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赛克勒用“学术支撑”起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2018-01-16 弘博网


2018年1月12日周五,一场关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的展览,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来自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的摹制作品与云冈石窟部分雕塑,一展平城时代与众不同的文化面貌,讲述北魏王朝的别样风情。然而,展览的背后,却有着更多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北朝历史不足二百年,其中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时代延续了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历史走向的一百年。因此,在大同的地上和地下都遗留了无数的北魏文化遗产,墓葬壁画和石窟艺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摹制壁画


此次展览的“主角”是位于大同东郊的沙岭7号墓,这是一座北魏时期的地下“豪宅”, 据墓室出土漆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这座铲形砖室墓的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甬道两侧绘有镇墓武士和镇墓兽,甬道顶部绘有伏羲女娲,墓室两侧是大型出行图和宴饮图,都是典型的汉晋传统文化元素。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在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记。


墓室东壁墓主人像


墓室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图


沙岭7号墓既有彩绘图像和纪年文字的漆画,又有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丰富的壁画,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窟艺术


拓跋鲜卑在征服平城后,中原传统文化被他们所借鉴。镇墓武士是方相氏,伏羲女娲与各种神奇动物属于天界想象,出行与宴饮图则是渴望延续显赫、美好现实生活的苍白表达。而佛教则给了拓跋鲜卑另一重慰藉,使他们将希望不再完全寄托于地下世界,为今人认识平城时代开启了又一扇窗口。


原壁画


摹本


大同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与沙岭墓葬群年代相近,并且其表现形式与壁画艺术颇多相似之处——洞窟窟口的金刚像、飞天们环绕的摩尼宝珠,都与沙岭7号墓中的元素相呼应。他们都展示了北魏人的生死观和对极乐世界的寄托,也体现了当时的多元文化融合。


展览现场VR体验


观众还可以在本次展览中体验VR,更近距离地感受云冈石窟的恢弘气势。这次展览中的3D打印的佛像和VR展示都是云冈文物数字化建设的部分成果。为了尽可能完整地采集云冈石窟和沙岭壁画的信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应用了多类型全方位空间信息测量手段,如采用GPS测量与全站仪测量对遗址进行测绘网布控、采用基于多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与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遗址整体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测量与采集等。

 

揭开面纱,探寻真实的历史


展览开幕式后,一场气氛热烈的圆桌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展开。来自各地的考古文博专家,在欣赏过展览后,都结合个人专长,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考古发掘、展览策划和筹备过程中的故事,或表达了对本次展览的认识与理解。


在圆桌会议中,对沙岭7号墓室的壁画进行摹制的姚智泉老师,详细介绍了他所创制的“摹制法”的过程及特点。姚老师及其团队在尽可能完整地采集沙岭壁画的信息,对地仗层、绘画层材料进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壁画的图像信息、艺术信息、材料信息,推测出壁画制作工艺、颜色等数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制作出和该古壁画在质感、材料、肌理以及历史厚重美感上都最大限度接近原作的1:1大摹制地仗层,并寻找和原画最接近的矿物质画材,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


姚智泉老师在圆桌会议上讲解其创制的“摹制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真迹,云冈石窟研究院还专门成立了由院长张焯、信息资料室主任王雁卿以及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画稿进行把关指导,为沙岭壁画摹制团队提供考古学和北魏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支撑。为保证摹制壁画的准确度,绘制团队多次前往大同博物馆、北朝艺术博物馆,现场观摩北魏人物、服装、车马等形象,在实际临摹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先后三易其稿,并在临摹之前画出线图。这种由专家学者与画工团队的无缝协作方式,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尚属首例,共同研究、创作的作品科学性大大增强。这也是我国古壁画保存与展示探索的一种新的尝试,意义非凡。


姚智泉老师带领的摹制团队在现场讨论


正是得益于各位专家学者对真实的不懈追求与坚持努力的精神,观众们才可突破时空限制,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与沙岭7号墓室中的壁画亲密接触。这背后凝结的是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


齐东方教授在圆桌会议上发言


圆桌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齐东方教授,也向与会代表提出了一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吗?这又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真实如何保存?技术是否能发展到可以真实呈现原本面貌?尽管修旧如旧的“旧”和修旧如新的“新”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但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去呈现,如何使展览更贴近历史,都是策展人及参与展览策划的每个人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或许正如展览结语中所说,“他们的本意是什么?再者,今人能够完全探知他们的本意吗?这是一个谜,一个永恒的人文之谜。”


学术支撑与为公众服务

 

在展览开幕式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教授表达对展览的期待。此次展览除了是2018年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开年展,也可以看作是2018年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的“暖场”展。在2017年中,北京大学策划了不少的展览,都在校内外引发关注与讨论。杭侃教授也表示,尽管高校博物馆有可能会面临财政支持上的困境,但高校博物馆仍不能放弃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使命与责任。而北大的展览,从根本上都是出于这样的定位。重视策展中的学术研究、重视学生参与及对学生的培养,北大赛克勒的展览才能持续对北大、甚至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杭侃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高校博物馆,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在策划学术性展览时,可以获得高校的学术支撑,这是其先天的优势;展览的策划,也出于为学生、为学术、为科研服务的目的,来思考从什么角度设计展览、如何培养学生。而放眼整个博物馆业界,将学生替换为公众,又何尝不是成立的呢?如MoMA、大英等世界顶尖博物馆,一个大型展览通常都需要3-5年的时间去筹备,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展览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策划,因为他们深知“学术支撑”对于展览策划的重要性,只有深刻而专业地理解并挖掘展览策划的内容,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展览。反过来,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高时效,追求孤品、爆款,追求排队时间多长、参观人数多少,而要把为公众服务的意识放在心中,博物馆才能策划出受欢迎的展览。


来源:展览相关资料及现场资讯整理

编辑:Double L # Mark仔


相关链接:

国家宝藏湘博登场,馆长说“共有、共建、共享我们的博物馆”

这些你最熟悉的玻璃,如何演绎博物馆光影之美?

通知|第二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招生啦!

海外研修见闻录——谈博物馆教育与策展

孤芳自赏,不如知己在旁:倾听粤博策展背后的历程

设计师如何看待上海博物馆东馆设计:“安静”在外,内秀于心

深受青少年及儿童喜爱的贝林动物展,除了标本,还带来了什么?

螺蛳粉全家福,这家博物馆让你饿着进来,饿着出去

“读城”背后的故事:从内容到形式,“读城”如何设计?

我带着你,你带着地图,一起去成都的博物馆走一走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