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煜昕:乡土情感与基层治理 | 对话佳作030期
嘉宾简介
蓝煜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非营利评论》执行主编。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慈善与社会创新。
蓝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公共管理共同体平台“对话佳作”栏目的专访,以下是我们的访谈问题。
Q1:据我们了解,您的本硕博均在清华大学度过,本硕期间又属于工学背景,请问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跨向公共管理领域呢?
蓝煜昕:仔细了解清华公管学院的老师,会发现工科背景或跨专业的老师比例很高。我个人当初从工科转向社会科学,是源自一种模糊的意识,即感到自己认知结构存在很大问题,以至于在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或时事动态的时候缺乏批判意识,或者因为欠缺社会科学知识而没有能力更好地认知。举个例子,那个时候的网络论坛水木清华还很活跃,有些版面会经常讨论一些时事问题,我一度发现产生争论的A、B双方的相互辩驳都很有道理,然后就思考我为什么看不到这其中的事实或逻辑破绽?可以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自我怀疑是进入社科领域的潜在动力,而选择公共管理则是因为公共管理的跨学科属性和当时清华公管学院在校内的吸引力。Q2:您是基于什么契机开始关注到情感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的治理功能的?您聚焦到县域这一层级来谈乡情治理有哪些考量呢?蓝煜昕:这篇文章源自我们对顺德社会治理创新的调研。一开始我们进入的时候并没有预设研究视角,而是想看看顺德到底在社会治理领域有哪些新的做法。结果顺德的社会治理实践如此丰富而精彩,让我们非常惊喜,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点。“乡情治理”的提出则源于我们试图把握顺德社会治理创新的总体特征。我们反复对照顺德与我们去过的其他地方的差别,对照那些在文献中被提及的各个方面,最终认为寓于经济社会纽带和文化基础中的乡情是顺德最为独特的面向,而这种文化传统和情感资源也正是顺德地方政府重视且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开发利用的。事实上,我们团队先后5次去顺德,走访了多个政府部门、所有10个街镇政府和部分村居,所见、所闻以及与顺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人士互动中的所感,无时不在体验着顺德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体验着顺德人自己挂在嘴边、也通过对话和行动透露出来的爱乡、务实、开放等精神特质。所以对情感要素的关注是源于在案例情景中的直观感受和对实践、理论的比较、反思,是来自于现象而非理论,是归纳而非演绎的。至于在层级上为什么放在县域,我们也仔细斟酌过这个问题。一方面,这是顺德这个案例本身体现出来的特征。顺德的乡情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嵌套体系,在村居、街镇、县域三个层次上都有清晰体现,但我们认为村居、街镇的体系和县域乡情共同体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例如街镇之间的产业、文化竞争是良性的,“顺德人”的整体身份及其所蕴含的公共利益是超越街镇小共同体利益的,同时“顺德人”的整体认同也比街镇、村居的符号来得更明显。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顺德案例的价值和可推广性。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街镇、村居层次的乡情治理或其他学者提到的乡贤治理都是很有探索价值的,但我们也认为小共同体对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治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正如我们在文末提到情感资源的运用要提防帮派文化、圈子文化。乡情治理必须将传统要素置于现代分权、法治等制度安排之上,必须与现代性相结合才能焕发新的生机。相比之下,县域这样一个层次可以在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上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当然这一点也留待进一步讨论或实证。Q3:您如何看待乡村地区的异质化、开放化及空心化对乡情要素的冲击?
蓝煜昕:
乡情要素发挥作用是有基础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存在这个基础或能够找回这个基础,因此乡情治理(作为一种理想型)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认为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尊重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最害怕的就是一个地方的模式发挥作用就全域推广。不同乡村的未来走向存在差异,例如有些高度空心化且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有限的乡村可能最好的归宿就是逐步消亡。基层治理创新更适合各地结合自身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学习和水平扩散。涂尔干讲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现代社会分工和人口流动造成的乡村异质化和开放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团结所依赖的纽带及其属性也在发生变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分权、法治等现代性的基础性作用,而基于在地性的情感要素可视为补充、调和或现代治理体制得以更好运行的润滑剂,不能寄予超出其实质功能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可能与本人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经历和对乡土的情感有关,我认为正因为时代的快速变迁,我们需要去“抢救”或“重新激活”那些尚未消失的乡情要素。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乡村发展和治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未来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想象和选择:西方社会以城市为基础的、“流浪的”、“无根的”生活方式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对于缺少宗教传统、但“根文化”和乡土情结浓郁的国人来说,符合中国文化特征和中国人心灵归属的城乡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未来中国人的生命和生活是否可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立起更自然而有机的链接?例如:是否可以在有资源禀赋的地方促进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经济要素、基层设施和就业机会向农村流动,使部分人可以离土不离乡?对于向大城市流动的人来说,是否可以通过在农村再造祠堂等家族文化符号、发展乡情经济、乡村养老等方式来保持其与乡村故土的链接?这样的想象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意涵——乡情共同体的自足、互助也是社会韧性的来源,是城市的坚强后盾,很难想象在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危机时,若没有乡村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和缓冲,经济和社会秩序会是什么样子。文化、情感、社会纽带和未来生活秩序是一个很庞大的命题,如果从古今、中西方比较的大视野下去理解乡情,也许可以看到其更重要的当代价值。当然,这种附带个人经历和情感的想象能在多大范围内引起共情尚不可知,对已经完全“城市化”的当代年轻人来说,乡情也许已经很遥远,无法泛起心灵的涟漪,但城乡的有机链接依然代表着一种有前景的选择。
Q4:您认为乡情治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对于地方凝聚力天然较弱的区域而言,您认为乡情治理应当如何实现?蓝煜昕: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部分涉及到这个方面。在《乡情治理》一文中我们试着对乡情发挥作用的逻辑进行了总结,再需要强调的三个条件是:(1)有持续的经济社会纽带和文化基础;(2)在分权、法治等现代观念的保障之下,避免其潜在的狭隘倾向;(3)党和政府,以及基层治理的制度安排给乡贤、传统文化习俗、民间慈善等乡情要素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或平台。我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文化基础、领导力、组织、机制、资源等各个方面,很多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地方凝聚力弱的区域,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符号、重塑情感纽带等方式来增强凝聚力是可能的,但必须强调其系统性,凝聚力需要在公共事件中、活动中才能得以塑造、体现和积累,因此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要与乡村综合发展、基层治理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目标,而且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新乡建和社区营造在这方面有很多尝试。Q5:文章中提出“乡情治理”是“自治、德治”的一种重要途径,那么基于情感场域的乡情共同体是否会给地方的法治带来冲击?比如出现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破冰行动》中的现象?蓝煜昕: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前面也已经强调了乡情治理是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的调和,顺德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还是要看其自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综合改革以来的顶层设计及其中蕴含的现代分权、法治理念。乡情与法治的张力问题让我们联想到帕特南关于社会资本的功能的讨论,他区分了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bridging social capital,对其他群体或更大范围的利益来说,某个群体的bonding social capital显然也可能带来负外部性。在一些传统宗族势力发达的地区,乡村民主选举中暴露出来的宗族操纵和暴力在过去时有耳闻。最近还看到有一本历史著作专门探讨乡谊与政治,乡党盛行显然也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政治参与和资源分配不公。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县域可能是推动乡情治理的最佳层级,既避免了更小范围内乡情的狭隘和缺少监督,又不至于范围太大而文化异质性太强。此外,作为乡情载体的文化符号、地方精神本身的属性也很重要。比如顺德地方精神中的奋勇争先本身就强调良性竞争,创新精神本身也蕴含开放和包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顺德本地街镇、村居之间的文化竞争是比优,经济在总体上是差异化发展、合作互惠;顺德人对外地流入的新顺德人接纳度较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做得很好。或者我们可以认为,法治、开放、包容这一类具有现代性的标签本身也可以作为乡情共同体的文化基础。对顺德来说,这种现代性与顺德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地位和历史格局有关,也受到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影响。当然顺德社会也并非不存在张力,“人的现代化”以及新顺德人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依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Q6:您认为乡情治理与现代治理框架除了有融合的一面之外,两者间存在哪些张力?蓝煜昕:首先,乡情与传统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虽然“乡情”听起来很传统,但现代性更强的文化纽带和地方精神也可以发挥凝聚乡邻的功能。其次,也需要界定什么是“现代”治理框架。如果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下理解,主流的话语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社会治理则普遍讲“自治、法治、德治”或“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那么乡情治理蕴含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框架之中。当然,我理解这里想要问的是指作为中国传统治理要素的乡情与源自西方现代治理理念中的某些要素之间的张力。例如乡情共同体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前者责任本位,而后者是权利本位,强调个体免于集体和国家压迫的权利。再如情与法的张力,前者蕴含规则变通和非正式权威,后者则强调程序正义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认为二者在出现冲突时还是必须尊重法治的基础和保障地位,但二者的张力和平衡必须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才有意义。此外还应该关注前面提到的共同体利益与更大范围公共利益之间的张力,即狭隘圈子文化、地方保护主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祝愿不断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美国公共行政:理论、实践与伦理——访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
本期访谈:景申榆,任自建,高光涵,张珺,成纪宏
本期编辑:任自建
审稿校对:高光涵,张珺,景申榆,成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