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风·卫风·木瓜 | 诗经讲演录 ⑯

姜广辉,邱梦艳 岳麓书院 2019-05-26


书名:《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作者:姜广辉,邱梦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国风·卫风



原文


木 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赠我一只香木瓜,我拿美玉来报答。

莫把此事当报答,是想情义永结下。

赠我一只鲜木桃,我拿美玉来回报。

莫把此事当报答,是想情义永结下。

赠我一只甜木李,我拿宝石当回礼。

莫把此事当回礼,是想永远结情义。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

1.“投”,赠送。

2.“木瓜”,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但并非现在所见的一般木瓜。

3.“琼琚”,琚音居,美玉。下面的“琼瑶”“琼玖”也都指美玉。

4.“木桃”,也是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果实圆形或卵形,又名“楂子”。

5.“木李”,一种落叶灌木的果实,又名木梨,果实圆形或梨状。



这首诗非常简短,诗义也很明白。三章反复都在说同一件事: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虽然回赠物品的价值远在前者之上,但它并不仅是一种回赠,而代表了自己对对方情意的珍视。


古代学者对这首诗有不同看法。《毛诗序》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毛诗序》作者认为这首诗是赞美齐桓公的。


当年,卫懿公喜爱仙鹤,聚敛民财供养仙鹤,还给仙鹤封爵位,乘轩车,朝政因而大坏。这引起了国人的极大不满,当北方狄人攻打卫国时,卫国人非但不听卫懿公的征兵号召,反而群情激愤,认为卫懿公应该率领群鹤去战斗。卫懿公最后只好率领人数很少的军队去抵抗狄人。结果卫国军队大败,卫懿公被杀死。狄人紧接着攻进卫国国都,烧杀抢掠,可怜卫国国都内只有几百人死里逃生,逃到与宋国接壤的黄河边上。



先是,宋桓公派人来救援卫国人,将他们安置在宋国境内的漕邑,并派兵守卫。后来齐桓公也来救难,不但带来了车马器物等大批物资,还派来三千士兵保护卫国人。齐桓公还以其霸主的地位,动员各诸侯国出钱出力,帮助卫国人重建家园。卫国人对齐桓公感激涕零。(《左传·闵公二年》)《木瓜》是卫地之诗,《毛诗序》就是依照这个历史背景来解说的。这一说法被古代大多数解诗者所信从,认为卫国人出于一种感恩的心理,写下了这首诗。


但历史上也有解释者反对《毛诗序》的意见,如南宋杨简就认为,齐国对卫国人有莫大的恩惠,这么大恩惠怎么可以用“木瓜”“木桃”“木李”等小物来比拟呢?


在杨简之前,朱熹提出了另外一个说法,可是他自己又不敢十分肯定,他说此诗“疑为男女相赠答之辞”(《诗经集传·卷二》)。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认同,因为诗中并没有出现男或女的字样。因此有人又提出此诗或许只是朋友之间的馈赠往来之辞,诗中所表达的只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生活哲理。



《诗经》中的诗篇,在让人领略美的同时,总是给人以各种启发。《孔丛子》对《木瓜》的认识是:“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什么是“苞苴之礼”呢?郑玄《笺》解释说:“苞苴”指馈赠鱼肉瓜果等物品时,用茅草等加以包裹。“苞苴”实际是礼物的代称。“苞苴之礼”说的是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礼品。


古代贵族们交往要互相馈赠礼物,馈赠的意义并不在于物品本身,而在于确立各种关系,如君臣关系、师徒关系等,或者起着调节、和谐这些关系的作用。所以诗中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正是通过回报的礼物,来表达对馈赠者的深情厚谊。

人们通过礼尚往来,传达情谊,这是一种基于人性的做法。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说:“【吾以】[《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其言有所载而后入,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干也。”


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这样的:孔子说:我从《木瓜》这首诗中得到币帛之礼不可去除的道理。人们的性情就是如此:他们内心的志愿需要有表达的方式。他希望结交的心意要先有礼物的承载传达而后再去拜见,或直接前去拜见而后送上礼物。由此可见,人际交往中馈赠之事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诗论》又说:“《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因《木瓜》之报,以抒其怨者也。”《木瓜》一诗中有深藏的心愿而没有得以达成,因而要对给他木瓜的人大大的回报,以此表达他深藏的心愿。以上是《孔子诗论》对《木瓜》这首诗的理解。


如果人人都能如《木瓜》这首诗所说的那样,薄来而厚往,那人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纷争。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出现锱铢必较,厚来而薄往的事情,甚至经常有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事情发生。卫国人虽然受了齐桓公的再生之恩,可是十几年之后,齐桓公一死,五子争立,发生内乱,卫国人却趁齐国丧乱之时攻打它(《左传·僖公十八年》)。这与《木瓜》所述的人情就相差太远了。


不过,历史上还是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吕氏春秋》和刘向的《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出行时,跑丢了一匹心爱的骏马。秦穆公亲自去找,发现这匹骏马被岐山脚下的山野之人捉住杀了,并分给三百人吃了。秦穆公的手下欲将这些人治罪。秦穆公说:君子不因为牲畜害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会伤及身体。于是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非常惭愧。



过了三年,秦国和晋国交战,晋兵把秦穆公围困住了。那三百人听说之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冲锋陷阵,以死相救,不仅帮助秦穆公解围,还把晋惠公抓住了。这三百人报答了秦穆公的恩德。秦军反败为胜,班师回国。这个故事正好是《木瓜》一诗的注脚。


《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起初不得志,家贫,自己又不会谋生。常常寄食于别人家,别家主人都很烦他。他经常四处流浪。有一次他到城外垂钓,有一漂母可怜他,给他饭吃,他在漂母家一住就是几十日。韩信对漂母说:以后我一定重重地报答你。漂母发怒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公子可怜才供你饭吃,哪里期望你报答呢?”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天下,被刘邦封为楚王。韩信访求到漂母,赠给她千金。这个故事也是《木瓜》一诗的很好的注脚。



我们中国人教人向善,常常讲“善有善报”。教人要知恩图报,常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其思想源头,便来自《木瓜》一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报恩精神。



更多《经典阅读计划》内容

- 国风·卫风·淇奥 | 诗经讲演录 ⑮

- 国风·鄘风·相鼠 | 诗经讲演录 ⑭

- 国风·邶风·谷风 | 诗经讲演录 ⑬

-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 诗经讲演录 ⑫

- 国风·邶风·雄雉 | 诗经讲演录 ⑪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文娜

特约编辑:高擎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