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话博物馆:你的展览会讲故事吗?
在展览中“讲故事”是提升其思想内涵和展示效果的有效手法,但目前,国内科技类博物馆真正讲故事的展览并不多,特别是在以参与体验型展览为特长的科技馆,“讲故事”的案例尤为罕见。那么,展览是否有必要讲故事?如何才能在展览中讲好故事?如何使博物馆的展览更好地吸引公众,并产生最佳的展示教育效果。这是博物馆贯彻“以人为中心”理念和将教育作为首要功能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展览讲故事,可分解为学术研究和展览实践的诸多问题,且涉及博物馆学、教育学、传播学、戏剧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甚至神经生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根据2011年以来与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中国科技馆王恒研究员的讨论和笔者的思考,归纳为四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讲故事——讲故事的必要性和作用、意义;
▲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展览中的故事应具备哪些特征和内涵,实现什么样的展示效果;
▲怎样讲故事——以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和手法、展示技术手段讲故事;
▲如何评估讲故事的效果——评估的目标、维度、标准、方法。
美国博物馆联盟(The 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2013年年会的主题是“故事的力量”。显然,“讲故事”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巴尔的摩理工大学校长弗莱曼在题为《教育、故事和博物馆: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主旨报告中指出:
“故事建立在人类经验基础之上,它的发生与传播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最具特色的部分……博物馆是这些可回忆故事的最伟大的储藏库,这些故事藏在我们收藏的物件及其创造者中……但是大多数的博物馆,其故事资源仍停留在一个尚未释放出的状态……故事的叙述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由表1可知,美国博物馆联盟向美国博物馆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故事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笔者前面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表1 美国博物馆联盟2013年年会提出的问题与本文作者提出的问题之对应关系
北美科技中心协会(Associ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enters)的会刊《维度》(Dimensions)2014年策划了一期专题——“故事的力量”,发表的8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讲故事的作用。
“故事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并把复杂的概念变得活灵活现,因此可以作为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的一种重要工具而加以利用。”
“许多儿童和成人一样经常被科学吓跑……如果我们给孩子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们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将使学习更令人兴奋。”
“故事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引起共鸣,开动脑筋,触及心灵。”
“当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他们就能掌握深奥的道理,理解一大堆芜杂的事实,或想象出他们未曾有过的经历。故事,能穿越杂音。”
“叙事(故事)是人们建构复杂知识的首选方式,也是我们分享文化及个人信息的方式……故事具有将知识转化为理解的强大潜力。这正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学习体验的特点……也许故事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认同感的促进方面……故事不仅可以让科学变得更可及,更有亲和力,而且更难忘,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通过它们与我们身份认同的联系——无论是借由以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与科学邂逅,抑或是借由为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而创造的各种新机会、新角色和新路径——故事可以改变个人的轨迹。”
汤姆·欧文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讲故事的特殊作用:
“人际神经生物学的新领域研究了当我们彼此之间讲述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时,大脑是如何变化的。结果表明,大脑基本无法区分某种经历到底是我们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学者指出,在倾听故事的时候,我们大脑所做出的反应要远远大于我们在执行大多数任务时的反应。重点事实仅能激活大脑中的某一部分,而一个故事则会唤醒整个大脑。关于一件东西看起来或尝起来究竟如何的那些细节,激活的是大脑感官皮层,而行为动作激活的则是大脑运动皮层。这是因为,我们理解故事靠的是调动大脑的岛叶以模拟头脑中发生的事。”
“教育界有一条常见的规律——触动心灵,方能启迪心智。对于我们而言,令人动情的故事之所以能深深打动我们,是因为当我们对其中的情形产生移情作用时,大脑释放出昵称为“温柔分子”的后叶催产素。”普林斯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尤里·哈森在2010年参与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讲述故事时,倾听者和讲述者的大脑实际上趋于同步。如果故事讲述者产生某种情感的时候,倾听者大脑的同一部位也会活跃起来。某种意义上,二者的大脑相互融合了——这是一种深度联系。
《维度》杂志编辑部在为“故事的力量”专题所写的“按语”中说:
“讲故事这种教学形式似乎和科学中心的本质特征不太切合,而更符合历史、艺术类博物馆的特质。但是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都在用讲故事的形式去解析我们的自然世界,讲故事是教与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在当今的科学中心或科技博物馆,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克服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障碍,使通常复杂难懂的科学内容变得相互关联和易于理解。而且,故事中的情节能够很好地吸引注意力、加深印象、激发好奇心,调动我们的才智和情感,同时也在故事讲述者与听众之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联系。”
这实际上归纳了科技博物馆中讲故事的作用:
▲一是使展览内容更加易于理解;
▲二是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好奇心、才智和情感;
▲三是建立展览设计者与观众之间的联系。
笔者认为,除这三个方面之外,讲故事的作用还应加上一条:深化展览的内涵,其理由将在下一部分结合案例加以论述。总之,就是使展览更加贴近大众、具有更好的展示教育效果。
三、科技博物馆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
“如果你能够将一个科学概念融入故事里,就能很好地让人们理解这个概念以及生活经历的背景。”
“故事,我们在此定义为“嵌入了大量知识、价值观和信仰的叙述体”……这些故事的内容大多与某个具体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并且通常包含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对今天的博物馆,教育已成为其首要功能,展览陈列已不再是博物馆专家单纯展示研究成果和自我欣赏的作品了。大约十年前,浙江大学严建强教授提出了从观众层面评价展览的三层次标准:好看,看得懂,启发和感悟。这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也可以看做是展览设计所追求的三个层次效果。并且我们可以看到:三层次效果与讲故事的四个方面作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是,讲故事的作用及效果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也并非任何故事都具有帮助人们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的力量。我们在讲故事时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把故事仅仅作为激发观众兴趣的引子,真正展开科学内涵时就与故事无关了;二是在故事中生硬地插入科学内涵(如“闯关”式的知识问答),无法做到有机融合。这两个问题本质上均是所谓的“两张皮”,即故事情节与科学内涵相互脱节。
那么,博物馆的展览需要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在《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一文中讲了三个故事,将地球与月球的生成及相互关系的三种假说比喻为“母女关系”“夫妻关系”“姐妹关系”。这其中,地月关系是故事情节不可分割的内核,故事情节是对地月关系的形象诠释,堪称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故事情节巧妙融合的典范,使原本枯燥、晦涩的科学假说变得形象生动了,非常易于读者的理解。
与其他数以千计的美食节目相比,系列电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曾有观众这样评论:“我原本是准备看了之后流口水的,没想到却流眼泪了”。“流眼泪”恰恰说明了它入脑入心,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无疑更有文化、更有思想、更有价值观。它是如何实现的?不是大道理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文化、思想、价值观、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公众。这不就是“故事的力量”吗?
西班牙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选择了多个独特的切入角度,由历史上或现代社会中与大多数观众所处社会阶层相近的7个人物(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绘图员、16世纪被海盗掠走儿子的家庭主妇、18世纪与英国海战惨败的西班牙海军将领、19世纪被蒸汽轮船淘汰的帆船老船长、20世纪初远洋邮轮上的厨师长、现代水上运动器材经营者、当代港口吊车女司机)作为主角,讲述了7个小故事。它不仅使观众的注意力由“物”(船舶及其它航海展品)转移到了“人”及其历史、社会背景上,而且这些带有一定私人感受性质的经历,使观众得以窥探与航海有关的普通人的生活,并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刻的启示,共同勾勒出展览所揭示的“大时代”样貌,感知展览中各个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变局。这就是展览讲故事的第四条作用:深化展览的思想文化内涵。
严建强教授主持设计的常州博物馆“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既不是“见物不见人”的罗列堆砌,也不是简单的常州通史,而是讲述了“季札挂剑”“茶山境会”“毗陵屯田”“苏东坡最后的归宿”“纸城铁人”“不屈的滩簧”“毗陵古驿”“青果雨巷”等故事。不仅在珍贵文物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使整个展览变得丰满鲜活,而且通过这些故事将本地域的文化品格、特质及其生成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专题片和“7艘船,7段口述史”展览、“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中的故事,会发现以下共同特征:
都是在讲人的故事、
都是有情节的故事、
都是有情感的故事、
都是有深刻内涵的故事。
而要讲好这样的故事,创作者须事先做大量文献搜集和研究的功课,深入了解其背景知识,并从中提炼出有丰富内涵的故事以及故事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我国某科技博物馆的一个展区里,依次展出了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运用量子理论解释原子结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创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方程的内容及其展品。这四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四代师生,并且都是老师对学生有发现、提携之恩的特殊师生关系,又都是学生改进甚至颠覆了老师的理论或假说,生动地体现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求真精神。但可能是由于展览设计者的事前文献研究不够,未能了解四位科学家及其研究过程、科学成果之间的关系,没有讲出这些情节感人的故事来,导致展览未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讲故事”在使展览贴近大众、教化大众方面的特殊作用,同时“讲故事”也是实现展览“好看,看得懂,启发和感悟”的有效途径。讲故事的四个方面作用与三层次效果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故事有趣、展览好看,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好奇心;
▲故事有效诠释知识,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故事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才能使观众受到启发和感悟。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普及性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
本文未能探讨“以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和手法讲故事?以什么样的展示技术手段讲故事?以什么样的目标、维度、标准、方法评估讲故事的效果”,这些都是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虽有一定思考,也搜集了一些案例,但尚且不够深入。在本文所论述的“为什么要讲故事”和“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两个问题,也因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展开。
上述问题,有必要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传播学、戏剧和文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期待着有识之士的共同探讨,以提升我国科技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水平。
作者简介:朱幼文(1954—),男,中国科技馆研究员,《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传播、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设计。
作者:朱幼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讲故事的展览:博物馆贴近大众、教化大众之策略》
编辑:西北锅巴 # 大萌萌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