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的理由各有不同,解决办法倒可以是同一个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3
我们一直想找一种治疗拖延症的万能疗法。不幸的是,这件事有点难。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进行到第三天,那些在实验开始前就分享了症状的病友,大多数还是没有开始治疗。不过,在分享了症状之后,大家似乎都得到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愉悦:原来不止是我这么拖!
比如这些:
JO-学生:大三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要考虑毕业规划,但是现在快毕业了也没有明确的打算;
熊阿姨-记者:拖延主要是在写稿,早上 7 点起床开始冲咖啡、擦桌子、整理书桌,最后写出来第一行字一定是在晚上 11:30 之后,2 点带着负罪感睡去,5 点起来继续,屁滚尿流在中午之前交稿;
徐畅-实习中:考试不复习,拖着拖着就弃考了,GRE、托福还有双学位都是这样;
没力号-运营:加入了 Warfalcon 的百日早起计划,最后坚持了一天;
正在自学 UI 设计的学生:有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突然不睬我了,本来打算找她好好聊聊,拖着拖着两个人就没了往来;
陈鑫-策划:拖延的时候,只要让我看着手机,做什么都好,刷完朋友圈看看公众号,一直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人找我聊天,甚至宁肯背单词也不愿意起床;
丹君君-学生:拖延也要看事情,吃东西什么的就从来没拖过;
林跃华:买了菜从来不煮,经常在冰箱放到坏;
QuillBlue:放着没干完的任务,先把三篇拖延症报告看完。
冯久庭-学生:去年双十一买的书,现在还没拆封;
咪总-PR:十多万的报销一直拖着没处理,现在已经离职了;
冷同学-记者:我的龋齿要去补,已经拖了两年;蘑菇-项目经理:打算和朋友开个卖兔子的淘宝店,现在已经和朋友绝交了;
XM-教师:水费不能用支付宝交,拖到现在已经一年六个月没交了;
影响邻里关系的晚睡患者:每天到 2、3 点才睡,有一天对面楼的大爷告诉我,我到 1、2 点都不关灯,照得他睡不着;
有些时候,我们是因为懒才一直拖着;有些则是因为解决它的流程不太友好,比如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维修师傅,就一直凑合。仔细看来,即使是症状类似的人,可能背后的原因也不太一样。
就像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一样,对 A 有效的药物并不一定对 B 的症。比如早起工作法不太适合需要坐班的人,番茄工作法不适合经常需要与人配合的工作内容,而给待办事项排序,也可能因为工作安排不由自己做主而失去意义。
实验室进行到这里,我发现,不论我们采取的是形式是早起、番茄时间、GTD 还是别的,真正能达到目的只有一种途径:现在、立刻、马上着手去做。
而三位志愿者遵循的方法,不过都是帮助自己进入立刻行动状态的形式。
情绪性拖延怎么办?| 唐云路-科技记者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昨天提交报告到现在的 24 小时里,我有那么几个小时是战拖失败的。
我仍然坚持早起,但是早睡的目标却没有完成。其实十点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完了当天所有的事情,告诉自己应该准备入睡,保证 3:45 起床不那么痛苦。
但是处理完一天积攒下来的微信消息、刷完一天没看的朋友圈,时间就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并没有戒掉社交网络,而只是把以前零散在工作同时分心的时间,一次性积攒到了睡前。
没有早睡的结果就是睡过头二十分钟。并且在七点半的时候就忍不住继续补了一觉。
运动 | Keep(iPhone |Android)
北京的空气已经糟糕到看不清马路对面的建筑,于是跑完两首歌的时间我就回家了。上一次打开 Keep,还是做 18 天不出门实验的时候,尝试在家健身,距离上一次完成训练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在想要养成一个新习惯的时候,或者是重新拾起之前养成失败的习惯,最好的办法还是和朋友互相监督。看到在 Keep 社区里加了好友的同事居然日日不落的完成了训练,我才满怀羞愧地多做了一组。
补眠 | Sleep Cycle Power Nap(iPhone)
运动带来的精力充沛在睡眠不足面前都是假象,在读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一头载到了 Kindle 上,困的。
于是我尝试了 Sleep Cycle 旗下的另一款产品 Power Nap,它专门为时间紧张的人快速恢复精神而设计,你可以选择 20 分钟、45 分钟或者 120 分钟的小憩,闹钟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叫醒你。
情绪性拖延 | 你只能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地写,甚至一只翅膀接着一只翅膀
睡眠并不是今天战胜拖延症的最大障碍,情绪才是。
如果你的工作质量不够高,或者做得不够好,那么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带来的自我满足并不持久,尤其是在持续收到批评的时候。拖延症患者往往具有完美主义,而完美主义者对于质疑意见的敏感则远远高于常人。
或许你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导师/老板不满意提交的成果,和另一半或者好朋友吵架,合作伙伴并不配合,总之这些看起来就像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带来的情绪低落,往往会让你无法继续保持高效率的工作。
说白了,就是心情不好,不想干活。
感谢前两天的战拖疗法,这一次我没有刷社交网络,也没有分心,我只是对着空白的文档,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但是今天的工作安排相当满,如果再继续发呆下去,什么都完不成是不行的。
美国作家安妮·拉莫特在《关于写作》这本书里讲过一个故事,在给写作班的学生上课时,她总是把这个故事当成一个鼓励: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在这种需要管理情绪的时刻,“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地写”是惟一的办法。套用那句广告词:Just do it. 不管怎样,即使此时此刻你开始做的部分一团糟,也可以在渐渐进入状态之后再行补救。
我从资料整理开始,写了四五个自己都不忍卒读的段落之后,状态似乎又回来了,而那几个糟糕的段落,自然也在随后被重写了。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如果你和我一样经历这样的困境,请记住这句话。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里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果你因为想要写一篇完美的论文迟迟不开始工作,那么完全可以从“写一篇全世界最糟糕的论文”开始。
只要你开始写了,这篇论文一定比“全世界最糟糕”的程度好得多。其他的事情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一天,因为安排了采访和会议,我只完成了 11 个番茄时钟。要检验今天有没有继续犯拖延症,还要看报告完成之后,我有没有继续工作,把今天的采访记录整理出来。
但愿明天的报告里,可以告诉你们好消息。
团队型拖延怎么办? | 塔拉-项目经理
有一个朋友常常问,但是我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项目经理到底做的是什么工作?
在加入好奇心的拖延症实验之后,我用 aTimeLogger 记录下了一天中所有事务的类别和时间。
它们分别被我标记为工作、交通、用膳、休息、上网、交通、杂务,后来我又把工作做了更详细的分类,按照我的工作类别,分为事务性工作、沟通性工作和创意性工作,另外还增加了个人整理、开会、写文章、策划活动四项。
在过去的三天里,占用我时间最多的就是开会,几乎达到了一天的三分之一。因为最近有新的项目开启,所以这项非日常的内容,像一个巨大的深渊吞噬我的时间。对创意的精益求精和在需求上达成一致,让会议变得连绵不绝。
其次,是沟通性工作,包括推进团队里的项目进展、和客户沟通内容的确认和新的需求、和同事沟通项目里各种内容,和媒介沟通资源情况,还有新加进来的一些合作需求。
这应该是日常工作中,我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我需要确保拿到准确的需求,及时清晰地传达给团队的每一个人,保证在这架机器上每一个零件都有效准时地运行。
再次,是事务性工作。身为项目经理,有时候,我需要处理合同、财务、媒介、各种款项,包括公司内部一些事务性工作。事情都不大,消耗时间单项并不长,但是非常琐碎,加起来也蔚为可观。
而且这些事情的解决,很大程度要依赖第三方,在我的 to do list 延迟名单里,有至少一半都是因为他人原因拖延。
最后,创意性工作,我指的是除了沟通、商务流程之外,创意类、策略类、分析类哪怕是资源分析和资料收集类工作(当然也包括写方案写 PPT),这些愉悦度比较高的工作其实只占用了很少一个版块。
这几项之后,我的时间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也就是说,我的工作其实已经从工作时间延伸到了私人时间,而且还呈蔓延之势。这种俗称“加班狗”的生涯,已经成为广告公司项目经理的日常。
至于可以真正使用番茄钟的个人工作,我已经在很努力地给它争取时间了,这也正是过去一年里,我一直在努力的。
因为要治疗这次拖延症而强行推进的策划活动,每天其实只能占用我一个番茄钟,而微信号本周的第一篇更新还静静地躺在我的脑海里
唯一和上周不同的是,淘宝、刷微信这种娱乐活动,因为实验的缘故,被我尽量压缩,安装了这个软件之后,我时时克制减少娱乐的版图,尽量客观地去查看什么导致我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精力被大范围耗费。
作为一个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我的职责是从一个项目接到需求,创意产出,方案成形,执行,到资源安排执行,保证项目的每个人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有效地运转着,然后一个项目从0到1到100分。
工作上突如其来的新需求,团队里任何一个成员的延期,沟通反馈的迟缓和纠结,每一个需要我来解决的问题,都让我的拖延症加重。而我的拖延症,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拖延症,也许,我需要认真研究一下团队性的拖延症?
比起个人拖延症如何克服,我更想弄清楚的是,一整个团队的进度拖延不前的时候,该怎么办?
因为没有新鲜感导致拖延怎么办? |大头君-设计师
当塔拉在群里报告今天又睡过了的时候,我收到了大头君略带自豪的信息:“我可是连着三天游完泳的人!”他说,“我觉得治疗我的拖延症是从游泳开始的。”
尽管这张健身卡拖了两个月才去办,但是“坚持了一件没做过的事”带来的成就感,已经起了一定的疗效。因为连开了一下午的会,他的报告相当简短,让我恨不得去告诉他的老板,能不能特批半小时给他写报告?
下面是他的报告:
今天是实验第三天,工作计划是:1,新项目简报阅读;2,找提案设计参考;3:提案设计demo。3,插画查看进度;4,找logo设计参考;5;整理电脑文件;6,创意会;7,早晨健身游泳。
到现在为止,除了游泳,只完成了第二项。其他的全部都因为创意会延后了,而第五项整理电脑文件,已经是从昨天遗留下来的。
今天由于项目进展问题,在创意会上花了4个小时。所以会议在我工作中占了相当多的时间。我陷入了如何提高创意会效率的泥潭中。 尽管我没有在起床、加班这些事情上拖延,但是能否完成一天的计划,似乎由不得我自己。
实验到第三天,我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在非常重复的循环之中:开会,做设计,回家。有些引起拖延症的疲惫感也来自于此。
我决定明天要放一个新的“任务”,挑战一下,用打破生活常规的方法提高效率。我决定明天早起去地坛拍一个小时的银杏,北京的秋天太短,如果不列入计划内,可能就要错过秋天了。
除了让生活不重复的原因,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看起来平常工作日很难实现的任务,应该也能增加成就感。
对我来说,拍照也是一个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因为需要放大自己的瞳孔去观察周边一切美丽的事物,这时候大脑的会高度注意在寻找光影,构图、物与物和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对于明天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很期待。(编辑很想吐槽:你知道有这么多读者都在等着看你完不成任务吗?)
今日 Tips
我们发现能够坚持运动的人往往都没有什么拖延症。如果那些著名的疗法对你没有什么用处,或许可以从每天增加一点运动量开始,利用运动带来的满足感对抗繁琐工作带来的疲惫。至于那些办了健身卡半年还没有去过一次的朋友,除了动起来你真的没有别的路可走啦!
昨天我们谈到了,完不成计划可能是因为过于追求一个完美的计划,而没有考虑到这个计划能不能被执行。比如“本周内看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就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如果把它分解成,周一早上 7 点-8 点读 1-3 章,周二中午地铁上读 4-5 章,周三上午早会后读完剩下的内容,你就很容易提前完成这个计划。(P.S.成就感双倍!)
实验报告
学库克四点起床挑战自己的拖延症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1
战拖延症实验者 C,爱做计划的人又做了个没完成的计划 | Day 1
让人知道你在干活,被打断也别焦虑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2
更多的战拖疗法和体验报告,请继续关注本期实验室的每晚更新。
让人知道你在干活,被打断也别焦虑 | 战胜拖延症实验室 Day 2
独生子女政策结束了,我们通过历史上的报道回顾这个人类的空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