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懂博物馆学的学术范畴吗?

2017-08-11 徐纯 弘博网


前段时间,针对博物馆学的几个热点问题,弘博网在内部做了小范围的调查(链接:面对“尴尬”问题,博物馆学专业的你将如何回答?)。7月23日、24日,弘博网连续刊发了陆建松教授“加快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文章(链接1:陆建松:与博物馆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  链接2:陆建松:重重困境中,博物馆学学科该如何突破),深入讨论博物馆相关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其出路。


近日,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理事长徐纯女士寄来稿件,进一步讨论了陆建松教授提及的相关问题,同时对弘博网先前的调查进行了点评及补充,并借此继续讨论当前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


陆建松教授认为目前高校本科的博物馆培育人才有五个“不适应”:不适应博物馆专业化的要求,不适应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不适应博物馆类型多样化的要求,不适应博物馆对人才总量的需求,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高校界要如何解决这些不适应?弘博网针对高校在“博物馆学”的学科设置所做的问卷调查——“面对‘尴尬’问题,博物馆学专业的你将如何回答?”能够提供一些方向。


本文的目的是将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依据博物馆学领域的逻辑进行分析,期待让博物馆培育人才的“不适应”可以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或者有助于目前高校文博专业思考学科与课程的设定,甚至在制定课程的具体内容时有概念性的取向。这些假设的方案,虽然对五个“不适应”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一定可以迎刃而解,但至少可以让高校本科自行判断未来应有的取向。


当然,在使用这些问卷反馈数据之前,有必要从社会学科质性研究方法论上讨论这份“面对‘尴尬’问题,博物馆学专业的你将如何回答?”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这类质性的问卷每一类调查对象一般都至少要有5-10人,反馈的数据才足够分析出问卷题目所需要的结论,但是弘博网却仅有1-3人的反馈资料。同时对这3位研究对象也没有呈现出他们在文博系学习背景的不同资料,所以目前分析所得的结论不可能是正确的。只能说在这些“小结”中找出对问题的思维方向是正确


如果要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好另外设定更严谨的研究方法,按照社会学科质性研究的访谈与问卷准则,重新设定问卷,将不同时期就读文博专业的高校生与其毕业生作为访谈研究对象。无论如何,我目前所做的这项简约的调查分析,将可以做为下次研究调查的基础,也是一项非常有力的案例研究。以下是我做的分析与小结,最后我也会用一个案例来做这项分析的具体结论。


当年为何选择博物馆学,如何了解的?


回复1

冷门又小众的专业。当 40 38027 40 15263 0 0 3520 0 0:00:10 0:00:04 0:00:06 3520时我们本科班级里很多同学都是调剂来的,在调剂之前甚至都没听说过什么叫博物馆学。

回复2

被调剂的,读之前没了解过,感觉和历史学差不多,都是冷门专业。

回复3

那时候我对文博专业的认识,完全停留在招生简章和百度百科阶段,甚至并没有更好的平台供我仔细的了解这个学科。


 徐纯 

事实上,高中毕业生对学科分类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既使是博物馆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学科也不一定十分了解。所以高中毕业生事先并不了解博物馆学,此外因为冷门,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能够调剂的名额相对较多。不少同学因此走上“博物馆学”的道路,这也很正常。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招生简章和百度百科上对博物馆学的介绍是什么?这些介绍本科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吗?


对博物馆学的主要课程有何看法?


回复1

专业下设在历史学院。在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因为师资等的原因,与博物馆学相关的课程并没有开设几门,有些时候倒是上了许多历史课。了解尚且是皮毛,更谈不上系统的学习。

回复2

应该是围绕着博物馆的宏观管理与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观众研究等具体工作开展的,而以文物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为辅的课程体系。

回复3

它专业学科的开设门类也非常广泛,比如博物馆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字学、艺术史和化学等等在内的各种学科。


弘博网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博物馆学专业则以考古学、文物学为主要教学目标,是与其学科要求相悖。但这一现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博物馆学本身的跨学科素养要求较高,本科的博物馆学教育还是需要更多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也正因如此,美国的本科教育是不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的。


 徐纯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教育”仍属于学校的正规教育,而不是社会性的非正规教育,所以应当把美国本科不设置博物馆学专业的原因放在这里讨论。美国本科教育之所以没有博物馆专业的设置,是因为博物馆的学科领域的多元性。美国肯尼迪大学约十几年前也曾经有过本科,也许查他们过去的课程档案也值得参考的。


正是因为博物馆学涵盖了许多门类的学科,博物馆学专业的核心学科——博物馆学却在很多高校被忽略了。全国50余所开设博物馆学的本科高校里,真正由博物馆学专业学科背景的老师而不是考古学或者文物学出身的老师承担博物馆学专业的授课,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国内大多数具有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要么以考古学为重中之重,要么以文物学研究为学科重点。博物馆学课程虽然开设的门类丰富,但这也使博物馆学在高校教育中无立锥之地。


本科的博物馆专业师资确实非常缺乏,还是要研究美国肯尼迪大学的做法,至少知道他们本科的学程与课程内容。


内容补充:


A.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专委会中有一个人事与培训国际委员会(ICTOP),在2009年,ICTOP用欧洲博物馆人事的架构列出20种博物馆专业,也包括它们所必须有的学术资历,是值得参考的;


B.博物馆学的核心学科——博物馆学在很多高校被忽略了,在现有的三个回复中其统一的根源是因为能够有“真正由博物馆学专业学科背景的老师而不是考古学或者文物学出身的老师,承担博物馆学专业授课的情况,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这与高校采用师资均由学历标准来决定的方式有关。博物馆学是一门后设学科,在美国的博物馆研究(Museum Study)研究所的师资是以博物馆工作经验来决定教师的教学资格,也就是说,要在博物馆专业高校里教学,没有博物馆实际工作经验是不可能的;


C.国内博物馆架构都属于国家文物局的管辖下,并没有包括科学、自然史等类型的博物馆。而这些科普启蒙教育又是西方博物馆成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在国家文物局下产生一个在国内是普世性的博物馆学定义,应该是学术界相当有必要的研究方向。2016年,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博物馆学科的相关内容,如果博物馆专业本科的现况可以纳入社会学性的研究调查,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


你认为博物馆学培养目标是什么


回复1

博物馆学开设众多的门类好像带来了一个问题,尤其在本科阶段,这么多门类课程的开设,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不能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某一学科。其实这也是对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认识的误区,博物馆学不是要培养历史学家、文物学家、考古学家,这都是其他专业的工作。

回复2

我觉得博物馆学的特殊性在于综合性(跨学科)与实践性(应用性)。这就要求博物馆学的学生除了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接受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而这些能力可以直接转化为在政府文物管理与研究部门、各类博物馆、考古部、陈列展览公司以及其他文博相关单位供职的直接劳动力。


弘博网

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是文化的阐释者展览就是文化阐释的工具,如何更好的使用这个工具,才是博物馆学专业的培养目的。


 徐纯 

“博物馆学的特殊性在于综合性(跨学科)与实践性(应用性)”、“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是文化的阐释者”,虽然这种认知博物馆学系是正确的,但是在概念上我们应该还是要考虑上一个议题:博物馆学培养目标是什么?


要博物馆从业人员作为文化的阐释者,而博物馆专业本科并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培养出这样一位“通才”,必须透过多元的专业团队合作,秉承着同一理念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文化的阐释者”的任务。所以博物馆学系必须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为起跳的理由就相当明显了。他们的通识课程应该就是团队合作的管理学与博物馆专业理论


以上弘博网所提出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方法论。培养“文化的阐释者”,这是博物馆学系成立的目标,也完全正确。做展览是当一个“文化的阐释者”必须会执行的事务,而且展览一定是要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所以怎么做展览也只是方法论,而不是博物馆学理论性的建立。


博物馆理论的建立需要两样重要的原则,即:团队合作(运作行为的规范)与专业伦理法规。这两项是“文化的阐释者”必需具备的条件,它们才是构成中华文化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础。任何专业,无论是医生、护士、会计师、律师等专业都有他们的伦理法规,因为这是专业的自治权。


从这观点来寻求博物馆学培养的目标,可以从欧美博物馆学找出学科性的共通点来 。ICOM/ICTOP从1994年就开设的博物馆研究(Museum Study)课程标准,其中必修课就有伦理法规。而且也规定每个博物馆都需要有自己的伦理法规,是要按每个馆的收藏与国家的法律而订定的。因此,我们的博物馆学专业要培养“文化的阐释者”,就必须有一本与国家法律同等的文化专业伦理法规,让有不同收藏的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在共同与个别的伦理法规之下,去履行“文化的阐释者”所应有的最佳运作。


学校的实习,有没有问题


回复1

这个问题因人因校而异,如果想从事本行业且学校资源较好的话,还是不错的。

回复2

就实习来说,很多学校的固定实习单位都是工地,并没有与博物馆建立稳定固定的实习关系。所以,这就尴尬了,有些同学专业方向是博物馆,却也被学校派去考古工地参加统一实习。


 徐纯 

实习在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上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经验学习,如果没有针对性,不但会浪费实习的时间,而且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上也会有相当的失误。


而在回复1中笔者并没有明确地看到他所谓“学校资源较好的话”具体指的是什么,实习就会如他说的“不错”。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经验学习,从他的回复我们也无所知。回复2指出了实际经验,就是去考古工地实习,学生得到的经验就是考古工地的工作,而不是博物馆的经验学习。


另外,在这次的调查中,由于并没有6~10位以上的研究对象的经验回复,所以真对这项实习经验的学习,这是个不完整的调查。目前收到的反馈资料,无法从中研究发现实习的根本问题


面临毕业,工作好找吗?


回复1

博物馆学是一个就业率不高的学科,仅仅只有十分之一找到了与博物馆相关的工作。所以不得不说博物馆学是一个很难就业的专业。

回复2

就业问题同样是因人因校而异。一旦想转行,专业优势较其他专业还是很弱的,需提早做准备。


弘博网

如果说本科毕业就业率低是一个各个专业的普遍情况,那么博物馆学硕士毕业就业率一样不高,就是一个个别情况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博物馆都是事业单位,毕业想到博物馆中工作需要的不是优秀的博物馆学研究能力,而是优秀的事业单位考试能力,这种考试与博物馆学毫无联系,博物馆学专业的同学也就没有什么专业优势可言。


不仅如此,事业单位编制有限,每年就是几座博物馆招聘寥寥的几个名额,博物馆学专业就业率低从这个角度看也属于正常情况。在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状况,博物馆学在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间名称并不相同,学校间对于博物馆学的称谓也有所不同,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使用一个固定的称谓,使很多专业名称稍有出入的同学难以报考,就像前段时间“中国史不是历史学”的情况一样。这都使博物馆学的就业率持续低迷。


 徐纯 

如果从问题1~4所讨论的小结来看:高中毕业的学生在报考中选择博物馆学系是因为“调剂”,就等于他并没有要在博物馆领域工作的打算。那么成为博物馆人才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作要“有热情”,在根本上就没有到位。


当然,如果在第3、4题的课程设计与稳定就业都得到解决之后,这个因素就会有所改变。所以教育界一定要明白,课程设定对所需要教学资源、师资、实习博物馆的对应,都是具体要解决博物馆用人的问题。那么找到适当的课程来培育出不同的博物馆专业人才,以适应不同的工作职能,学校教育与博物馆需求的“不适应”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对博物馆学未来的期待


回复1

近年来随着对文化遗产关注的持续升温,博物馆学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不为人知,开设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也越来越多,已有博物馆学专业的学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有理由相信博物馆学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回复2

文化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博事业也是蒸蒸日上。


 徐纯 

如果这个问题是要问:对国内高校的博物馆学系有什么期待?那么以上两个回复其实指的是同一件事:对文化遗产关注的持续升温,以及文化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个原因也是表面上的同一概念,也就是说:博物馆学因为文化事业被重视了,所以在高校也越来越重要了,那么报考这一系的学生出路就会比较容易解决。


但是如果这份调查研究要探索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在这个时代会升温、会受重视当然不是从这些处于学生立场的人所能认清的,也不应该由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这份研究最重要的前提,因为,事实上,这份调查研究还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这份调查的研究发现要拿来做什么?有重新做研究的必要。


结语

从这份小小的、不完整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找出两项当前必须研究的方向,这两项研究是为了要让我们目前高校里所有文博系做改善的方向。有幸,陆建松教授在发表那五项“不适应”之后,又在弘博网上发表了一篇“重重困境中,博物馆学学科如何突破”,应该也值得博物馆界做思考,当然最好是有一套付诸行动政策与规划的战略,否则仍然陷入「清谈」而已。


对博物馆学未来的期待首先应该是中国博协下有一个培训委员会的成立。目前,中国博协下已有35个专业委员会,而ICOM之下却只有31个,但是上面提到,ICOM的专委会中有一个人事与培训国际委员会(ICTOP)是在成立之初就有的;再说,世界上有博物馆协会的国家成立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训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委员会是不可缺的一个专委会。因此,我们的期待就不只限于高校领域的文博专业学系了,而是从博物馆从业的专业领域的自我成长!


参考:

[1] 徐纯译,《评量实用的指南:博物馆与其他非正式教育环境之工具》,台北:台湾博物馆学会,2003年,第55页。原著:Diamond, Judy, 1999, Practical Evaluation Guide: Tools for Museums & Other In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 徐纯译,讲义:《经营博物馆实务手册》,金门:社团法人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2009年,第220-231页。


作者:徐纯  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理事长

编辑:大萌萌


相关链接:

面对“尴尬”问题,博物馆学专业的你将如何回答?

陆建松:与博物馆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

陆建松:重重困境中,博物馆学学科该如何突破

传承中突破的中国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