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珊瑚”:诗意的刺痛 | 艺术汇 展评

王薇 798艺术 2020-09-11



秦玉芬:珊瑚

2019年4月3日 - 7月2日

元典美术馆 / 北京


秦玉芬“珊瑚”元典美术馆展览现场


《珊瑚》局部 空间装置(铁蒺藜、尼龙线、钢架结构)2019


在元典美术馆空阔而密闭的主展厅内,10组由30万铁蒺藜及钢架构成的装置作品以一种庞大而又缄默的状态分布于展厅之中。硕大的体量使它们在空间中成为一个个无法被忽视的主体存在,在观者步入展厅的瞬间,视觉及感知便即刻被其占据。与此同时,银色的金属材质所散发的冷峻气息又将这组庞大物体所必然包含的某种内在倾诉悄然隐没。借由这个名为《珊瑚》的展览项目,秦玉芬再一次以充满诗意的视觉语言迂回而真切地搭建起一个饱含着对现实的入微洞察及个体化表达的景观现场。

 

数十万铁蒺藜以单一物质密集排列的方式营造出一个气势充盈的场域,简与繁在其间自然转化。质朴的材料在透明鱼线的串联下幻化为视像中一条条轻盈、优雅的“帘幕”。这一形态不禁令观者联想至艺术家早前以丝绸为媒介创作的装置作品《婵娟》、《新丝绸之路》等。而如果将记忆延展开来,便会意识到,这种自上而下的垂坠形态曾被秦玉芬在创作中反复地加以运用,它不仅可以借由丝绸呈现,同样可以是《玉堂春》中夹于晾衣架上的白色宣纸,或是《轻舟》中系着口罩的棉线,抑或是《你不是陌生人,亦是陌生人》中链接着面具与喇叭的电线……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察觉到创作者在形式上对垂坠感的迷恋,而其间所隐约折射的恰是绵延在秦玉芬作品中的那种具有东方感的、女性化的内在气质。


《婵娟》声响装置(丝质长衫、喇叭、电线、六声道数码音响合成)萨尔布吕肯市立美术馆 1998


《轻舟》声响装置(3000个纸口罩、棉线、喇叭、四声道数码音响合成)汉诺威市Sprengel博物馆 1996


尽管有着近似帘幕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却在《珊瑚》的创作中采用了在媒介性格上与之截然相反的工业材料。一方面,这显示了无意识渗透于秦玉芬作品中的文化基因已不再必然依靠某种带有特定文化指向的媒介得以实现,而是转变为一种由特定形态引发的文化气质的联想。另一方面,作品气质与媒介性格的冲突在有效加剧作品视觉张力的同时,亦传达出一种隐藏于作品内部的矛盾性概念。

 

事实上,对工业材料的运用,或者更为具体地说,对铁刺的运用同样在秦玉芬以往的作品中,特别是2000年之后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一时期,其创作的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观看与反思。在《美丽的暴力》、《对话的时间》、《制造天堂》这些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作品中,铁刺网承载了某种与暴力、混乱、伤害相关的象征意义,它们与并置于作品中的柔性材料产生了一种尖锐的冲突。然而,在《珊瑚》中,柔美的视觉效果本身即是由坚硬的铁刺塑造完成。美丽之中隐藏着暴力,和静之下潜伏着伤害,轻盈的外表无法掩饰不堪重负的现实。在此,矛盾性的讽喻无疑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


《制造天堂》局部 声响装置(药染丝绸、铁丝网、建筑工地物体、儿童衣物、竹、六音轨数码声音等)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 柏林 2002-2018


毋庸置疑,在秦玉芬充满诗意及美感的作品中包裹着极强的社会性指涉。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作品中的社会性并非诉诸于对某一社会或政治现象的直接批判,而更多是抽离了具体事件的感性化的表达。它既与当下语境紧密相关,又绝非囿于表层的论述。与其说作品揭示了社会现实,不如说它通过恰如其分的语言方式唤起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体验。如同《珊瑚》中所显现的美好与残酷的一体两面性,它当然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某种显见的社会问题的暗喻,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又何尝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意义?


《海市蜃楼》装置(晾衣架)索洛图恩市艺术协会 2001

 

从这个层面而言,秦玉芬的创作更倾向于是一种被现实所触动的、存在于个体感受中的抒发,它不依存于叙事性的表达或逻辑性的思考,作品的语言是闪烁的、断裂的、开放的,而意义的获取则是需要依靠感知及想象的自行衔接与弥合实现的。不难发现,这一切与诗有着本质上的契合,也就注定了其作品中诗意的气质,而诗意的表述或许才是接近真实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文:王薇

图:秦玉芬、元典美术馆



徐悰:描绘雨水的过程是一场经历

Patrick Shearn:御风而行

王国锋:凝视

“快乐的人们”:个体视角下的现实

朱荧荧:在图像与记忆之间

苏新平:认识自我

2019“北京艺术地图”第二期发布

免费赠阅

info@798art.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