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 |《治理与善治》中的名家与治理
上世纪90年代,“治理”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译介国际治理理论的论文集《治理与善治》出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俞可平教授将“治理”等概念归入当时的学术前沿,认为其是“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显学,并预测这些概念将成为“新世纪的学术话语”。反观“治理”在如今学界、政界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这一预言似乎不失准确性。本期推送选取《治理与善治》中的5篇文章与读者分享,希望能增进读者对于治理的理解,文末有福利喔~
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
法国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曾担任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副主任和研究协调员,《当代人类学、国际事务和发展与变革》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圣母大学凯洛格研究所顾问委员会成员、华盛顿特区美洲基金会博士研究金委员会和墨西哥城福特基金会农村发展咨询委员会成员。
代表作品
1.Real Markets: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Food Policy Reform ,1993
2.Social Futures, Global Visions,1996
3.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ural Mexico,1984
文章速读
“治理”是在众多不同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认同,以便实施某项计划。自70年代末开始,国际金融机构陷入经济主义死胡同:过分依赖自由市场理想,认为大部分经济问题的原因都在于政治引导所造成的扭曲;而非洲、拉美等国的经济改革困难和亚洲经济的成功使人们意识到自由市场离不开政治合法性、社会秩序和机构效率这一基本条件,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转而关注“治理”概念,以应对经济主义的困境。新自由主义发展观认为,维护自由市场的制度改革将巩固市民社会并带来民主,这一观点的局限在于,强调“市民社会”的重要性而将“人民”和“国家”一分为二,破坏了公民责任的基本领域。在利比亚、卢旺达等国呈现出的因持久和残暴的冲突致使社会四分五裂的极端情形之下,不建立国家便不可能建立“市民社会”这一条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治理”成为必要,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许多活动领域进行制度革新。在拉美的“善治”实践中,出现了公部门效率降低、公信力下降,经济危机,社会失稳等负面现象,这要求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全球经济权威体制和管理体制。(原载《国际社会科学》1998年3月号)
格里·斯托克
英国政治科学家,1955年出生,南安普顿大学教授,当代最负盛名的地方治理研究专家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治理、民主政治、地方和区域治理、城市政治、公众参与和公共服务改革。
代表作品
1.Stoker, Gerry; Judge, David; Wolman, Harold (1995).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Stoker, Gerry (2006). Why politics matters: making democracy work. Houndmills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3.Stoker, Gerry; Chhotray, Vasudha (2009).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Basingstoke,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4.Stoker, Gerry; Marsh, David (2010).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5.Stoker, Gerry; John, Peter; et al. (2013). Nudge, nudge, think, think: experimenting with ways to change civic behaviour.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Stoker, Gerry; Kippin, Henry; Griffiths, Simon (2015). Public services: a new reform agenda. London New York: Bloomsbury.
6.Stoker, Gerry; Pierre, Jon; Peters, B. Guy (2015). The relevance of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Analysis. Basingstoke,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文章速读
治理过程导致的结果与传统的统治过程所导致者相似,治理所求的终归是创造条件以保证社会秩序和集体行动;治理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语言和一个参照系,据以求得对变化中的统治过程的了解。治理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这一新的制度挑战了传统的法律/宪法权威,但脱离宪法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使其面临合法性难题。治理理论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而这也导致问责的困难。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动的各个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由此形成三种伙伴关系——主导者与职能单位、谈判协商、系统协作,前两种伙伴关系中捞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屡见不鲜。治理指行为者网络的自主自治,这种自我管理网络的困难在于:对谁负责?要解决这个问题,惟有以某种方式把政府请回来。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指引,政府的能力和责任均在于此;然而,即便政府良好运作,治理仍有可能失败,治理意味着永远存在不确定性。(原载《国际社会科学》1998年3月号)
詹·库伊曼
美国学者,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名誉教授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荷兰莱顿大学。
代表作品
1.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1993
2.Governing as Governance,2003
3.Jan Kooiman and Svein Jentoft:Fish for Life: Interactive Governance for Fisheries , 2005
文章速读
现实世界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特征的逐渐体现使公私部门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最近发生了变化。人们放弃“单方面的控制”而转向“从双方或多方面进行思考”,重视相互的需要和能力,并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社会政治系统的不良特征及其治理。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每一门科学学科不得不面临的概念种类,但一些学科如公共行政管理和政治科学缺乏考察和处理这些特征的传统,因此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分析工具和操作化工具。所有的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是动态的;互动和动力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互动有干扰(interference)、相互影响(interplay)和干预(intervention)三种类型。复杂性是我们遇到的现象的基本方面,利用复杂性的三种主要方法包括:约简和选择、结构化与操作化。多样性指的是现代世界越来越个性化、分化、专门化和多样化,不同于动态性和复杂性,多样性是提出那种独立标准的基础概念。传统管理方法对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考虑是片面的、不系统的和随机的,而在社会政治治理中这三个特征被认为是有效治理的重要而基本的要素。治理能力是一个中心概念,它可以看作是管理需要和管理能力之间的持续平衡过程。每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潜在的需求,防止无序、无方向和解体是每一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基本需求。社会政治治理能力的本质在于干预,也即有目的的直接的社会政治互动形式。社会政治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特征要求需求和能力之间要有某种特定的调整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理力。(原载库伊曼编《现代的治理》,萨奇出版社,1993)
罗德里克·亚瑟·威廉·罗兹
英国政治科学教授,1944年出生,南安普顿大学政府研究教授。他还是纽卡斯尔大学政治荣誉教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乌得勒支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菲斯大学治理与公共政策中心兼职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政治科学、公共政策、政治机构、公共行政等。
代表作品
1.Rhodes, R. A. W. (2018). Narrative policy analysis: Cases in decentred policy. (1st ed.)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London: Palgrave-Macmillan.
2.Rhodes, R. (2017). Interpretive Political Science: Selected Essays Volume II. New York and Oxford: OUP Oxford.
Rhodes, R. (2017). Network Governance and the Differentiated Polity: Selected Essays Volume 1. (First ed.) Oxford and New York: OUP Oxford.
3.Rhodes, R., & Bevir, M. (Ed.) (2015).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interpretive political science. Abingdon, GB: Routledge.
4.Rhodes, R. A. W., & ‘t Hart, P. (Eds.) (201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leadership. Oxford, G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文章速读
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治理至少有6中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the minimal state),作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作为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作为“善治”(good governance),作为社会-控制系统(socio-cybernetic systems),作为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 networks)。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网络成员之间的持续互动,互动以信任为基础、由协商和同意来调节,保持相当程度的自主性。治理对分析英国政府的贡献在于其提出了新的分析角度,这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的空心化,新公共管理的矛盾以及政府间管理的崛起。国家的空心化带来分散、调控以及责任心方面的问题;治理指出了新公共管理地四个弱点,分别是“接受了一种超组织视角”、“沉迷在目标之中”、“关注结果”和“竞争和调控存在着矛盾”;政府间管理声称填平了调控(the process of setting norms)和指向性(the outcome of that process)二者分离的鸿沟,其本质是“相互调节”,既有博弈的特点,有要求有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把治理定义为自组织的组织间网络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政府的变化,英国政府面临的挑战是承认向自组织网络转变所造成的对中央行动的限制,并且探索管理这些网络的新工具;组织间网络的普遍存在,对于英国政府的运行和民主责任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原载英国《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54期)
俞可平
俞可平,生于1959年,浙江诸暨人。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国民主治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代表作品
1.《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2.《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8.《政治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9.《敬畏民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10.《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1.《走向善治》(文史出版社2016年)
12.《转型中的中国政治》(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6年)
文章速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离不开公民参与,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我们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或称为“第三部门”。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主要表现为民间组织数量迅速增加、种类大大增多、独立性明显增强、合法性日益增大。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后,它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由民间组织独立行使或他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迁,在治理方面最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基层民主、公民自治、政治透明、社会监督、财务公开、任职审计这些方面。而上述这些在治理和善治方面的进展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长,亦即民间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治理的变迁。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本期推荐文章的中文版全文,后台回复:治理与善治即可获取文章~
近期文章推荐
文章推荐 | 典型何以可能:县域政治视角下的典型治理行为分析——对HF农业合作社典型生成过程的考察
王亚华 舒全峰 | 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职业倦怠:现象、成因与对策
陈振明:中国公共管理学40年——创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
本期编辑 / 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