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垂耳的动物很萌呢?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编译 七君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折耳的动物萌呢?
你注意到一个现象过没有?许多小狗小猫一类的家养宠物,还有小猪小羊等家畜都有弯弯的耳朵、短短的鼻子。
但是它们在野外的近亲,都有尖尖的竖起来的耳朵,而且鼻子也更瘦长。
▲ 只有家养动物(上排)有下垂的耳朵,更短更卷的尾巴和斑点的皮毛,野生动物(下排)的鼻子和尾巴更长,毛色更深更均匀,耳朵也是竖起来的
实际上,野生动物里,除了大象以外大家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只有家养动物的耳朵才会垂下。野生动物喜欢凶人,家养动物比较听话亲人,这就是我们觉得垂耳比较萌的原因。
可是为什么家养动物的耳朵会垂下来呢?
实际上,达尔文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在《物种起源》中说,“从没哪种家养动物没有耳朵不下垂的品种。”
实际上,家养哺乳动物不光有下垂的耳朵,和它们在野外工作的老乡相比,它们的脑子、牙齿也更小,尾巴也更短,而且皮毛的颜色更浅、斑点更多。后来生物学家们干脆把家养动物的这些萌萌哒特征归纳为“驯化症候群”(domestication syndrome)。
驯化症候群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因为经常和人类厮混在一起,所以近猪者吃,逐渐长得越来越像?还是因为和人类吃差不多的食物?又或者,是因为被包养以后衣食无忧,所以耳朵、鼻子、尾巴什么的都懒得长大了?
后来有些生物学家似乎找到了驯化症候群的奥义。他们认为,弯弯的耳朵、短短的鼻子、斑点的皮毛其实不是人类故意选出来的,而是挑选脾气好的动物时候的副作用。
那么,为什么弯弯的耳朵、短短的鼻子、斑点的皮毛和脾气有关系呢?
这些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乖巧的性格还有萌萌哒特征都和神经嵴没发育好有关。好脾气的动物的神经嵴其实发育得不太正常,因此它们长得越来越萌萌哒。
▲ 胚胎时期的神经嵴(蓝色)可以发育成很多器官和组织(蓝色箭头表示神经嵴细胞在胚胎中的迁移方向),它影响了鼻子、牙齿和大脑的大小、耳朵和尾巴软骨的数量、色素细胞的多少,以及和害怕和攻击性有关的一些神经和腺体的器官的发育。
具体来说,神经嵴(neural crest)就是脊椎动物小朋友在麻麻肚子里,或者在蛋里发育的时候,会变成脸上的骨头、耳朵,还有色素细胞,以及和害怕和攻击性有关的一些神经和腺体的器官。神经嵴还会影响脑子(如前脑)的发育。
人类驯化动物的时候,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挑选那些脾气好,比较乖不怕人的。
一些动物因为神经嵴发育不正常,比如神经嵴细胞少一些啊,或者家里蹲迟迟不肯出去工作啊之类,因此和害怕和攻击性反应有关的腺体和神经没怎么长好。这些神经嵴发育不良的动物因为没什么脾气好相处,所以被人类挑选了出来。
但是神经嵴发育不正常的副作用就是,它们的耳朵、鼻子,还有皮毛也会跟着变得奇怪起来,大脑也会变小,看起来就比较呆萌。
神经嵴发育不正常还有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懂事得比较晚,不过这点恰恰对驯化有利。
我们知道驯化不但要挑选脾气好的动物,而且要从小和它们相处。这是因为,在动物小时候有一段“社会化窗口期”。
你可以理解把它成一个窗口抖动期。
如果在窗口抖动期和动物北鼻们好好相处,那么它们就会喜欢和铲屎官腻歪在一起;要是你不在人家的窗口抖动期陪人家玩,人家长大以后就不理你了。
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一样,都有这样的学习“两脚兽的爱好就是喂我食、撸我毛、铲我屎、盯着板砖抖手指”的黄金时期。但是家养动物比野生动物要成熟懂事得慢。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野生动物很早就能搞清楚敌人和朋友的差别了。
比如,狗狗的窗口抖动期一般是在它们4-10个月大之前,如果这段期间它们没有接触过人类,按照野狗的培养路线长大,那么它们就会对人类比较警惕。相反,野生动物的就比较短了,比如狼的窗口抖动期在一个半月大之前就结束了,所以你很难把一只大灰狼变成小可爱。
那么,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种解释呢?
神经嵴发育不全导致驯化症候群的最强例子就是人类驯化银狐的实验。
▲ 俄国科学家和他们的犬系银狐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一群俄国战斗科学家开始驯化野生的银狐。在宠物圈,众所周知,银狐是最难驯化的哺乳动物之一,因为它们超级好斗。
这些科学家驯化银狐的唯一标准就是乖不乖。
从每一代的银狐中,他们挑选那些最不怕人,也最不吼人的银狐出来,然后让它们生一大坨孩子,然后继续重复这个过程。
他们花了大概25年的时间人工繁育了20代银狐,终于制造出了和汪星人一样亲人的宠物型银狐。
这些没脾气而且超级粘人的“犬系”银狐果然出现了驯化症候群,它们的鼻子变短了,牙齿变小了,耳朵也垂下来了,尾巴卷起来了,而且皮毛的颜色也变得不一样了。
▲ 就是它们!卖萌可耻!
不光是银狐,被驯化的大鼠还有水貂也会出现萌萌哒驯化症候群。
总而言之呢,家养动物比野生动物呆萌很可能是它们神经嵴畸(wei)形(suo)发育的结果...
热门活动
不过瘾,请戳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npr, genetics, giphy
参考资料:
Fitch, T. (2015). How pets got their spots (and floppy ears). New Scientist, 225(3002), 24-25.
http://www.genetics.org/content/197/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