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医师丹巴尖措:情满高原,爱济苍生

韩玉亭/整理 藏人文化网 2023-11-25
请点击上方的“藏网文摘”订阅
有您更精彩 投稿信箱:tibetcul@126.com

摘要:丹巴尖措(1961~),甘肃甘南人。副主任藏医师。现任甘南卡加曼寺藏医院院长,卡加藏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南市政协委员,甘肃省基层名中医。丹巴尖措师承于全国著名藏医旦科教授,他长期从事藏医药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藏医领域,丹巴尖措教授擅长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病的治疗,在各种急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脏器功能损伤康复领域独创多种新技术新疗法。在藏药领域,丹巴尖措藏医师致力于传统藏药的种植、炮制和研发,致力于经典藏医药秘方的搜集、保存和开发,在藏药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他带领下,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创建了甘南州卡加藏药开发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机构内科研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采用国际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指导藏药研发工作,引领了国内藏药研发的前沿,打造了多种藏药品牌。目前卡加藏药开发有限公司已研发藏药已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藏药有一百多个品种,接近二百个规格,其中自主创新品种60多个,尚待开发生产的经典秘方品种有百余种,同时还取得了多个品种的化妆品生产批件,成为甘肃省知名药品生产企业之一。同时,丹巴尖措藏医师在慈善医疗和扶贫救助方面也做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仅只在藏医院坐诊,很多时间都是在整个藏区出诊,尤其是贫困的牧区和交通不方便的山区,为那些无力支付医药费用的藏民免费诊疗。近年来,他带领的藏医团队已举行各种免费义诊、赠药活动上百余次,赠药金额达600多万元,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好评。


◎供稿图片:藏医师丹巴尖措


一、生命的传奇: 出家与拜师


美丽而纯净的甘南藏区孕育了丹巴尖措藏医师生命的脉搏。1961年,他出生于甘南州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在他生下来两个月时,一位活佛算定他此生要出家为僧,活佛当时还给做了出家仪式。在藏地,藏传佛教寺院是藏医药民间传承和发展的一个主渠道,小时候每当丹巴生病的时候,父母就会带他去附近的寺院请僧人医生为其诊疗,看到医生能够为病人解除痛苦,幼时的丹巴便有了将来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理念。1979年,丹巴高中毕业后,正值国家宗教政策恢复,他放弃了西北民族大学的录取资格,在1979年一个牧草茂盛的季节前往佐盖多玛寺出家做了一名藏医。他在寺院里学习了藏语文法,声明学,天文力算,四继密宗、藏医四部经典等等。佛学思想和理论的学习为日后学好博大精深的藏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年后,丹巴来到了卡加曼寺院,当时寺院的六世江干活佛推荐他去找著名的藏医专家阿克旦科拜师学艺。


1983年,丹巴参加了在甘南州举办第一届甘南藏医理论培训班,当时开班老师就是著名的藏医专家阿克旦科。在这届培训班上,旦考老师对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中的《根本续》和《后续》做了详细的解读,丹巴是培训班中学习最努力,成绩最优秀的学员,深得旦科老师的喜爱。在这个培训班学习期间,他与旦科老师结下了不解的师徒之缘。1985年,丹巴正式拜旦科老师为师,开启了追随旦科老师学习的藏医生涯。在跟随旦科老师学习的时期,丹巴每天的学习任务主要围绕《四部医典》及其注释本《蓝琉璃》和《祖先口述》,还有藏医学著作《晶珠本草》、《月王药诊》等进行学习和背诵。


传统藏医“医药不分”,学制药与学医同时进行。藏药学的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药材的种植、辨认、炮制等各个领域。藏药学起源并发展于青藏高原,是高原人群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利用天然 产物(动物、植物、矿物)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发展文字记载可查历史 1300 余年。其特殊的自然环境(高海拔、气候严寒、长日照)造就了高原地区独特的植被类型和物种分布,成就了庞大的天然珍贵药材资源库,也是藏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区。藏药材基本上属于有机药材。由于在广阔高原的藏药材都处于野生状态,其活性成分含量是内地人工种植药材的 5 ~ 10倍,被科学家誉为“自然生物的萃取”。


丹巴跟随旦科老师学习藏药的过程非常严谨。药材辨认的学习依时节进行,每年到相应月份他都会跟随老师去草原或山坡上学习药材的辨认。夏天主要辨识草药,秋天是果类,冬天是根类。每个药材的辨认要准确,叫什么名字,其性状、作用都要熟熟地记在心里。之后每个药材挖出来如何晒干、炮制、加工都要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炮制的技艺最为复杂,不同的药材、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炮制方法 。比如有毒性的药材如铁棒锤,要通过蒸煮、与其他药材相作用后祛除其毒性。同一种药材对应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如延胡索生品可以治疗冠心病,酒炙后可以活血、祛瘀、止痛。而药材的配比讲究平衡,比如用30种药材做一个药剂,这其中20个是针对病的,5个是平衡毒性的,再5个是平衡阴阳、冷热使药性温和。在藏药文化中,将药材的炮制方法视为“绝技”,这些“绝技”一代代传承下来,传承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从传承体系来看,药材的炮制方法以老师为准,老师相同那么方法就相同,不同的传承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各有其绝技绝招,而这些绝技绝招均口传身传不写文字。经过几年的学习,丹巴掌握了旦科老师关于藏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从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到诊断、治疗以及对药物使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藏药学科体系,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藏医学习及临床实践是丹巴跟随旦科老师为病人诊治过程中展开的。旦科老师收徒弟的条件非常严格,藏医专家华尔藏曾经说:“当时想拜旦科大师为师的人很多,但老师择徒条件很严苛,丹巴尖措这位学生待人十分恭敬、真诚,侍奉老师细致入微,而且勤奋好学,对老师严厉的批评总是虚心接受。旦考大师平日十分严肃,但只有见了阿克丹巴才会笑。”旦科老师接诊时几个学生就在一旁认真听、做记录,整理处方并帮忙取药,旦科老师是在治病的过程中讲一些治病的理论和方法,并让学生们亲自实践。回忆学习的情景时,丹巴自己总结为“我就一直跟着老师学习,他走到哪跟到哪,讲到哪跟到哪。知道学医不容易,自己要好好学,要勤奋学。老师很忙,通常要念经、做功课、看病、接待客人,自己想学的时候也不是马上就能学到,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学,比如老师给别人教的时候学,看老师闲下来主动去学,一点一点的积累。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下子就能学成,要像青稞的穗麦一样一个一个的学,能学到一个知识就算一个。”


供稿图片:藏医师丹巴尖措接受采访


二、精湛的技术:行医与问药


医术经典皆精通,实践秘诀切要害,怜悯慈善依他行,圣医遍布此世间!”,这是悬挂于丹巴尖措藏医师办公室走廊内的一则偈文,也是他给自己确立的行医指导思想。藏医药学的传承主要是师徒传承的模式,他通过跟随旦科老师师徒传承和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师承藏医药体系。


藏医学理论核心为三因素说,即隆,赤巴,培根。藏医认为这三种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三者平衡则人体健康,三者失衡则疾病发生。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和三种物质使其趋于平衡。阴阳也是藏医学的指导思想,主要以太阳(热)月亮(寒)两力来表述生理、疾病、诊断、治疗及药物性能等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人体同自然万物,讲求阴阳调和。病理方面,藏医认为疾病产生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中的近因为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平衡的破坏;远因为贪欲、嗔恨、愚痴三毒,强调情志和社会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疾病产生的外因除了气候、环境、饮食起居等因素外,还有恶鬼、宿业等超自然力的作用。所以藏医中也注重念经、沐浴等方法治疗疾病。隆、赤巴、培根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藏医讲究‘对治’,就是两两相对,其性相反,一为药性,一为病性。如寒与热,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比如“隆”病中有一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以此类推。藏医用药讲究调伏增效、对应配制,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根对治骨骼病,枝对治脉络病,茎对治肌肉病 ,叶对治六腑病,叶液对治骨髓病,芽对治骨血精液病,花对治眼病,果实对治内脏病,尖对治头部病,外皮即树干下部之皮对治皮肤病,韧皮治筋病,树脂对治四肢病,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分内治、外治两种。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起居。当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以及需要内外合并治疗时,藏医也要采用外治方法。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熏、敷烫、药水浴、穿刺等。尤其藏医疗法中的放血疗法和药浴疗法是不同于其他医学的独特疗法。


丹巴尖措藏医师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理论,并把理论广泛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心脏血管系统、肝胆系统和类风湿疾病等疾病,取得了中西医治疗不能比拟的良好的效果。针对西医中根治不了的疑难杂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等,丹巴通过藏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寻找突破点。四部医典中记载着藏医完整的关于身体、病理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藏医从整体视角考虑,将人放在自然界,宇宙环境中考虑,不仅仅是单纯的面对疾病,受藏传佛教影响,藏医认为各种各样的疾病都有双重性质。任何一种病的病因都是因缘造成的。比如说,你有欲望,你为了满足欲望而伤害他人,从而获得了自己的满足,这满足的过程也破坏了自己的生活。那么一个人的疾病所引起的痛苦,就是这个人为伤害他人所承担的后果。这种后果以疾病的方式出现。因此丹巴认为,健康之心,是治愈任何疾病的良药。在这些综合理论的理论指导下,治疗疑难杂症成了藏医的特长。比如藏医治疗珍宝类药物的治疗运用,其中有一些重金属药物,最朴素的观点认为它们是地球的物质中最坚硬的,把它们做成药对人体克服疾病有好处。但是它不能直接用,所以产生了炮制技术。再就是对不同的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糖尿病的治疗,存在个体差异,根据个体的不同每天每个时间段配以不同的药物。丹巴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是完全依靠医药,还要进行个人良好生活饮食习惯、情绪心理平衡等方式辅助治疗。


供稿图片:藏医师丹巴尖措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丹巴对于藏药的使用严谨而科学。他认为真正的藏药必须具备传承秘方、特殊炮制、超能加持三个条件。藏药材的来源也是藏医药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药材一般都需人工在高海拔的山区、草滩采挖。每个山上盛产不同的药材。采药必须按照植物发芽、出花、结果的时间进行,快到冬天的时候采根。采药时要注意采完全成熟的,不采幼苗,幼苗要保护起来,可持续利用资源。采购时药材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方法。首先要看颜色,尝味道,苦的程度是很苦的还是淡苦;酸的程度,比如石榴籽,若是半酸半甜,那么这个石榴籽就还没有长好,药效不好,特别酸的药效才好。采药还要讲究节气,如根类要看是否是快到冬天的时候挖出来的,是否饱满。


丹巴带领他的藏医药团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相结合结合地道藏药制作的方式来进行藏药研发。藏药加工制剂车间采用GMP获批灭菌要求,西医引进的制药流程与藏药生产过程二者相互融合。同时,在藏药制作过程中增加了道独特而必不可少的程序——曼殊,即药物加持仪式。加持是选在甘露日,按照药师佛的加持仪轨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沐浴、念经、供养,祈请佛的加持力和慈悲心渗透到药物里,增强药物的效用。加持时间一般为七天左右,二十四小时换班加持。其基本过程为药厂僧人集体或轮班念诵药师心咒和其他配套经文,再配以宗教仪轨。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加持方法,如加持治疗气血不畅的药物,是念诵缘起咒和药师咒。最后成品药剂也要装饰有法论和咒语符号。这些古老的宗教仪式,即传承藏药在药物取材、使用过程中对原材料品质完美的绝对追求,也代表了对药材和成品药物的尊重,由此制作产生的高品质藏药,为藏医治疗产生良好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慈悲的情怀:济世与修行


藏医著名教科书《四部医典》中对医生的要求具备六个条件“具有智慧,具有善心,为病人服务的誓言,在身语意三方面作出榜样,对工作要勤奋,精通人间俗事”。丹巴尖措藏医师将古代藏医文化精神融合与现今医德医风中,践行着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理念,从内心深处体悟并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藏区和汉地的提供医疗服务和慈善义举。


在丹巴从医的三十多年来,每天他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到八点半念经修行,徒弟们说无论在医院还是外出开会,这是丹巴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时间。每天吃完早饭丹巴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去门诊为前来候诊的病人看病,去药厂指导药物的制作。白天忙完这些事务后还要继续看书学习,学习佛学和藏医学的理论知识,或者研究处方。晚饭后继续修习做功课。除了出差和闭关修行,丹巴每天的生活如此周而复始。为患者治病和生产出地道的藏药,是他每天最欣慰的事情。


创办藏医院和藏药厂的缘起是丹巴遵从旦科老师的嘱托。早在跟随旦科老师学医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告诉丹巴说“卡加自古是出名医的地方,如八思巴妹妹的医生就出自卡加。卡加寺院历史上名医辈出,往近里算,我老师的老师就是卡加曼寺院隐士高僧旦巴。”卡加寺院藏医药在藏区闻名遐迩,青海和四川的人也常来这里看病。基于这种文化底蕴,旦科老师建议丹巴回家乡创办医院和药厂,这是藏医药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扬,是为了造福更多的老百姓。丹巴说“创办医院和药厂不是为了自己赚钱获取利益,是为了老百姓能吃上真正传统的藏药,得到最好的治疗。”在当今市场化运营下,好多藏药制作已不是那么传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藏药。丹巴秉承着以佛教理论为缘起、出发,把藏医药与现代的科学相结合的理念,将藏医药的传承清净无误的发扬下来。


供稿图片:藏医师丹巴尖措


丹巴把医院和药厂所得利润一部分用来维持药厂正常运转和生活开支,一部分又用来布施药物和慈善事业。平时看病时也是视医治对象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经济情况不好的不收费,中等的少收费,情况好的又可以发心多给钱的,就做供布施之用。近年来,以丹巴尖措藏医师为主带领的专家团队,秉承慈悲为怀的理念,到贫困的牧区和交通不便的山区给藏民免费查体和发放藏药600余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构筑起了群众健康保障的牢固大堤,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情满高原,爱济苍生。每一次的怀有仁慈心的制药行医,是为与自己心目中的佛陀距离更近。”这就是丹巴尖措藏医师的生命写照。


(丹巴尖措藏医师提供,韩玉亭整理。2018.11.04)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相关阅读
探访独特的藏医放血疗法
原汁原味的工布新年这样过
藏地面具从历史中漫步而来
青藏高原上的那些“黑科技”
雷菊芳:寻找古老藏药新价值
陶器:藏家从未远去的生活用品
西藏鼓乐:敲出雪域高原生活美
探寻藏毯的古老技艺及产业发展考古发现“勾勒”西藏西部史前文明
项措卓玛:脚尖跳跃的“追梦舞”
长江源头第一县里的彩石“变现”记
朗顿·白芨:民族歌舞让生命“更长”
波罗古泽木刻:刀锋下的非遗传承
“金刚神舞” 撩起流传中的古韵今辉
朗色林庄园 还原最古老的贵族生活
走进甘洛 感受独特的尔苏藏族文化
绚丽的格桑花 独树一帜的甘南藏戏
滇藏茶马古道:走出历史 又见花开
扎巴谢珠:卓尼禅定寺的一代高僧
图说藏医药:揭开藏医药的神秘面纱
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的抢救之路
听甲央谢拉讲述 高原牦牛酸奶的故事
畅游海螺沟木格措 享一季夏日的清凉
谈古代藏族计量单位标准的发展和演变
加拿大女教师甘南“故乡情”:孩子们需要我

扫描或长按      关注藏网文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