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寸物寸心:策展人的细节坚守

2017-12-03 徐赫 弘博网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组织国内文博和展览机构策展人赴法国、瑞士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年的第三届策展人学术交流项目中,有策展人对艺术体制进行了思考(链接:一天|凡尔赛宫的冬之旅,诗意背后的艺术体制之思),也有策展人去关注博物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位于塞纳河边、Quai de Conti 路11号的巴黎铸币博物馆(Monnaise de Paris),占地面积1.2 公顷,与河对岸的卢浮宫博物馆遥相呼应。1775年起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便作为法国重要的铸币机构,见证了铸币技术的发展与变革。1973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法国货币铸造中心逐步从这里搬至法国西部城市佩萨克。为了纪念过去的历史,也为了赋予这座建筑新的使命,2009年起,这里逐步转型为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场所


巴黎铸币博物馆(Monnaise de Paris)主体建筑


铸币博物馆拥有两个大型展示空间:面向塞纳河方向的当代艺术空间,以及主体建筑中的基本陈列Musée  du 11 Conti。今天,这里不但收藏了超过3.5万枚各类历史时期的硬币,同时,作为巴黎城市中心区唯一一处仍旧可以生产的工厂,每天这里依然有150名铸币工人在铸币车间完成日常工作。尽管他们已不再承担为国家生产货币的工作,但这里成为不断创造历史、也不断保管历史的重要技术、文化场所。


2017年9月30日,经过3年的设计施工和改造,Musée du 11 Conti 陈列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既传统又年轻的场所以过去的历史为根基,以当今的技术和认知为方法,呈现出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展览。


基本陈列 Musée du 11 Conti


内容组织

如果你作为策展人

你会怎样讲一段有关于铸币的故事?


我们希望将铸币看做是科学性和社会学性的人类文化遗物,强调与铸币相关的原材料的探索、技术的革新、装饰的艺术以及社会化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年代学或考古学的角度解读与罗列。


—— 铸币博物馆公共传播部负责人Stéphanie


作为铸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Musée du 11 conti主要讲述了铸币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与铸币有关的相关内容。展览共分为11个展厅,系统、全面的讲述关于铸币的各类知识。这里不仅介绍了原材料的发现、铸币技术的革新、并且扩展至讨论货币的等价意义、全球化流通与统一标识、保管与特殊收藏性等。


为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展览的内容逻辑,作者根据展览框架绘制了如上思维导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从思维导图上可以看出,展览内容复杂多样,围绕着铸币分为7个部分,不但整体性讲述铸币的原材料来源与铸造技术,同时详细的分析作为铸币最重要的产品——硬币的种种。这之中即有线性的发展性阐述也有网状式的发散式联想。它将一个体量小、极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文化遗物,扩展到一种立体化、跨学科式的考量,展览的每一部分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和铸币的核心相连,这样的横纵性呈现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好奇心与联想,不断丰富着认知体系。


当落实到具体内容时,展览所用文字优美、充满流动性,主题段落文字简单易懂又充满抽象诗意,例如“在巴黎中心融化金属”(Melting metal in the heart of Paris), “从矿井到实验室,探索然后懂得”(from mine to lab, exploring then understanding), 制造,手艺由心性而生  (manufacturing: when the spirit guides the hand) ,雕刻与抛光,赋予金属新生(Carving and Polishing, metal elevated) 等等。


在展览的末尾有一组特殊的展品,是作为法属保护国的安南(今越南中部)在1885年上缴给法国的“保护费”,这批货币上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安南保护国,是法国于1884年以顺化为首府建立的保护国,在1887年安南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盟。这批来自安南的金币,上面以汉文书写,更是证明在这一时期喃字始终使用楷体汉字来记录 。根据铸币博物馆的记录,当这批金币抵达法国后,绝大部分被回炉融化重新烧造货币或其他金属制品,仅有少量的此展柜当中的部分货币,作为重要的历史遗留物,被博物馆保存至今。


展柜中的钱币


无论从展览内容逻辑的思维导图分析,亦或是以安南货币为例的具体介绍,我们都不难看出展览立足于介绍铸币及硬币的发展历史,但思考角度蕴含经济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考量,大量跨学科的知识点使观众重新审视一枚硬币上所蕴含的变化,将历史、化学、物理、政治、经济、艺术围绕硬币进行整合,由小见大由浅入深,让观众重新审视口袋里那一枚小小的硬币,它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当代遗物,也是蕴含无数历史细节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设计细节

如果你作为设计师

你会关注什么?

又希望通过哪些艺术表现讲述一个故事?


好的展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美结合,首先,在展览空间设计上,该展览创造性的营造了一个正在生产的工厂车间与展览陈列平行交互的空间对话模式;在空间叙事上,从熔炼金属的车间开始,使用大面积玻璃透视厂房,扶手处配置工艺流程说明版面,展墙一侧再配以多媒体对技术工艺进行介绍,然后以铸币板材装饰的金属板作为沿扶梯而上的展线导引装饰,把金属和之后的采矿部分连接在一起。整个展览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各个工厂实际的空间条件进行对话式连接,充分利用转换空间进行合理设计,使整个展览既照顾了工厂正常生产也满足了展览陈列的设计要求,达到了理想的展示效果。


展厅设计及灯光色温


展品摆放、展牌设计、空间形式设计等均体现着策展团队的专业程度。展厅和展牌数次出现的圆形标识不断提醒着观众当下所处的场景,并通过视觉重现激发展品与日常用品之间的概念化记忆。圆形,代表着硬币,代表着点滴,也代表着流动;空间中的圆形与硬币类的展品产生视觉上的连续互动,使展览从内容到设计传递出系统的形象。


背板上的圆形设计


展柜立体式的展陈,使观众视角不断在二维的图版与三维的立体式展陈和展品当中切换,每一组展柜中展品摆放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充满三维的空间美感,令参观节奏舒朗有趣。


立体式展陈


展牌的摆放位置、高度、内容等也体现着策展团队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展牌距离地面高度约一米,展牌上的文字大多数用比较简单的词语及示意图组成,并大多数配以盲文。不仅如此,观众可以触摸和实际操作部分技术模型,并配以简明有趣的动画视频对铸币技术、硬币设计、硬币流通与收藏等内容进行阐释。


展牌示意图及盲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28gcdcww&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结语

创意来自生活

硬币,作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之一,很难想到它背后拥有如此多的故事。小小的硬币背后,是几千年来人类对于自然、技术、哲学、政治、美学、经济等方方面面的认识与变革。这种紧密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能够使观众真正了解一件物品的历史,更是将这件物品放在了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通过科学化、艺术化、创新化的视角重新解读,引发观众不断向更广、更深的其他学科和他知识探索的好奇心。每一件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体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与科技历史,在观众看完展览走出博物馆后,或许会重新看待口袋里的那几枚叮当作响的硬币,或许那些叮咚声,是硬币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故事。


作者:徐赫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原标题:小物件、大故事

编辑:大萌萌 # Mark仔


相关链接:

拥抱“阿兹海默”——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喧嚣过后,细品湘博两千个日夜的匠心打造

锦上添花?还是一大败笔?对展览中的复(仿)制品,成博有话要说

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创意诉说历史,设计演绎过去

都知道现在新开馆的湘博最火,可逛馆的正确姿势你真的get了吗?

人工智能: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新方式

中欧扇艺竞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抢先品辣!看湖南省博物馆如何用星级大餐征服你!

“南京共识”:博物馆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合作与分享

一扇明清万紫千红,入滇最是丽朦胧

“一带一路”大环境下,科普场馆应如何协同发展

在一眼千年中,听《国家宝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

小光照大问题,让艺术之光照亮博物馆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