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把握真实性与科学性的策展,良渚遗址在哪里?

彭泽云 弘博网 2023-10-07


走进良渚博物院的序厅,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清新素雅、亲和舒心,如同沐浴在自然光线之中。在许多人的眼里,传统的博物馆是一种充满暗淡的光线,具有神秘感的空间,但良渚博物馆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紧随国际上大型博物馆开始运用自然光的流行趋势,利用灯光营造一种在天然的自然环境中游走的氛围。对于这样一种尝试,策展人高蒙河给出了如下的解释:“良渚文明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我们想追求一种亮亮堂堂的展示效果,展览照明,既要与我们的文明相匹配,又要符合现在国际博物馆的潮流”。


序厅的主墙面上篆刻着展览的主题——“良渚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览分为“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尾厅”四个展厅。整个展览将良渚考古八十多年来不断创新和丰富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的“良渚全考古”历程,特别是对2008年建院开馆十年后的最新考古成果进行了集大成式的全面展示。策展团队主要通过良渚考古发现史中的典型事件、文物、人物来铺陈良渚文化发现和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希冀藉此实现“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逝者说话,把逝者说活”的历史复原目标。



步入第一展厅“水乡泽国”,通俗易懂的问题式标题“良渚文化多久远?”、“良渚遗址在哪里?”分布在门口左右两侧,奠定了良渚文化的时空框架,采用问题引入的方式作为展览的开端,让观众带着问题在展厅中寻思,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意。第一展厅以“良渚文化的来龙去脉”为题,阐明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源流乃至谱系问题;在良渚文化的典型特征方面,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等展项,对良渚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展示;并将分布范围、聚落形态、城乡分化、社会进程等有形和无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呈现、解读和阐释。



整个展厅利用了一个多媒体影片介绍了环太湖流域环境变迁与文化脉络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用图文展板、实物展示了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渔猎采集、养殖栽培、制陶业、竹木器、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第一展厅重点展示良渚王国崛起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的话,那么第二展厅“文明圣地”则侧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规划营建、结构布局、浩大工程的介绍。2007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整个展厅用了大量的沙盘、建筑模型来展示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三重向心式结构。宫殿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土建及建筑基址,内城的王陵、作坊区、纵横水路及临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模式,外城众星拱月,围合的人工营建台地上居住着村民。远郊有大型村落、祭坛墓地、环壕聚落、大规模的水稻田等,同时采用艺术创作、场景复原的方式,动静结合、古今融合全面反映良渚古城背后的国家形态、政权形式。



第三展厅“玉魂国魄”,按照古代用玉的等级及演变分层次介绍了“国王、王后用玉”、“贵族用玉”、“王族用玉”、“贫民用玉”的规制以“玉器的传播与影响”、“神徽的解读与演变” 。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一玉器文明。玉器是良渚时期权力、礼制、精神信仰的物质载体,用以标识身份、区分等级。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传统展览中,很多出土文物的展示都是借助说明牌来标注文物的名称、时代、出土地点等基本信息,此展览升级把有效解读文物信息作为重要任务,对每件展品既如实呈现器物的表面特征,又深挖其背后信息,努力把考古遗址和考古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尽量以准确、简明、直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同时展览还从充满了先进感和科技感。不仅在展柜上使用了拍照不反光的低反射玻璃,还启用了国际先进的、可调节温湿度的德国“汉氏柜”,还用3D打印技术展示了钟家港作坊区等等。



相较于前三个展厅,尾厅则显得比较简约朴素,整个空间设计按照“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方正空间的中间放置圆形的观众休息台,三面墙围合组成良渚遗址中典型遗址的水墨长卷,长卷的题为“神与王的国度水与人的家园”,由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题写,跋为“伟哉良渚”由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题写。为了配合展示“清明上河图”式的良渚遗址全景国画长卷,在长卷上方总结和归纳出的良渚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城市文明”、“早期国家”、“原始文字”等,进行醒目的大字标题化展示,使观众在离馆时能记住这些良渚考古的重要成果。长卷下方的展柜陈列着良渚遗址考古工作的部分成果,展示了考古学家追求与探索五千年良渚文明的漫长历程。



整个展览在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性与真实性为前提,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将博物馆传统展示与数字化展示等手段相结合,合理使用大型油画、场景复原、数字多媒体及3D打印等新技术,在凸显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同时,兼顾科普性与教育性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浸入式参观体验机会,去体验古越文化之前的神秘古国,领略五千年前的先民文化。


【观展】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征稿启事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作者:彭泽云,展馆策划师

编辑:国旻#国旻


开馆在即,防疫关键时期如何保障观众参观?

(戳图了解一下)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2019年度“十大精品”推介活动正式启动,三大变化值得关注

疫情加速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展览是未来大势所趋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初现雏形,洛杉矶再添艺术地标

国家文物局即将印发相关指导意见,对文博单位有序开放提出四项要求

体验类文博短剧《国宝很有戏》上线,首期 “九鼎八簋”为湖北加油

国家文物局推送第五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

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让人们在家学习博物馆知识

2020年河南省文物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八项重点任务

史密森学会向公众免费开放280万张图片

疫情影响下,意大利、韩国、日本的多家博物馆宣布闭馆

文化和旅游部:不存在所谓“北京小汤山国家非遗博物馆”

调整完善评估制度,博物馆发展有了新指南

十二生肖展线上开启,29家博物馆展示文物之美

回顾往期精彩

对话沈辰《众妙之门》:试谈如何践行当代博物馆精神

2019年度“十大精品”推介活动正式启动,三大变化值得关注

一项新的调查发现,几代美国人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在不断增长

国家文物局印发相关意见,指导文博单位有序复工

第五批网上博物馆展览汇总,带你展览、展馆、3D文物一览无余

致敬战“疫”中的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与新媒体承担社会责任

全民参与,大咖加持,古琴IP形象共创大赛正式启动

博物馆里的面孔墙: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双向构建

文旅部发布两项指南,指导文化场馆、旅游景区稳步恢复开放

疫情扩散!意、日、韩多国博物馆宣布闭馆

用50个关键词俯瞰中国史,这个大龄学术青年不简单

说展 | 我们从上百个线上展览中选了这六个,想和你聊聊看完的感受……

通知 | ELE童博汇年度论坛和评奖活动受疫情影响延期举办

陈晨:怎样理解博物馆研学?又如何构建研学体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