标。以重载铁路为例,为了加速推进铁路货运技术发展,采用机车无线同步操控系统开行万吨组合列车方式,使得运煤专用货车载重由60吨级提升到80吨级,大大提高了铁路的货运能力。“通过差异化创新,中车打开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才有了今天先进的、谱系化的、契合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王军表示。
跨界融合创新。开放、融合是一个产业创新体系发展成熟的重要特征。越是创新实力领先的产业,其创新体系的开放、融合程度和水平也就越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开放、融合创新的范围、作用及影响将不断扩大。“对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而言,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将对我们的产品、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和影响。因此推动‘政产学研金服’全链的开放、融合是必然趋势。”王军强调。
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多种现代新兴技术正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相结合,在促进多产业间技术、数据和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的同时,又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中车建立了开放、融合的创新体系,积极向全社会的产业领域提出创新需求,不仅开放了许多一般性的装备制造创新需求,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装备制造也主动对外开放。并且按照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让各产业创新主体以最经济的研发方式参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创新。
全链共赢创新。“轨道交通是由顶尖技术、高端装备、大型系统工程集成的大型产品,这么大体量的高精技术产品,如果单靠装备制造业或者单靠市场是不可能满足对产品全方位的创新升级。所以要全链共赢创新,要协同研发、生产、经营、客户,协同顶层设计与技术路线。” 王军说到。
中车拥有1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海外研发中心,涵盖产品研发全过程。目前正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用户形成创新共赢体,快速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新产品研制、成果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链。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政产学研用金服”多方深度融合,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世界级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技术产业。
在王军眼里,彻底变革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实现跨界深度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世界轨道交通》记者采访王军时,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70载风雨兼程,中国经济从落后走向了繁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也在这期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过去已去,未来必争。未来的道路如何走,王军再次强调:需要整个产业链凝心聚力,为了实现目标协同共进,才能赢得未来;跨界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的“你干你的,我干我的”的观念已经不可取,应该是全链条创新,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赢得了国人赞誉世界瞩目,中车更不敢忘记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大国崛起贡献世界级公司的力量。

 

 

人物简介
王军,1963年出生,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常委。曾任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董事兼总经理和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任中国南车副总裁、党委常委。2015年5月起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2015年6月起出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和工程管理工作,是我国高速列车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导者和带头人之一,是我国高速列车及高端装备技术研发、产业化的领军人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火车头奖章、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往期精彩回顾



征订《城轨建造-中国土木工程学会40年》图书
Day2 | 詹天佑大奖项目技术创新点分享(大兴机场线高清大图)
群英汇聚 | 聚焦高质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中国地铁50年致敬人物”评选公告
封面专访 | 迪拜道路和运输管理局董事会主席 H.E.Mattar al-Tayer
封面专访 | 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哲
盘点 | 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启动,你的城市在其中吗?
看全球精英议公共交通如何发展 | Stockholm Day 2
公共交通的全新概念|Stockholm Day 3
世界匠心的“智”造|Stockholm Day 4
杨丹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2400公里轨道交通!100条细则!粤港澳大湾区三年行动计划发
超3600亿元!近期轨道交通重大项目最新动态全览
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登陆点曝光!超级工程登场!
柏林17日|媒体团带您提前看展会
柏林18日|盛大开幕—聚焦全球轨道新动向
柏林19日 |中国馆、铁路会议与户外车展(高清精美图)
柏林20日|柏林展与中奥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对接晚会
柏林21日|企业创新在柏林


图文来源: 《世界轨道交通》杂志



关注世界轨道交通官方微信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