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伦崂山民间故事:瘫得好
作者简介:王明伦,男,1960年生于青岛崂山,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散文诗、散文入选《中国散文诗大系(山东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青岛诗选》《青岛散文选》《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及各种年度选本。民间文学作品收入《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海洋民间故事》等书。
李老汉两口子已经五十多岁了,家里只有一个“独根子(独苗儿)”闺女。夫妻俩“扑楞(忙活)”了大半辈子,倒也挣下了个“小过活儿(家底)”,不缺吃不缺穿的,可俩口子成天价愁眉苦脸地没个笑模样。都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过李老汉俩口子愁得还不是续香火的事儿。那愁啥呢?愁闺女大了嫁不出去!
这就怪了,自古以来是“有‘将’(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没有闪下的痴子嫚”,七村八疃的,你看见有老死在娘家里的闺女吗?没有。女人就是缺胳膊少腿也有人要。
李老汉这闺女要是单看模样儿,虽不敢说貌如天仙,却也是赛过西施,胜过貂蝉。可只能看上半身,一看下半身心就凉了。为啥?这闺女“波罗盖儿(膝盖)”下边那两条干腿子细得像麻杆儿,也就是俗话说的“瘫古(瘫子)”。不管往哪挪动,都得爹娘抱着,离了人就寸步难行。不过别看这闺女不能走路,可心灵手巧,不管是浆洗缝补,还是做饭刷碗,样样拾得起放得下。可是模样再俊,营生再好,也得有人家肯要不是?
自打闺女十六岁那年起,李老汉俩口子就求亲告友,托大伙儿帮忙给闺女找个婆家。可不知费了多少心,“打(找)”了多少“茬(人家)”,到头来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眼看着就到了十八岁。没法,只好去找专门吃这碗饭的人——媒婆帮忙。老李家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婆家拿着“瘫古”闺女当人待就行。
俗话说“僧道两门”,在平常人眼里无法办到的事,到了媒婆那里则手到擒来。不出半个月,媒婆就来报喜了,说是给闺女“打”了个好“茬”儿,小伙子不缺胳膊不缺腿儿,就是家里穷。李老汉一听,心里欢气得什么似的,忙道:“穷点不要紧,我这个家底儿早晚还不都是闺女的?”嘱咐媒婆赶紧多加“玉成(撮合)”。
十个媒人九个骗。那媒婆一听,道:“中!不过男女授亲不亲,按规矩,头成亲俩孩子不能见面,可不见面我又怕到时候受人家埋怨。不过只要听我的,这事也就不难办。”说完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
第二天头晌,媒婆领着小伙子来了。李老汉俩口子一看小伙子长得五大三粗,一表人才,这真应了那句老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气”,就差“一腚蹲死个老母鸡”了。小伙子初来乍到,坐在那里也不说话,眼光却不住地往四处打量。媒婆恍然大悟,道:“你看看我这脑子,光顾得喝茶了,差点忘了正事!来来——”说着把小伙子拉起来:“我先领着你出去转转,免得以后来了不认门儿。”
媒婆领着小伙子来到厢房,一推门,只见屋里头热气腾腾,“瘫古”闺女正坐在锅台跟前摊煎饼。听见门响,闺女抬起头来,刚好和小伙子打了个照面。小伙子一看这闺女长得和年画上的仙女似的,当时就两眼发直,脸红脖子粗了。媒婆见状,知道小伙子是看中了,一语双关地对小伙子道:“你看她摊(瘫)得好不好?”小伙子以为是问闺女锅里摊的煎饼,忙不迭地连声道:“摊得好!摊得好!”
“中!”媒婆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忙趁热打铁:“那就回去和家里老人说说,咱定下日子先‘撒媒柬’(订婚),撒完媒柬就赶紧‘将’。”
就这么着,连撒媒柬拐带将,不出一个月就将生米做成了熟饭,等小伙子入了洞房知道真相,可就是正月十五拜年——晚了半月了。
搜集时间:1992年;讲述人:姜老师,32岁
作者系列文章导读
本期设计制作:河汉女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主题处注明“微信平台原创独家授权”,否则不予发表。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的2/3为作者稿费,1/3为小编制作奖金,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