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丨博物馆讲座汇总(5.31-6.9)
泥土的生命——惠山泥塑艺术
时间:6月8日 9:30 - 11:30
地点: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沈大授,高级工艺美术师。1964年起师从高标先生,从事惠山泥人创作、研究和技艺管理工作。历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等职。现任无锡市惠山泥人厂董事长、厂长。1985年获原轻工业部“优秀创作设计奖”。出版物有《惠山泥韵》《当代惠山泥人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集》《中国民间彩塑集成》(惠山泥人卷)等。
内容简介:惠山泥塑是江苏无锡最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吴文化沃土孕育出的艺术瑰宝,惠山泥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将结合展览线索,以惠山泥人的品类、流派与风格演变为脉络,梳理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特色和艺术价值,并从传统工艺的保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的新探索等专业角度,让听众系统了解非物质遗产惠山泥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欢迎大家踊跃报名。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中国美术馆会员进行活动预约。报名成功将收到短信回复,凭短信报名号入场。报名不成功将不另行通知。
雕刻时光——邮票雕刻与设计赏析
时间:6月8日 9:30-11:30
地点: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李庆发
讲座人数:限额120名(额满为止)
预约电话:010-64093117
讲座当日,携带本人身份证至北门票务处换票进入。
博物馆里的辽宁明清史
时间:6月9日 13点30分
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佩文斋
主讲人:温科学,辽宁省博物馆馆员。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到辽宁省博物馆从事历史文物研究与展览策划工作,其间先后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史学硕士学位和民族学专业法学硕士学位。参与或主持策划《古代辽宁》《满族民俗》等十余个展览,发表《满族服饰文化刍议》《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研究》等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
内容简介:博物馆如何策划展览?博物馆策展人怎么把文物组合在一起,又配合哪些手段,来讲述辽宁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以古代辽宁展览明清部分的策展经历为例,来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策展工作的好奇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
时间:6月8日 9:30—11:30
地点:太原博物馆报告厅
主讲人:李非,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山西文物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山西石刻研究会会长,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古建筑协会副会长,常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编辑出版了《太原考古》、《太原历史文化遗存》等书。
内容简介:山西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太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从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别具特色的晋阳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地域特色鲜明。本讲座将为您详细讲述太原的历史文化遗存。
参与方式:关注太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报名时请以“姓名+身份证号”的格式发送至公众号,报名成功后,相关信息将会发送至手机。活动当天,观众凭报名号或身份证入场。参与人数200人。
上古谜城石家河
时间:6月1日 15:00—17:30
地点: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
领票地点:河南博物院志愿者之家
主讲嘉宾:孟华平,现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及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重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结构与早期文明进程,出版《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等60余篇论文。
处于传统与革新张力关系中的设计
时间:6月7日 14:00-16: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福尔克·阿尔布斯(Volker Albus)
海通世界——澳门与近500年中西文化交流
时间:6月2日 14:30-17:00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李爱丽,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19世纪中美关系史;中国近代海关史。出版专著《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美籍税务司为中心》,目前主编“海关洋员传记译丛”。
内容简介:1553年,明朝中后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澳门由此成为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无数饱学之士飘洋过海,从欧洲远道而来,流连忘返;也有中国官员文人,频繁到访,体察驻留。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绵延不绝。澳门在很长时间里也是东方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十字门中拥异货,莲花座里堆奇珍”。华洋共居近500年,使澳门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历史城区,集中而完整地保存着一个东西方风格共存的建筑群,大部分建筑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功能。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周末,将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李爱丽博士带您走进澳门,去看一看它的多元与浪漫。
报名方式:5月31日15:00至6月2日14:00为预约时间。请在当天13:30—14:30,凭个人会员二维码,从粤博一楼北门进入,前往预约取票机取票。讲座开始时停止取票,讲座开始后10分钟停止检票入场。
古代的全球化 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跨文化关系与国际社会
时间:6月3日 18:00—19:30
地点:复旦大学校内300号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主讲人:Dr.Rainer Feldbacher,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文化遗产管理与交流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位于亚洲约旦河谷的Tell Abu al-Kharaz和加沙地带的Tell el-Ajjul两处遗址,曾繁荣于青铜时代,与地中海的其他地区的关系尤其密切,本讲座将从年代、器物、环境等方面分析两处遗址的考古成果。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时间:5月31日 19:00-21: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孙竞昊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Mr. Democracy)和“赛先生”(Mr. Science)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但两位先生后来的境遇不尽如意。已故谢天佑教授提出“康先生”(Mr. Commodity)应与德、赛先生同行的观点。其实,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在中国由来已久,而市场机制在近千百年来的江南更是非常发达。考察商品先生在江南的经历,有助于我们认识区域经济与社会模式的独特性,以及文化繁荣的根由。而且商品先生高度活跃其中的“江南经验”,也裨益于我们探究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张力及其限制等重大议题。
报名方式:
从小县城到中国最大都市:上海崛起之路
时间:6月1日 14:00-16: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内容简介:明代清初的海禁政策,使得上海靠海凭江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几百年间只是江南一个小县城。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统一台湾,禁海令解除,沿海交通和贸易得到发展,由于南北海岸线深浅不同,沿海贸易船需要在上海一带交换,才可继续南下北上,上海开始发展为我国沿海的换船和贸易中心。1843年上海开埠,十余年后长江通商,上海的腹地扩大到长江流域,而北方沿海和浙江沿海的货物还需集结上海走向世界,上海迅速发展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在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修船业、进出口加工业、国内外商业以及金融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上海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城市空间数倍扩大,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全国工商业中心。
报名方式
江南的丝绸
时间:6月2日 10:00-12:00
地点: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内容简介:丝绸由中国发明,是中国的特产与文化象征。丝绸不仅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还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在江南的出现甚早,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帛残片便是明证。六朝特别是中唐,江南丝绸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全国丝绸生产重心开始逐渐转移至江南地区。江南地区丝绸业的商品化生产起步早、程度高,从明代开始获得了极大的繁荣,以“丝绸之府”名扬天下。这一时期,江南的官营织造和民间丝织竞相争艳,出现了苏、杭、松、嘉、湖等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区域性密集生产。同时,江南出产的丝绸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大流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报名方式:
土墩墓与越文化
时间:6月2日 14:00-16: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田正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简介:土墩墓是先秦时期广泛分布于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以地表以上起建且明显隆起于地表的馒首形土墩为主要特点。研究表明,土墩墓在夏商之际发端于闽浙赣交接地区,至迟在商代晚期分布于浙江全境,西周早期起扩散至苏南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及基本内涵与越文化存在紧密关联,流行时段及分布范围也与文献记载中的越基本吻合,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名方式:
邦之桢干,里之仪型——大阜潘氏与近代苏州地方社会
时间:6月9日 10:00-12: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徐茂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大阜潘氏是清代苏州著名的文化世族,有“吴门冠族”之称。在近代社会的巨变过程中,潘氏家族捐设义庄,赈济乡里;上下运动,促成江南减赋;践行理学,整饬道德秩序,真正担负起“邦之桢干、里之仪型”的角色。此外,潘氏族人还是晚清吴中词派的中坚、文物收藏的巨擘,其家族捐献的大克鼎至今仍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民国以来,潘氏文脉不绝,由状元家族转型为院士之家。
报名方式:
江南音乐文化发展史趣谈
时间:6月9日 14:00-16: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韩启超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以当前流行的江南音乐形式为切入点,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来追溯江南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江南音乐与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即从远古到明清时期,江南音乐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生产者(表演者)、生产方式(活动形式)、流通方式(传播)以及消费群体(欣赏者)是谁?力图去揭示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江南音乐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它的独特审美特质是什么。
报名方式:
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人群落的形成
时间:6月9日 19:00-21:00
地点:上海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
主讲人:罗时进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明清江南市镇集聚了大量文人,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文人群落。这种集聚现象是经长期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江南市镇文人群落,江南人是主体,外来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其卜居或寄寓增加了江南市镇文人群体的规模和内涵。江南人与外来者的汇聚,造就了市镇人文兴盛,并逐渐形成历史传统,成为明清江南典型的记忆识别和文化贮存空间。这个空间既有某种特殊性,又是一个合理的存在。要理解这一合理性存在,应注意明清江南市镇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生态。
报名方式:
编辑:miyagi
全球Top20博物馆榜单发布,访问量持续增长背后的原因为何?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