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品数字化是否阻碍了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步伐?

黄一迁 弘博网 2023-10-07


大英博物馆升级开放包括敦煌文物在内的190万张高清文物图像;荷兰国家博物馆发布44.8亿像素级伦勃朗《夜巡》高清图;荷兰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公开能够35倍放大的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高清图;谷歌艺术与文化联合新浪微博展开“身临其境博物馆”系列活动,别样推送故宫博物院、大都会博物馆等一众博物馆中文化瑰宝的高清细节……连日来,全球各地著名的博物馆加速发放 “云福利”,也令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关注与热情空前高涨。



博物馆数字化,已经成为锐不可当的一种趋势。其意义也远不限于建设数据库达到保存、传播、普及藏品的目的。这种变化不是疫情带来的,而是时代——据统计,2019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8.29亿人,数字化休闲已成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过数字化的博物馆藏品,使观看不受地域或时间的限制,也使过去未见或看得不够仔细的很多细节得以呈现。比如深受中国观众青睐的荷兰画家维米尔,他的作品不多,大多收藏于全球国家级的博物馆里,通常也尺幅不大,很多精妙的细节隔着栏杆的距离和玻璃罩的反光的确很难体味。以维米尔《绘画的寓言》为例,这幅画的一条线索就藏在画中地图横杆及模特右手的下方——画布表面清晰可见的一个小小的钉孔,若是在这个地方钉上一根绳子,拉直后的绳子和地砖、桌面形成一条直线。关于这是不是一幅对景写生的作品,素来众说纷纭,而这个细节恰恰表明了画家以简单的几何原理运用了透视法,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方式。近日公布的超高精度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更让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画家竟然给这位少女的眼睛四周画了若干精细的“睫毛”,画作背景也并不如此前人们以为的漆黑一片,而是绘有深绿色布帘。再看44.8亿像素的伦勃朗《夜巡》。这并不是这幅画第一次以高分辨率的方式被发布到网上,但这个版本由于像素尤为庞大,进一步使光照和阴影细节得以改善,上色效果出众。人们能在其中发现,真人大小的主角眼睛中伦勃朗居然用了四种不同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极微小的光效;伦勃朗利用光影来强调画中特定人物风格的这种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也被最大程度显现,而这正是伦勃朗闻名于世的绘画风格。


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数字化应用也拓展着藏品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教育之外延。这种特点在借助于手持终端作为载体传播时显得更为突出。艺术圈有这样的说法,观众在一幅作品前平均停留时间为5秒。短短5秒,人们又能对这件作品了解多少呢?而在手持终端上的数字化展示中,往往在开放高清图的同时配以各种解读。我曾经在iPad上下载过一个非常有趣的App《韩熙载夜宴图》。这个应用不仅是作品本身的数字化呈现,还有诸如作品创作背景,韩熙载其人,其时人们布置居所的审美趣味,各种乐器、舞蹈的介绍,甚至画后的印章、题字都有详细阐说,涵盖了历史、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比起在博物馆排成一溜的展品面前走马观花、匆匆路过,数字化、网络化的助力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展品,理解其图像背后的意义和所处的时代。


藏品数字化的构建,网络化的传播,更是为大众亲近博物馆以及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毕竟,在网络不甚发达的曾经,有的人或许连《虢国夫人游春图》《女史箴图》的名字都读不全。海外一个名为伊丽莎白·阿尼西莫的13岁小女孩通过cosplay还原出名画里人物的场景、服饰,然后把名画上的笔触画到人物身上,用相机拍摄后,酷似原作,这些作品最近在网络上公布后立刻走红,带来极佳的传播效果。


藏品高清图在网上触手可及,会不会给博物馆带来线下的冲击?在网上满足了对藏品的好奇心后,是否会消解赴现场观看的热情和欲望?对于这样的疑问,我曾做过一个小调查。而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持否定态度。大多数人都觉得即使线下会因为人多拥挤、玻璃护罩反光等因素造成观看效果不佳,但现场观看仍然以“可以近距离感受展品”“能与同行者产生交流”等有利条件而拥有无法被撼动的地位。


我们需要看到,数字化的背后还有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原作的气息,宏大的史诗感,散发的年代感,尺幅的完整感等等,都是无法透过方寸大小的显示屏传达给观众的。我曾在乌菲齐美术馆看到波提切利的《春》,才知道“印刷品,即使再精美也比不上原作”这句话的含义。虽然此前曾在美术史教材、画册、网络上不止一次看过这幅作品,有时其尺幅也会被标注出,但当面对原作,我才知道原来《春》是那样一幅巨作,其间宏大叙事的气息是图片无法传递的。并且虽然年代久远,油彩已不复当年的鲜艳,但还能看到波提切利在描绘背景时并非平涂,而是有底纹的。而与藏品面对面的交流,也有线上达不到的临场震撼和形式感、仪式感。就像读懂外滩的建筑,只有当站在它们脚下的时候才知道那粗斫的石块有多么地厚重,才知道什么叫气势。此外,展览本身有它的叙事逻辑,这是策展人的智慧和心血,作品的布局,前后的顺序,每个段落,乃至每张作品间的距离,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展厅的布置,作品的搭配,或体现策展人的理念,或暗藏展览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专业展厅灯光的布置,氛围的营造,是互联网体验所不能企及的。进入展厅,仿佛开启了另一个时空,踏上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科技、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或许不是博物馆的去留问题,而是如何把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如何把网民引流到博物馆网站上,如何把文化艺术类App加载到各种手游、视频软件中去。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我想大约应该是如何给公众“讲好”名作的故事吧。


来源于文汇报

作者:黄一迁

原标题《当数字化技术令藏品纤毫毕现,我们还需要博物馆吗?

编辑:miyagi#miyagi

弘博咨询

在媒体平台基础上,弘博网目前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并成功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博物馆提供专业的调研、咨询服务,得到业内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为了满足更多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弘博网现推出“博物馆品牌宣传推广”“博物馆定位与发展规划”“博物馆观众满意度调查”“博物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一系列体系化的咨询业务,助力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戳下图了解详情




新品上线:博物馆24h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就在明天!共计11项活动内容!

私立博物馆在疫情之中更为脆弱,期盼重新开张后能缓解生存压力

“云看展”成效如何?88.7%受访体验者感到满意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

上博特制定《上海博物馆展厅讲解活动管理办法》

意大利重启博物馆,当地居民热衷于体验世界名作与名胜古迹

国家文物局回应武汉大学老牌坊被撞损一事

“官”“民”博物馆探索合作新机制,优势互补助力多元文化传承

“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创产品推介活动”在陈家祠举行

博物馆奇妙, 浙博今年首场夜游活动“文澜印象”上演

江西省博物馆将改造成南昌市博物馆,打造穿点成线的文旅新地标

今年第一次“夜间开放”,上海市4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情况如何

回顾往期精彩

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情况如何,猛戳这里提建议!

北京疫情进入非常时期,多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再度关闭

恢复开放,3000多人共赴湖北五馆首日之约

招聘|文博单位相关招聘信息汇总(6-2)

总奖金额达45万元,上博“古代文明探索宫”概念设计方案征集获奖名单已出!

中华各民族如何表达爱?这场展览给你一个答案!

南京、开封再添新馆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这些博物馆推出了哪些让你心动的云活动?

湖北省博物馆等五家省级公共文化场馆于今日恢复开放

调查:超五成受访者期待线上展览增加互动性强的环节

书讯|想看瑞华德学院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拥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展讯|展至10月下旬,在广东省博看“契丹印象”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博物馆与商场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当文化传承遇见商业复苏

展厅讲解如何规范管理,上博特别制定管理办法

▼点击在看,关注博物馆“云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