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多元需求下,策展人如何架起知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2018-01-18 《博物院》杂志 弘博网


为何需要多元化的博物馆展示设计?

传统上的博物馆具有四项主要的功能,包括了“研究”“ 收藏”“ 保存”“ 展示”,而现代博物馆除上述外又增加“游憩”“ 信息”“ 沟通”“ 教育”这四个功能。而自有博物馆的展示以来,通常会有大量的文案资料及议题需要梳理汇整,且这些资料常困扰着策展相关人员,因为需要将艰涩的研究资料转换成观众易接受的内容。而文物的诠释,牵涉三个基本上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人与物的程序上:第一个程序涉及工艺技术自然法则及其所制作创造的“实物”本体; 第二个程序牵涉完成这些实物的整套过程与集体知识;第三个程序牵涉制作与这些“实物” 所企求的目的或象征意义。亦即是说,诠释文物时,不但要观察、描述文物本身及其运作情境的程序与结果,更要去发掘隐藏在整体文物及其运作与结果后的集体知识、支配性价值或者说意识形态——这种根据特定文化概念得出的假设、推论观念与社会组成运作结构原则、 美学经验及社会意义。


扣合台湾自 1990 年以来博物馆设立前后,将原本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激发、扩散与应用 为核心,超越传统产业有限的产能与产值,开始改变迈向“创意经济”,与在 2010年通过文 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相应合。体认创意经济时代里,新技术新科技的发明,伴随着新思维与新的应用,在政府重视创新思维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下,博物馆身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一环, 积极运用其丰富典藏品,为观众营造并促进创意思维的学习环境,即为策展人不可旁贷的重责;透过沟通媒介的藏品,就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将藏品连接过去、现在及未来时空,随着时代变迁与藏品多样化,博物馆展示空间从以往陈列场所,转变为传达高度知识及以人为交流的场域。 


然而此时在博物馆兴盛时期,各馆投入展示策划的专职人员相当多。环顾国内外博物馆相关的策展论述,其中大部分以文物类博物馆、美术类博物馆为主,而科学类博物馆策展人的文章则较少见。我们知道科学博物馆的策展作为已成为博物馆社会大课堂教育重要的一环,加上博物馆展示的策划与执行的复杂性高,策展时两者冲突的问题必然存在。如何解决,有赖于策展人的高度智慧与执行力,唯其如此,方能做出良好的展示内容,给观众提供美好的参观体验。事实上,科学博物馆策展人员扮演着科学与观众的桥梁,但每一位策展人往往所长并非科学专业领域,在规划阶段常需寻求馆外专家学者提供展示的内容资料,这些资料的正确性无虞,但因专业性太强,因此需与专家学者应对沟通,方能找到正确性与切合性的契合点。策展人对于展示科学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是必要的,如此方能适当的诠释,帮助观众切入科学的本质,也促使观众思考人类在塑造世界时应负的责任。 


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


相对于文史类或美术馆类的策展人员虽然不似科学类的展示需求那么复杂多元,但是迈向 21 世纪的创意经济趋势里,创新与创意展示手法是必要的,观众已无法满足于以往仅仅陈 列式的展示手法。尤其在策展同时除受时间限制外,相关的步骤若是迟延,往往产生骨牌效应,不可不慎。那么做一个全方位的策展人应具备怎样的能力条件?本文从策展人的历史演进及策展团队各个角色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解析博物馆多元需求情形下,策展人应具备的能力条件,并提出自我训练的具体建议。 


策展工作流程及设计分类
一、策展工作流程


从19世纪前以藏品为沟通媒介的静态展示,到一战后专家与馆员及藏品主题式的展示,再 到 21世纪民众参与的多元发展的科学式建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趋势演进对策展工作也有 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策展所需的技能相当复杂,只能大致上将策展所需的工作流程概分为:规划、设计、制作及开放四个阶段,最后尚有与观众问卷调查满意度作为策展改进或是总结评价等。规划阶段是将展示构想立体化,完成施工图说;制作阶段则是将图说落实于现场空间,其内容包括:工程制作、展示说明板、规划软硬件、模型、互动展示等制作。开放阶段则是成果展示,包括讲解培训、试运行、开幕解说牌,小至简介说明或导览手册都须包含在内。要检视整体成果有无正常运转,可见策展工作是相当的繁复与琐碎,策展人必须每个阶段适时检视,方能克奏其功。 


二、设计分类


如今,设计行业大体上可以分成空间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其他设计类等四大领域。 


若把展示设计所需用到的设计技巧以空间一至四次元为纵轴,视觉传达、产品、空间、综合 设计等为横轴予以分类列表,可以看出策展所需的设计元素是极其复杂的,亦非单一设计功能能涵盖(表1)。 



三、故事轴线的设计


博物馆展示设计透过上述分表的不同领域设计人员着手组合分工下,亦即是将藏品由其特定的社会或文化背景中抽离出来,在“去脉络化”的同时,藏品亦可再经由其他的排列组合, 重新建置不同的脉络,也就是“再脉络化”。可见藏品在被带至博物馆时已经被去脉络化了, 而后经由策展专业人员置入性意图的展示诠释,完全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种由于展示内容以重组时空脉络的方式,方能正确且完整地将故事传达给观众。而重组故事线及展示内容都必须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待,用浅而易懂的方式让观众明白,这就是策展人拟定展示架构与内容的基础,因此设计故事轴线就不可不慎。 


举例,将文史类的商周时代青铜器展示转化为科学式的展示: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成为策展人员最主要的构思,用科学研究来诠释青铜器展,第一区为导引区,作为吸引观众进入参观的区域。第二区为直接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受,以藏品再脉络化的故事诠释,分类别、系统组合并以“知”的呈现。第三区着重藏品的制作过程导入科学意涵及研究,亦不必太深奥以免影响观众参观意愿。第四区为省思区,即为展示结语、心得等,往往加入文创商品设计就会相当讨喜,例如2016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商品就有将青铜剑设计为随身携带环保筷的巧思,十分具创意性及市场性。 


台北故宫文创 兵器环保筷


设计构想及团队分工

前述提及策展四个流程,其中前置的设计构想最为重要,也决定展示是否吸引人,以下列流程再加说明: 


一、展示设计概念的形成(主题传达)


无论要规划文物展、科学类展或是巡展及临特展等工作,首先要在展示概念形成后才能开始展示规划、计划等一系列的工作。这展示设计概念不外乎下列: 


① 上级交办

策展人构想

③ 展示团队形成;

其他:如观察到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重大议题等(如口蹄疫、地球暖化等) 


二、展示概念内容


最初构想即构思泡泡图(Bubble Diagram),将所有可能的小主题纳入泡泡图的设计,形成后就包括: 


主题说明(导入区)

② 主题展示内容 1.2.3……;

互动单元

④ 剧场

⑤ 省思区 


以上即是确定故事线(story line),这也与前章所叙的故事轴线相似。 


确定展示概念后经策展人或决策者签署后方进行展示规划、计划概念构想书。 


三、设计概念构想书内容


展示设计前置作业即概念构想,构想策展前就必须列出且与展示团队讨论,包括下列 6W:


1

展览目的(why):展览目标为何?文学或科学?

2

展览性质(what):常设或特展?展期、展示内容或其他特殊规定。

3

展示地点(where):何处、场地限制因素为何?

4

进度表(when):何时试运行及开幕。

5

展览观众(who):设定观众群。

6

展览团队(whom):展示团队编组。一般而言,用 100-250 字说清楚设计概念构想 书内容已经足够简单扼要,亦不必繁复。 


四、策展团队


依据博物馆的展示策略,由策展人编组展示团队,成员编组如下: 


1

director:一般系指馆长或决策者,展示计划需其签署及监督执行面。

2

curator:策展人或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来带领设计团队。

3

designer(exhibition):专业设计师,提供施工所需图稿。

4

designer(graphics):图片美工人员,提供 logo 设计等图稿。

5

conservator:藏品保管人员,提供展示所需藏品等以及展示环境建议。

6

security officer:安保人员,提供展场保全良好条件者。

7

education officer:教育人员,提供展示及藏品所需的教育知识等。

8

editor(if appointed):编校人员,提供展示文字的编辑及校稿等。

9

production staff:制作人员,将设计图面画成实际成型现场氛围。

10

maintenance staff:维修人员,除维护工作外也要负责编列修复方式及维护费用。

11

marketing officer:营销人员,负责营销及展示效益评估等工作。

12

consultants:展览顾问,检视展示宗旨,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展示设计规划书:在人员编组后开始分工执行下列事项,由策展人指挥各分头负责依进度规定完成规划书以利发包施工,其项目包括下列: 


设计概念构想书

② 整体配置与设计理念

③ 展示内容

④ 施工方法

⑤ 预算编列及单价分析

⑥ 展示团队 


五、策展人的定位


综上所述,可以将策展人的定位与功能作一整合性的归纳: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Spock将这 种角色称作展示发想人(exhibit developer),并认为彼等具有专业与决策能量,即博物馆展示策划由团队所组成,包含设计人员、维修人员、教育人员、营销人员等,而由策展人担任主导、沟通及协调之角色,最后经馆长或决策者审核通过后执行。 


六、设计及其沟通媒介


策展作为科学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需要适当的诠释设计(产品),帮助观众了解科 学的本质,也促使观众思考。设计>产品>消费者(观众),其中产品(symbol)是由设计者赋予 encoding(密码),再由观众 decoding(解码),亦即观众透过语言、符号、声光等将设计的理念完全理解,这就是今日策展人员的难处,毕竟策展人往往所长并非科学专业领域, 常需寻求馆外专家学者提供展示的内容资料,需要与专家学者应对协商,以找到正确性与切合性之间的交集。 


策展所遇问题

我们分析了策展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及分工团队等,然后根据各学者研究归纳出下列策展常遇到的问题: 


一、前期筹划时间过短


这是台湾策展时最大的问题,西方国家策划时间多为一至三年,而其问题症结与经费、场地的限制有直接关联。 


二、专业分工不足


馆方内部的分工多为一般性事务,对于不同属性的展览的不同需求往往缺乏整合能力,使得所有展览皆采用固定模式流程而缺乏弹性。 


三、策展论述再深化


展览的终结还是要回到展览欲传达思想的本身。空泛的引用论述并无法给展览加分,缺乏独特观点的论述将无法让展览主题得到进一步讨论与发挥影响。 


四、经验无法有效累积


展览都属“单次性”经验,展出机构中少有专责人员作各类技术统合,所谓的承办人实际负 责大部分联系行政工作。而以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观点来看,展示逻辑的建立、展示方式的选择、团队合作的支援等,是策划时常要面临的问题。成立策展团队是常见的展示策划方式, 但是由谁担任策展人来召集成员、如何分工等,也是博物馆界一再讨论的议题。 


结语与建议

前台南艺术学院的校长汉宝德先生曾说过,有成就的科学展示设计者应具备多方面的条件: 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要具备相当的机械才能且有设计的经验、对美感有敏锐的反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加以实现、要有组合的能力等六项,把很多想法组成一个整体。因此博物馆策展人员要有博学的基本功,亦即在勉励策展人员多看、多学、多观察。 


一、策展人员需有的内涵及训练


(1)要成为策展团队的灵魂人物(领袖气质)。

(2)最好具备 designer(exhibition、graphics)、conservator、education officer、editor、production staff 等一项以上的专长。

(3)具善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要有营销的敏感性、推动力与创意。 

(4)科学类的展示最好具工程背景,文物展则需要有该主题内容的专业知识。

(5)时时学习新知识,融入群体,团队作战,统合营销。 


二、策展人员新思维


2000 年起自造者运动的兴起,带起一股网络数字革命风潮;其中创客或自造者一词,源自 于英文 maker 或 hacker,指的是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致力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Chris Anderson 在《自造者时代》一书中将创客描述为:首先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计算机上设计,利用数字机器制造产品;其次,他们亦是网络一代,所以本能利用网络分享成果, 并透过网络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 DIY 未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自造者再与 3D 打印的结合,正是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封面故事,指 出制造业的数字化与社群化将掀起第三次革命。在科学工艺博物馆里面,在 2016 几次特展 “明日世界——地球”已开始引入 3D 打印技术呈现于观众,更开发出文创商品出售,极受孩童的热爱,由此可见在动手做进入展示单元里,策展人就开始要审慎这种突破性的关键技术。 


在这一波革命的风潮里,策展人的因应新技术就要展现新应用的技巧。可见的是在创意经济时代,创亦绝非无中生有,创意是将旧经验和观念以新奇的方式加以展现,创造原有事物的新价值。新科技使文物在展示场所中呈现更多的面貌,增加博物馆展示重新诠释及变革的契机。现在正可以利用 3D 打印技术这项新科技“无形状的限制”及“客制化”的优点带入展场作为创作领域,并参考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成功的教学案例,推出可触摸、动手做的组合型创新教学活动,进而启发观众的学习兴趣,展现藏品结合新科技的新价值。 


最后归纳出科技博物馆策展人应具备串联组织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怀抱对展览的热情、具有先备知识等条件。这四个条件中,前三个属必备的个人特质,而具有先备知识的条件则可以从策展团队补足之。更是与前述策展人所需条件扣合。 


我们检视在现今的博物馆里,其所提供的展示装置、视觉环境、生活化的诠释,以及多彩多姿的教育活动,已促使博物馆由寂静的陈列场所一跃成为具有人性、有情趣,融知性与感性于一身的教育空间。在文物标本的科学内容与艺术美感形式的结合下,寓知识于感性与趣味中,形成博物馆教育的独特语言。现代的博物馆,是全方位多功能的博物馆,除了维护、保存人类智慧累积下来的文化成果,并为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留下见证外,亦提供社会大众一 个休闲娱乐、濡染艺术气氛及培养情趣的园地,更是接触现代科技信息、协助学习与成长的 场所。尤其当前,面对全球环境变迁, “关怀地球、关怀生命、尊重文化多元、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永续发展”,是全球人类的责任,也是博物馆的新使命,未来博物馆的经营已走出馆舍的框架,深入社会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博物馆展示多元设计发想》,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作者:林仲一,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建设“博物馆之城”,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喜欢黄金白银?那可别错过南宁博物馆的这场超贵气展览呦!

喊话博物馆:你的展览会讲故事吗?

北大赛克勒用“学术支撑”起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读城”背后的“智囊团”——打造“接地气”的展览

这些你最熟悉的玻璃,如何演绎博物馆光影之美?

通知|第二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招生啦!

国家宝藏湘博登场,馆长说“共有、共建、共享我们的博物馆”

海外研修见闻录——谈博物馆教育与策展

孤芳自赏,不如知己在旁:倾听粤博策展背后的历程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