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观众的大迁徙
作者 / 吕世明
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美团外卖业务突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根据美团集团的数据调研,打败外卖的居然是“共享单车”,方便快捷的单车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让居民有更强烈的意愿外出用餐和去农贸市场买菜。
看起来外卖和单车业务和电影行业并不沾边,但实际上,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有关联、所有的消费行为的根本也都在人。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人群是否能够集中并形成固定的消费能力。
从目前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票仓城市已经逐步成熟,近些年似乎大家一致都力图做市场的扩展,并借此来拉动增量观众和稳固存量影迷,但已经预感到距离我们票房的天花板已经越来越接近。
其实导致这一切,可能是中国人口的大迁徙,或者说是,中国电影观众的大迁徙。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出自《吕氏春秋》中的名言,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流动的重要性,和那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都是中国人用古老的智慧阐明了人会因经济利益的趋势而要走上升通道。
▲电视连续剧《外来妹》1991年播映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人的流动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东北地区在工业基础相对雄厚的时期,一直都是全国各地务工人员向往的地区,但伴随市场化经济的到来,以及西部开放、两广地区和江浙沪地区经济的腾飞,中国人口也开始出现了愈发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奔赴的迹象。
即便在单一省份,能够留在三四线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说九十年代初期,大部分90后父母一辈奔赴两广作为新中国首次纯粹为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人口迁徙,那么目前大部分1985年后出生的当代年轻人,他们的迁徙才是导致目前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有一点能力的向省会城市进发、能力稍微差不多的,也在努力努力做做北漂、广漂。人口迁徙解决了很多问题,毕竟仅靠本地单一地区的居民,是极难维系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
经济的开放和发达,从根本上是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来吸引足够多的人才向其流动,尽管近些年,一些影视作品、一些媒体在渲染“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但实际上来看,并没有多少人会死扛硬撑。
不过人的迁徙,针对不同区域所取得的效果和作用是不同的,从二三四线进入到一线,这对于一线城市而言,虽然会承担一点的负担和风险,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人为的降低了这部分地区的一些社会成本,一些一线居民不屑的工作机会往往会落到迁徙人口身上。
这一点,其实和经济发展中、落后国家地区人口流动到发达国家时,迁徙人口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一直的,算一种双方都互利互惠的经济行为。
其实这两年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票房增长已经低于了全国平均水平,即便在今年上半年三四线票房衰落的局面下,这些地区票房也没有显著特别高于全国水平,但因其票价要高于全国,导致了其尚有不错的票房增长幅度。
从去年的增长态势来看,除去北上广深和排名20的沈阳,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城市有9个之多,这些地区基本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都可以起到区域经济领头羊的作用。
其实像北上广深四地,其票房总和相当于英国和韩国这些票房大国的总体量,他们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变得日臻稳定,期待他们再为中国电影市场贡献更多能量显然有点困难。
那么目前排名在全国票房5-50名,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经济发达地区、沿海三线经济特区、中西部受到经济特惠地区,以及有国家未来特殊政策扶持地区,都是未来有存在大的经济增量和人口迁徙的可能性。
根据多地地方统计数据来看,近十年中国人口的流动更多倾向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地区即便是三四线城市,也都有不错的人口增长率。稳定的人口增长率会带来稳定的人口驻留效益,也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十余年,两个三角洲地区电影票房能够实现较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
四川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当重庆提升为直辖市之后,对于整个四川盆地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有极大提升,更因西部大部分的助力,使得成都和重庆目前是中国票房除去一线之外,最主要的两个地区。
除此之外,像一些人口大省、沿海地区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些才是票房的基础和根本。相比而言,一些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经济发达地区,本身并没有足够多的居民驻留,很难形成较强的票房竞争力。
一般大家都会认为,近些年电影票房的增长是更多是由票补所带动,但实际上,从电影开始院线化改革以来,电影票只是对于观影频次较低的观众有价格门槛,观众能够获得票价优惠的机会和渠道很多和也普遍,会员卡政策其实一度是比较方便和优惠的渠道。
其实真正拉动票房大幅度增长,仍然是人口的大幅度的迁徙,相比其他娱乐方式,电影票仍然是廉价的,对于大部分外来人口,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社团构成远不及本地居民,电影绝对是最划算、最经济和最有人情味的娱乐方式。
虽然目前很多国人自己对于电影行业的前景并不乐观,但外媒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反而是非常看好的。有外媒预计在未来3-5年间,中国内地票房将超于美国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同时,1978-2018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3亿,城市化率从17.9%提升至59.6%。在过去四十年城镇人口净增6.6亿,这些人口几乎都是从三四线过渡到一二线,成为了城镇人口。
目前,中国59.6%的城市化率稍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这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的81.3%和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6.2%,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城市化还有较大的空间。
根据联合国官方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约71%,对应城镇人口为10.3亿,将比2018年增加约2亿。
那么这2亿人口的增长,将成为新的经济人口红利,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他们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利器,同时也是票房增加的保障。
▲中国规划的19个城市群(国家统计局、恒大研究院)
虽然我们目前互联网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在拉近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但国家的长期规划和策略,势必会在未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已经在长珠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取得了成功,伴随未来中国物流行业、航空高铁的更高速增长,地区以往的强制优势会缩减,全国经济也有希望得到更均衡的发展。
未来2亿新增城镇人口中的80%可能将分布在这19个城市群,其中约六成将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等七大城市群。
那么这些地区如果尚存在院线和影城空白点,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有相当于这十年的优势地区的发展态势,这对于逐步固化的电影市场,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但这里需要警惕和考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否要加持续大力度在这些地区提前配置足够多的三四线影城。从目前各个区域的发展态势来看,三四线影城在更多情况下,并没有起到在非春节档、暑期档较好的增量作用。
这也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程度远远不够,地区的人口支撑不起目前的影城布局,这也说明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动和迁徙尚未完成,但大部分院线和影投公司出于行业布局、抢占市场的原因,会提前落位,只不过伴随房租的提升、用工成本的提高,这些地区影城目前的情况都不算理想。
如果说社区影城开始走向边缘化是因为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所导致,那么目前在相对高素质人口迁徙尚未完成的今天,三四线城市的影城,可能就是一种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影城。
并不是要否定院线和影投公司目前在一些区域的布局和筹谋,只不过用目前的群众基础和消费能力,想完全驱动当下六万六千块银幕是很困难的,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电影层面的问题,还有经济发展、国家政策面和大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仅依靠院线影投公司自己作为就可以实现的。
近期热文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