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凯:组织研究的公共视角 | 对话佳作056期
自1958年马奇和西蒙的《组织》(Organizations)一书出版以来,组织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然而这些年来,组织研究越来越偏向于“企业组织”主题,在公共部门的讨论相对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公共部门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组织理论能为我们深入地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现实提供更为有效的视角。然而和国际学术界相比,中国的组织研究、尤其是公共组织研究起步较晚,同时相对于社会现实,本土理论建构严重滞后。基于我国组织研究的现实,从公共组织的视角出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田凯教授等著《组织理论:公共的视角》一书(点击阅读书目速览),以期为中国组织研究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本期对话佳作邀请到了田凯教授就延伸问题做进一步讨论,以飨读者。
嘉宾介绍
田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富布赖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太古(Swire)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管理,曾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组织理论:公共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不同于组织研究传统的企业主题,本书将“组织理论”与“公共部门管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高了公共组织在书中的比重。全书可分为两部分:一至八章主要涉及“组织现象与组织行为”的系列理论,后四章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讨论“公共组织与公共治理”主题的系列理论。
访谈实录
Q1:您编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基于怎样的考虑对组织理论从公共视角进行全面梳理?
田 凯:我从2004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组织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一直苦于没有比较合适的针对公共部门组织的教材,组织理论的教科书大多数是针对商业部门的。我一直受到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那本书的影响。那本书对组织理论的重要主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有一定的深度,一书在手,即可把握组织理论的主要文献。我是期待能写成类似斯科特这样的,针对公共部门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型作品。
Q2:本书是如何与已有专著进行对话的,相较于此前的组织学著作,有哪些创新之处和独特考虑?
田 凯:首先,这本书比公共组织的同类作品要深入一些。我是希望写成研究导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希望深入学习组织理论的读者,重在培养其研究能力;其次,这本书引入了比较新的主题,例如网络理论、注意力分配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等。
Q3:本书由不同学者共同写作,您是如何确定统一的写作范式和进行统稿的?
田 凯:我在邀请各章作者的时候,定下了本书写作的基本范式和写作风格,即写成研究型作品,要有理论深度,对每个主题知识发展的脉络要有细致、深入的梳理,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对该主题核心理论的来龙去脉有着清楚的把握,而不是写成比较通俗的、实用导向的读物。定下了这个基调,就比较好协调和统稿了。
Q4:本书的内容安排与章节顺序有哪些考量,怎样被确定的,是否经历过一些调整?
田 凯:我原计划是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对组织理论的五大主要流派——新制度主义、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经济学、组织生态学进行全面介绍,然后再进入各个具体主题。这五大理论是其他各主题的基础。但由于有的章节没有找到合适的作者,或作者稿件质量不高,目前只纳入了新制度主义和网络理论两章。本书的结构会在再版时进一步优化。
Q5:组织理论的公私分野是本书写作的背景之一,您认为公共组织在组织学研究中的边缘化有哪些现实原因?
田 凯:公共组织研究在组织理论中边缘化有很多现实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三:首先,一个学科的知识繁荣需要人、财、物的汇聚。组织理论的主要知识来源地是美国。在美国大学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有公共管理专业,而且这些大学往往规模并不是很大,学校的综合排名也不是很靠前。美国组织研究的学者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商学院。从事公共组织研究的学者群体规模不大,和商学院相比要小很多;其次,在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给定的情况下,从事企业组织研究要比从事公共组织研究经济收益高很多,从事企业组织研究的课题数量、经费都要比公共组织研究多很多。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加入企业组织研究的队伍;其三,相对于公共部门来说,企业组织的数据更为公开、更容易获得,这为研究企业组织奠定了基础。而公共部门研究的很多数据(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难以获得,很多公共组织研究学者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一手或二手资料,很多重要研究都无法深入开展。
Q6:本书的后四章侧重于对非营利组织理论进行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处于独特的社会环境中,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此开展研究,以发展和完善公共组织理论?
田 凯:从学术上严格地说,非营利组织是致力于公共目标的私人组织。但国际学术界从学科归属上,一般把非营利组织研究放在公共管理领域。我在组织编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与基于企业的组织理论作品相区别,所以把非营利组织也放到了这本书里面。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有一些独特性,但也有共性,深入研究独特性和共性都很重要。关键是基于中国现实的研究,要对组织理论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有所推进和发展。我觉得可以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非营利组织治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关系等关键议题入手开展深入研究。
Q7:本书对国际期刊的前沿研究已有较多总结,在中文研究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公共组织新概念或者洞见?
田 凯:我组织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把国际上经典、前沿的一些知识引入到国内学界来,尤其是让我们的学生对国际上组织研究领域的经典和前沿有所了解,为他们将来进一步深造(包括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Q8:本书指出新组织理论的提出多数都是基于实证研究,您认为中国故事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组织理论做出贡献?
田 凯:组织理论是一门实证科学,强调基于定性或定量资料来开展研究。中国这些年有非常丰富的实践,中国学者基于中国企业研究的高质量成果已经发表到国际上组织研究的高级别刊物,例如ASQ(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Organization Science等。基于中国公共部门的研究成果也发表到了国际上公共管理领域的高级别刊物JPART(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PA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学者研究能力在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基于中国场景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的政府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处于快速发展与改革之中,包含了丰富的研究内容,蕴藏了巨大的理论潜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非营利部门关系、基层治理等重要主题可以为组织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Q9:本书对现有组织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再分析,您对未来参考本书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师、和使用本书学习的学生有哪些建议?
田 凯:这是一本以研究为导向的书,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我把它比喻为一张学习和研究公共组织的地图,可以按图索骥。所以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最好能针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献,这样可以在讲授过程中更为自如。同时,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深入阅读的书,需要反复咀嚼、揣摩,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多讨论,说不定就有重要的知识发现。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完善。
▼
杨帆 李星茹:社区治理为何会“忙而无用”?| 对话佳作054期
访谈:黄扬 张珺 姜宝卿 吴芳 成纪宏 高姝蕊 彭可余
编辑:张珺 彭可余
审校:对话佳作版块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