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当·菲利普斯:《精神分析的治愈》(2021)

陈荣钢译 陈荣钢 2023-08-02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一个生病的孩子被带到埃斯库拉庇俄斯神庙》(A Sick Child brought into the Temple of Aesculapius,1877)


精神分析的治愈

The Cure for Psychoanalysis


作者: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1954- )

译者:陈荣钢


来源:同名著作(Confer Limited, 2021)第七章


有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早期追随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故事。据说,当他和病人进行初次咨询时,常常在听取病人的症状描述和病史之后问他们:“如果你被治愈了,你会做什么?”病人会回答,然后阿德勒会说:“那么,去做吧。”

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振奋,是因为它表明病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治愈(cure)对他意味着什么。甚至,他很可能具备实现自己愿望所需的能力(治愈意味着最终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就好像症状仅仅是一种抑制(inhibition),而分析的目的——用分析家罗杰·莫尼-凯尔(Roger Money-Kyrle)的话来说——是“揭示抑制的无关紧要”(或者说,通过揭示抑制表面上的紧要性来揭示它的无关紧要)。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治愈就是一种抑制的治愈。一个人想做某事(或许很多事),但他觉得自己无法做到。他既受到抑制的困扰,又害怕自己那更为不受拘束的自我,害怕他对自己不受拘束的自我所产生的或多或少宏大的幻想。

今天,阿德勒的方法被视为一种早期存在主义精神分析(existentialist psychoanalysis)的例子,或者说是脱离无意识(unconscious)的精神分析。根据萨特(Sartre)的观点,病人和其他人一样,是由他们的选择(choices)构成的。他们所受的痛苦本质上来自对自由的恐惧,对实际存在的选择的拒绝(他们认为自己并非自己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症状便是,他们把自己的主体性委托给了所谓的无意识,而曾经他们把它委托给诸神、上帝或者当权者)。

然而,在精神分析早期更具实验性的阶段,阿德勒的做法具有启示意义,它表明病人知道治愈意味着什么,对治愈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可以想象治愈带来的结果(阿德勒问题的更为当代、更为细致的家庭治疗版本是:“如果你被治愈了,你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因此,治愈意味着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认为病人对自己的生活了如指掌,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知道实现这些愿望将带来什么后果。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的目标是尽其所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想扩大自己潜力的范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补充道,病人还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而且为了不去了解这些愿望,他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病人总是在他的愿望中产生冲突。病人还享受着自己的痛苦——痛苦的惩罚,抑制中的痛苦。他享受着自己无欢愉的状态,因此并不想好转,或者说并不仅仅是想好转。而且,人们无法知道自己愿望(wishing)的后果,因为人们无法预知未来,除非是把未来看作过去的重复(弗洛伊德用“愿望”这个词来描述人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将治愈的医学模型(既是治愈又是缓解痛苦)置于质疑之中(治愈一条折腿争议较少,而治愈一颗破碎的心更具争议)。在我们认为只有意识选择的地方,弗洛伊德认为,还有无意识的决定因素,当我们知道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时(我们可能低估了我们转移欲望的需求,将其重新定位以使其更加可接受)。结合弗洛伊德熟悉的隐喻,我们并非自己家里的主人,而是朝着马儿想去的方向驾驭马儿。精神分析师对治愈的观念与病人一样,也由无意识决定。并且与主流文化中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的影响。如果不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阐述个人的目标和意图,那又怎样阐述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理论呢?

这里有一种方法,用来描述精神分析如何修正(并重述)治愈的医学模型。我认为(尽管弗洛伊德并不总是对此非常明确或意识到),我们要将治愈的概念呈现为一个必然的道德问题:“好像古代和传统哲学所谓的‘美好生活’已经被现代医学科学的健康标准过于字面化地取代或转移。好人被重新描述为健康的人(没有问过‘健康有什么好处?’,因为健康往往比善良更不具争议性。健康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重新描述道德。”

好像知道治愈意味着什么就等于或多或少知道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哪怕只是对自己而言。好像在某种意义上,医学科学可以治愈我们对道德的困惑(通过告诉我们我们是谁,它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成为谁)。正如福柯(Foucault)在《疯癫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中描述的“医生—病人”这一对关系“:“所有异化都在其中被总结、联系和解除。”

一旦将症状视为一个对自身谜团的生物体赋予的意义,而不是一个潜在正常运行系统的故障,治愈就变成了一个不那么明显的规范性(normative)项目。治愈的目标、治愈的概念是需要讨论的,而不仅仅是需要同意的。正如我们所见,至少在所谓的精神疾病方面,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希望它成为医学科学的一部分)暴露了医学中“治愈”概念的过度简化。

治愈关乎健康的共识,在任何特定的人群中,关乎特定类型的家庭治疗的目标和目的。在治愈可能并不总是可行的地方,它是一个组织目标,一个调节性目标(“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治愈?”,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的痛苦是否得到缓解,而是“我要问谁才能告诉我?”或者“我能同意哪些治愈标准?”)。

换句话说,治愈的概念从字面上看是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符合谁的标准,以及我们对这些特定标准感到满意,为什么?只要有治愈的想法,就有共同的标准在起作用,无论多么默契或无意识。从根本上说,标准关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应该如何被培养和鼓励。

如果没有一个治愈的概念,没有围绕治愈的对话,医学就没有意义。弗洛伊德发现,精神分析只有在“有”或“没有”治愈的概念时才有意义。当然,通过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也会发现意义生产的局限性及其冲突观点。不久之后,精神分析学家们也不得不去想象,如果没有商定的目标,没有商定的治愈概念,精神分析会是什么样子。仿佛精神分析可能已经开启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不能被像治愈概念这样的强制性表述所排除。

因此,在精神分析的一些变体中,无论目标多么不同或矛盾,都可以像家庭治疗(medical treatment)一样得到阐述。还有一个更激进的精神分析变体,虽然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暗示了这一点,但他本人并未如此明确地阐述。在这个变体中,为精神分析治愈设定一个目标(或着说,过于明确的目标)会造成误解。你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意识的专家,你只能对事物提出建议,也就是说,你只能是精神分析的学生。

在这种精神分析变体中,精神分析治愈的目标只能是一种矛盾的表述,因为它暗示着有人应该知道这个目标,或者事先知道这个目标(精神分析的目标可以通过治愈不断发展,例如,我可以在开始治愈时希望消除我的症状,然后通过治愈发现,如果我全身心投入,我会如何享受我的症状)。

如果治愈的概念还没有固定和明确的表述,那么它还能指代什么呢?例如,我们可能会说,当病人对治愈的概念、对康复意味着什么的认识不断变化时,我们知道精神分析治愈正在起作用。在有些旅程里,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有些旅程我们不知道,或者不需要知道。正如弗洛伊德发现的那样,精神分析总是如此。在弗洛伊德之后,有些精神分析师(尤其是英国的威尔弗里德·比昂和玛丽安·米尔纳)声称,过于确定的目的地本身就是精神分析治愈的破坏者。分析师治愈的愿望可能会阻碍精神分析所能带来的好处。治愈可能是一个我们应该怀疑的诱惑。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具防御性的了。

治愈通常是我们从医生那里期望得到的东西。但从这种叫做精神分析师的“新型医生”那里,我们可能想要的并不那么明确。比昂(Wilfred Bion)焦虑地写道:“焦虑产生,是因为我们知道来找精神分析师的人带着治愈的想法,而我们也知道他们几乎肯定得不到、也不能得到所谓的‘治愈’。并非绝对,但几乎如此。我们也不能假设,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找到更好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假设)。那么怎么办呢?是否可以简单地说,‘试试看?’许多精神分析,甚至更多的心理治愈,都过分自信和乐观。”

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得不到或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正如弗洛伊德所写,他们的渴望超过了任何客体所能提供的(渴望的过度是弗洛伊德的主题)。但如果许多精神分析和更多心理治愈是“荒谬地觉得无所不能且乐观”,那是因为分析师有意无意地与病人的无所不能和乐观相互勾结。无所不知与乐观,就像无所不知与悲观,往往相辅相成。

然而,尽管比昂明显对此心存疑虑,但他还是提出了一种“比治愈更好的东西”的想法,这让我们不禁想象,比治愈更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进入精神分析的人可能有什么更好的目标。精神分析或许能提供比治愈更好的东西。它当然让比昂能够思考和书写比治愈更好的东西。

因此,一些精神分析学派仍在宣扬这样的观点:精神分析治愈至少部分是患者将分析师视为良好客体并将其内化,就像内心的守护天使关怀你生活一样。这种观点受到质疑,部分原因是这是分析师事先就知道对患者有益的另一个例子(甚至还声称知道精神分析是如何起作用的。当然,这两者都取决于对治愈的了解)。

这里的精神分析问题是,我们的认同是为了自我治愈什么?当我认同某人,当我发现自己想要像别人一样,或者当我在虚构人物中认出自己时,我不想了解自己的哪些方面?或者说,我不想将自己视为什么?通过认同治愈可能意味着通过回避对自己的有益怀疑来减轻焦虑。这可能意味着“委托”自己的潜力,关闭可能性。就好像我们总是想要锁住自己,让自己陷入固定的形式、公式和首选的表象中。精神分析(尤其是在治愈的概念中)容易与表象的绑架共谋,同时也抵抗它。

那么,治愈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即使并非总能实现。如果你的腿断了,或者发烧了,你知道要追求什么;如果你心碎了或感到羞愧,情况就没那么明确了。要理解精神分析,你必须看到它的类比在哪里奏效,在哪里不奏效。患者带着治愈的想法来寻求精神分析,因为他们曾经就医,甚至在此之前还曾寻求宗教治疗。相信治愈的文化生活出现在救赎的宗教文化的余波中。

当比昂谈到“比治愈更好的东西”时,他在挖掘治愈的概念,把它视作“变得更好”的想法,以及它所蕴含的道德涵义。基本的问题是,对任何个体来说,变得更好意味着什么(在什么方面变得更好)?我们从哪里得到这些想法,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处理或对待它们?对我们来说,变得更好、进步意味着什么?

在体育、商业或医学领域,评估起来可能更容易,而在道德、艺术甚至精神分析方面则较为复杂(精神分析师如何改进或变得更好?)。也就是说,精神分析(这可能既有益处又具时代性)让我们对成功和自我提升有了重新思考的机会。比昂谈到精神分析治愈时写道:“面对精神分析治愈,有必要意识到‘改善’这件事,这可能是否认个人的神秘特质”自我提升可能是自我毁灭。过于自知,对未来过于了解。

***

因此,当英国分析家马苏德·汗(Masud Khan)写了一篇关于精神分析治愈的论文时,他给了这篇论文一个相当复杂的标题——“走向治愈过程的认识论”,他提醒我们治愈是一个知识问题,并以一种必要的承认开始:“众所周知,精神分析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逃避使用治愈的概念。”可以称之为“治愈过程理论”。人们往往逃避责任(如果他们在书面作品中逃避使用治愈的概念)。我们可以推断,治愈是他们做的事情,也许是他们之间谈论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精神分析学家对治愈的概念如此回避、如此谨慎呢?逃避的责任似乎是最普通的一种,它将是一种治愈意图的宣言,一种承诺,分析师必须提出病人可能需要的东西。在最低限度上,病人想要的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东西(称之为减轻痛苦、增强自由),而分析师有一种他重视并想要实践的治愈方法。

谈论治愈的概念可能会让分析师对自己工作的有效性提出具有争议的声明。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它可能会鼓励制造虚假或可疑的承诺,可能会宣扬虚假的成功故事。而且,它可能会暴露失败。但在此之上,它提出了一些困难问题,这些问题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尽管不总是医学的核心——分析师期望患者的事,与患者本身有什么关系?患者对医生的期望有何意义和历史?这显然反映了一个基本困惑,父母期望孩子的事(和从孩子那里得到的)与孩子有什么关系?

在此,当每位精神分析家陈述精神分析的目标时,每个人都提出了他们的规定(例如,对于安娜·弗洛伊德和温尼科特,分析的目标是促进患者的发展;对于克莱因,目标是让患者达到她所谓的抑郁立场;对于拉康,目标是使患者不背叛他们的欲望,等等)。这是麻烦开始的地方,也是精神分析真正的兴趣所在。

在提出精神分析的目标和治愈的概念时,分析师是否只是在为文化中的美好生活形象增添新内容?他们是否仅仅告诉我们,在他们看来,最好的人可以做什么,为文化中提供的最佳自我增添另一个理想自我?当然,这样做可能没有错。但除了为“超市货架”上增添“新产品”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做的事情。也许应该补充一点,人们不太可能达到这些目标。如果精神分析及其治愈概念仅仅是为了增加可供选择的“野心”,那么它可能只是不断提出问题,而非解决方案。

汗的简短而清晰的论文或许为精神分析中治愈概念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有待商榷的进步神话。汗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例子,在其中,弗洛伊德和汗显然在探讨治愈的概念与精神分析有什么关系(如果有的话)。汗从弗洛伊德1909年写给荣格(Jung)的一封信开始——弗洛伊德写道:“为了安抚我的良知,我经常告诉自己,首先,不要试图治愈,只要学习并赚一些钱!这些是最有用的明确目标。”

我们可以推测,他之所以经常这样告诉自己,是因为作为一名医生,他很想尝试治愈他的病人(这是他的良知告诉他的)。作为这种可理解愿望的掩饰,他提议从病人身上学习并谋生。这暗示着,如果他从中获益,病人也可能会获益。就好像这是某种互惠互利的游戏。但此时,这既是治愈他们的替代方法,也是治愈他们的途径。显然,如果你能从病人身上学到东西,你就打破了自己那令人无能为力的全知全能魔咒。

汗评论道:“尽管他坚决拒绝被卷入任何治疗布道,但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确实存在一种明确且不断发展的治愈理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记住弗洛伊德在1933年为费伦齐(Sándor Ferenczi)写的著名讣告中对他最有灵感的追随者和治愈愿望的贬低:“在这一成就的顶峰之后,我们的朋友开始离我们远去……治愈和关怀的需求对他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仿佛治愈和关怀别人的愿望本身就是一种背叛,一种对精神分析的误解。我们可以把这象征着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与治愈概念的矛盾态度。如果你想留在精神分析的阵营,治愈和关怀的愿望不能成为首要任务。这使精神分析与医学、乃至整个行业有了相当大的区别。在提出“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存在一种明确且不断发展的治愈理论”之后,汗接着引用了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Studies on Hysteria,1895)中的著名言论:“如果我们成功地将你们的癔症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幸,精神分析将会取得很大进展。”

癔症痛苦由无法接受的欲望表象转化为身体症状所引起。“普通的不幸”指承认这种欲望的不可能性和冲突带来的不幸。表面的谦逊显然与治疗布道相距甚远。然而,尽管“普通的不幸”(有时被译为普通人的不幸)容易被识别,但我们仍然可以注意到弗洛伊德对现实生活的常识性全知。比如我们可以问,谁的共同不幸?按照什么标准来衡量不幸?

再次,我们看到弗洛伊德在神秘现实主义中逃避精神分析。汗正确地评论说,在19世纪末,将精神病患者归因于不幸是“治愈过程中的革命性一步”。他写道:“在此之前,精神病患者要么被当作社会嘲笑的奇怪对象,要么被当作通过医学程序强迫服从的麻烦制造者。”在强调汗对弗洛伊德本能善良的赞赏时,我想强调弗洛伊德对他正在“发明”的精神分析的本能恐惧。用汗的话说,他的实践具有革命性,他认识到并揭示了癔症患者在替代表象形式上的惊人能力,因此可以帮助癔症患者恢复正常。

到了1933年,正如汗所言,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似乎,弗洛伊德通过实践慢慢弄清了精神分析可能是什么。汗写道:“现在,弗洛伊德不再关注将癔症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幸,而是关注一场新的人类冒险。”弗洛伊德写道,精神分析的目标是加强自我,使其摆脱超我的影响,扩大其知觉领域和组织,使其能够接纳新的本我部分。在本我之处,自我将存在。汗在这里解读的“新的人类冒险”是“征服本我”。这个任务迄今为止一直是那些我们称为艺术家、作家或神秘主义者的有天赋且鲁莽的少数人的专属特权。

“征服本我”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启示性的模糊性,好像本我可能是征服者,也可能是被征服者。当然,“征服”与性和帝国主义都有令人不安的联系,好像精神分析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帝国主义。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弗洛伊德仿佛提议对自我进行殖民化(就好像“在本我之处,自我应该存在”可以作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的题词)。

然而,对于汗这样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移民来说,这场精神分析开启的新的人类冒险曾经仅仅是“有天赋且鲁莽的少数人”的特权。现在,普通的人类不幸被潜在的有天赋和鲁莽的民主所取代。新的精神分析目标的受益者(精神分析患者,无论他们遭受什么痛苦)现在将被解放,变得类似于艺术家、作家或神秘主义者。曾几何时,精神分析让人们摆脱平凡,承受普通的不幸,而现在,它让人们成为曾经是“有天赋和鲁莽的少数人”特权的那种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抱负。

在艺术家、作家和神秘主义者身上,新的精神分析患者将会出现。应该说,汗对所谓的新解放也持谨慎态度。他提到那些“最热衷于将分析师的治疗范围扩大到治愈的人”,并不总如他所言,具有他所谓的‘弗洛伊德的开明和人道”(直意为“富于同情心”)。我在这里推测,“开明”是与“浪漫”相对的,就像“人道”是与“不人道”是相对的。(精神分析一直对“浪漫”的弗洛伊德持谨慎态度,而推崇“启蒙”的弗洛伊德。)汗向我们保证,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随性的天才,也不是反精神病学家。用汗的话说,他并不是那种能与疯子产生共鸣并串通的分析师。相反,弗洛伊德有能力将自己的天赋气质转化为敏感性和方法。人道的抑或其他形式的规训(以及方法)都在无意识之前。

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激进的心理分析目标和前所未有的治愈概念,对弗洛伊德来说,即使加强自我(这一点受到拉康及其追随者的强烈抨击)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活中更独立于超我,也就是说,生活组织更少受到审查和自我规训的影响。它涉及扩大的知觉领域,以适应更多的本我部分,本我本身是新鲜的,因为它们是全新的。

这里描述的是与本能生活以及外部现实建立一种不那么畏缩和恐吓性的关系。对于批评者来说,问题是,本我是否是可以被占有或征服的那种事物?为什么自我需要官僚般地扩大其“组织”以便解放自己?尽管如此,这是一幅新发现的自由画面,因为未知,所以具有不可预测的后果。这是一种摆脱抑制和不适当束缚的自由,这是一种尚未解决的自由。它包括,想象一种更少遵从和服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以及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过(拉康的法语翻译是“本我应该在哪里,自我就应该在哪里”,他在分析师的“处方”中建议“分析对象必须来到那个地方”)。

“本我在哪里,自我应该在哪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活实验。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治愈,而是汗所说的“一场冒险”。在这里,冒险应该比治愈更合适,但也不一定。人们通常不会因为想要冒险而来寻求心理分析,但也许他们应该这样做——或者说,他们确实这样做了。当拉康将治疗称为“心理分析的机会”时,也许这就是他的意思。

在总结中,汗指出自弗洛伊德去世以来,治愈问题的处理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简要提到了玛丽恩·米尔纳(Marion Milner)的病例史《活神的双手》(The Hands of the Living God),称之为“在心理分析领域,我们所拥有的唯一广泛而坦诚的严重病患和疯癫者治疗和治愈的临床记录”。之所以称之为“坦诚”,是因为并非所有的临床记录都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描述病人生病时,汗使用了医学术语。生病的人可能会痊愈,但对于不幸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好的东西(唐纳德·威尼科特曾说,如果我们仅有理智,我们确实很可怜)。

汗认为,米尔纳病例史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教导我们不要期待患者“适应我们为了他们的治愈而付出的治疗模式”。也就是说,患者可能会迎合分析师治愈他们的需求,就像孩子可能会迎合父母成为好父母的需求一样。如果分析师的目标是治愈患者——这意味着全知全能,知道什么对某人最好——那么患者可能会在治愈过程中迷失。或者,用玛丽恩·米尔纳的话来说,在她的病例史中,“不能期望通过心理分析来‘治愈’任何人”。心理分析治疗是对教条的解毒剂,它是探讨人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个人之于他者的生活历史。

汗认为,米尔纳为分析师的治疗增加了一个“新维度”。汗写道,米尔纳“希望”:

患者是“从分析经验中创造出来的”,这将构成她未来健康的基础,并提供进一步成长的必要条件......这里的治愈不仅是疾病的缓解,甚至不仅仅是疾病的“解决”……它设想了新的自我能力和功能的增长。

分析经验需要被患者用来创造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以促进未来的成长,发展新的自我能力和功能。同样,如弗洛伊德所言,个人能够展望新的可能性。目标(治愈)就是个人新发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类比与成长、发展有关,就好像个体所遭受的痛苦源于阻碍成长,是对个体发展的攻击。但站在成长和发展的立场上,总是要致力于一个未知且无法预知的未来,以及心理生物学生命周期中众多且不可预测的变化。衰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新的开始。

然后,在结论部分的一个简短段落中,汗提出了他自己的贡献,其中包括“我们一直在自我治愈,而我们所遭受的痛苦就是我们的自我治愈”,这些治愈被称为“症状”:

我们必须与患者的自我治疗实践建立某种联盟,这种治疗在患者来到我们面前时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根据我的临床实践,我相信一个人身上的大部分疾病都不难处理和治愈。然而,最难解决和治愈的是患者的自我治疗实践。治愈一种治愈,这是我们在这些患者面前所面临的悖论,未来治愈过程认识论的研究就在这个领域。

我们不能说,大多数疾病都易于处理和治愈,这不太可能,这可能只是表明,当心理分析师谈论治愈时,他们总是有自己的全能幻想。在这段引人注目的文字中,汗故意或无意地表达了对治愈概念的矛盾情绪。他有些话不愿意说。如果患者正因为自我治疗而受苦,那么他们也可能正因为寻求治愈而痛苦。不是因为他们找错了治愈方法,而是因为治愈的想法误导了他们。他们寻求解决方案是因为对自己的问题关注不足,就好像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关注治愈已经成了一种诱饵。我们重新描述汗的观点时,最难解决和治愈的不是患者的自我治疗实践,而是患者对治愈的信仰和追求。

如果心理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中完全没有治愈意图,它会是什么样子?或者更具讽刺意味地,如果它是治愈渴望被治愈的方法。弗洛伊德对治愈概念的怀疑、不确定和含糊立场当然已经被其他心理分析师,尤其是更具创新精神的分析师所捕捉到,尽管方式可能有些间接。弗洛伊德的忠实追随者费伦齐写道:“患者并非通过自由联想被治愈,而是在他能够自由联想时被治愈。”

拉康说,当分析师对自己的好奇心感到恐惧时,他就开始做解释。比昂认为,心理分析应该在没有记忆和欲望的情况下进行。唐纳德·威尼科特说,心理分析的目标是让患者能够让自己感到惊讶。我们事先无法知道需要说什么、感受什么、找到什么或使用什么。目标不是事先知道你要去哪里,或者不仅仅是知道这一点(心理分析治疗可以有指南针,但不能有地图)。至少在心理分析中,治愈的概念只能先发制人,它意味着对未来和无意识的恐惧。它过于自以为是。所以,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另一位所谓的浪漫主义作家,对疯癫了解甚多)在他的著作中敦促我们去“热爱未知”。不过,更准确地说,我们事先不能说热爱未知是否是件好事。我们只能去发现。

***

1970年,威尼科特在哈特菲尔德圣卢克教堂(St Luke’s Church)对医生和护士发表了题为“治愈”的演讲。他说,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好词——治愈:

“治愈”一词指向宗教和医学实践中的一个共同点。我相信,它从根本上治愈意味着关怀。大约在1700年,它开始退化为医疗名词。

威尼科特本人是一位医生,他想要通过“治愈”这个词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他所称的“从关怀到补救的过渡”,目的是使这个术语焕发新生(也是逆转过程,从补救到关怀找到一条通道)。他写道:“关于有效补救的价值没有争议”,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关怀。一旦我们接受了补救的价值,我们就可以“思考其他事”。当然,关怀比治愈的明确目的更少,刻意的设计也更少。威尼科特不想摒弃治愈这个概念,但他也不想将其局限于“提供补救”。关怀关乎两个人在不提供补救的情况下可以为彼此做些什么。

威尼科特认为,这是一个好母亲和孩子的故事,就像好的心理分析师与患者的关系。当然,尽管母亲希望尽量减轻孩子的痛苦,但她往往不认为自己是治愈者,而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助手(我们不认为长大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尽管它可能确实如此)。威尼科特总是很包容,他提出了“关怀—治愈”这组术语,因为他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想谈谈心理分析:

心智健康的一个标志是一个人能够准确地富有想象力地进入另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希望和恐惧。同时也允许另一个人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我想关爱和治愈的牧师和医生通过自我选择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是驱邪者和治疗师并不需要这样的能力。

驱邪者和治疗师要去除某种东西。他们有一个已知的计划。威尼科特的“健康人”要与另一个人建立某种相互关系,但并没有明显可辨别或可预测的目的。驱邪者和治疗师可以回答“你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问题。在相互关系中心态健康的人可能不认为这些问题有必要去问或回答(虽然这不一定是他们的优点,但也可能是)。当然,这也使得心理分析师对他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解释变得复杂。威尼科特写道:

心理分析不仅仅是解释被压抑的无意识,更重要的是为信任提供一个专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这样的工作可以进行。在专业的环境中,有了合适的专业行为,患者可能会找到一个解决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复杂问题的个人方案,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促进成长,而不是施加一个治疗方法。

分析师提供了一个促进成长的环境,而不是施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境是解释被压抑无意识的先决条件,是类似于知识的先决条件)。目标是让患者找到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个人方案(这些问题是持续的并且总是变化),而不是被给予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根据别人认为的生活问题来解决。

这里有对成长过程的信心,但对某个个体来说,这个成长过程会带来什么,会导致什么,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个人解决方案比非个人解决方案和别人的解决方案更有价值。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关系,一种社交性,在其中没有宣传、灌输、强迫、屈服、恐吓、权威或教导。欲望的对象是成长、发展,而这在威尼科特的看法中,需要诉诸相互关系产生的个人解决方案。

威尼科特愿意使用别人的观点而不是遵循它们——我们想要什么,当我们想要发展时,我们在追求什么。如果我们珍视成长,我们在珍视什么?例如,我们可以认为威尼科特的理论意味着运动、转变、不可预测的可能性,而不是另一个决定性的本质或进步神话。事实上,威尼科特似乎在说,早期环境的相对可预测性是过上更不可预测生活的先决条件。心理分析治疗将从这里接手。

威尼科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分析师和患者都允许自己被认识和体验,发展出德勒兹所说的“受彼此影响的能力”,因此地位平等:“当我们与男人、女人或孩子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面对面时,我们都变成了地位相等的两个人。等级制度消失了。”我们可能会想,如何让等级制度消失,这本身听起来像早期的共产主义?

威尼科特似乎暗示心理分析可能使这成为可能,部分原因是分析师不会假定他不可能拥有的权威(例如,作为患者生活的专家或无意识领域的专家)。心理分析从母子、父子关系发展而来,成为一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典范。当然,这是一个特别“人道”的“乐观”画面。威尼科特知道他想要什么,但他有一种不同的方式来了解他想要什么。正如他在文章中说,我们接受易错性作为人类亲情的事实。一旦我们接受易错性,人类的亲情就有可能实现。接受易错性意味着能够生活在一个没有全知全能,没有主宰者的世界里。这就像承认人们都同样天真,只是在知识上有所不同。克莱因派分析师莫尼-凯尔写道:

我觉得,精神分析是一种再教育过程。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主要目标不同,精神分析的重点不是治疗病人,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治愈只是一个次要的结果,而且这个过程的原理一直都让人觉得神秘。

现在我们可能对这个词汇产生了疑虑。在精神分析的至少一个变体中,目标不是治愈,而是让人意识到问题。所谓的治愈可能是一个神秘的副作用,或者无关紧要(例如,让人意识到问题可能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无论好坏)。莫尼-凯尔在这里保持了一个观点,这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一直觉得困难的地方,那就是没人能知道精神分析带来的意识觉醒的长远影响。

当我们意识到那些尚未意识到的事情时,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我们可能会做什么或成为什么。这是精神分析的基本风险,也是治愈概念试图缓解或安抚的风险——意识觉醒带来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反商品”,当我们购买它时,我们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

那么,如果精神分析师不试图治愈人们,她能做些什么呢?如果病人不想被治愈,他会想要什么呢?如果这是他们的共识,他们会一起做些什么呢?可以想象,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因其副作用和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受到重视。分析师和病人将共同参与传统的治愈项目——寻求疗法,但有了一种媒介或背景,有了“无意识的对话”,其他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怀疑这是对许多精神分析治疗实践的描述。

病人因某种症状前去求诊,症状是一个开场白,引导病人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不希望的和渴望的事情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病人去找分析师是为了找出为什么他去找分析师,或者找出他可能从这样的交谈中想要什么。但只有当病人(和分析师)放弃治愈的欲望或承认他们对治愈的概念可能是在回避什么(主要是无意识交流的变幻莫测,无意识交流正是精神分析所关注的内容及其试图解释的现象),分析才可能开始。在那之前,精神分析中的一切都是为其他事情服务,一切都在治愈的暴政之下——“我们总是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想法的暴政之下。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