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名小学生主导的论坛,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罗雅馨 校长高参 2021-09-22


校长高参 罗雅馨


当我们谈论成长时,我们会谈论什么?我们要如何去发现和引导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是校长,你会挑选怎样的学生、怎样的故事作为其他孩子学习和思考的榜样?


2019年1月22日,在北京中关村三小的年度论坛,我看到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学生成长报告分享会。6名学生,在成学会堂,向家长、老师、同学分享自己在过去一年的成长,并与现场的嘉宾进行交流,接受来自各方的提问。


在通往报告厅的路上,有一块“大家三小石”,上面刻有一段话:“学习的发生,在于孩子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邻家孩子共同的学习和分享,这个世界才会美丽。”分享所在地,美丽发生时。以下,笔者整理了中关村三小学生成长分享报告会六位分享者的故事,希望传递更多精彩与美丽。

 

六位分享者


第一位分享者:唐郁欣《一颗小树》


唐郁欣分享的主题是“喜欢与收获”——她喜欢老师们、同学们、班组群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收获了知识、自我的成长以及他人的爱。


对于她的分享,有人提问:“你喜欢别人,那别人喜欢你吗?你在同学朋友中受欢迎吗?”她仔细想了想,点了点头。


付出喜欢,收获被喜欢。付出爱与信任,收获爱与信任。付出认真与勤奋,收获知识与成长。爱与被爱、付出与收获,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共同努力来不断习得。


嘉宾的提问,让孩子反思:我喜欢别人,别人是不是也喜欢我?也提醒更多的孩子思考:她为什么会受欢迎?我应该怎么做?


唐郁欣的分享,展示了一个孩子,有关爱与被爱的成长。关系反映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且每个人都会在各种关系中发展自己。这种爱与被爱、在关系中发展的能力,在三小,恰恰被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现场提问


第二位分享者:纪盈盈《记录我的坏脾气》


纪盈盈在脾气变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进行自我控制,她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但面对总是突然袭来的情绪,却只能无措和无力。直到有一天,她听到妈妈手机里的音乐——《purple passion》(她反复提到这首歌并进行了播放),跟着哼完之后突然就不生气了,之后再生气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听听音乐哼哼歌就能很大程度得到缓解。这个从易生气易失控到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于她而言,是莫大的突破。


听完她的分享,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


有孩子问:“你最后的那个坏脾气彻底消灭掉了吗?”


纪盈盈:“还没有,还有一点。”


又有孩子建议:“我觉得你发脾气时,你也是不开心的。发脾气不能让你变开心,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就会多一个人不快乐。你要想办法变得开心。”


有家长提问:“同样一件事情你觉得发脾气好一点还是不发脾气好一点?你愿不愿意为了朋友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纪盈盈的情绪故事,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自我省察、自我管理与自我改变的故事。一个孩子情绪管理问题的改善能被关注、被鼓励,她的分享能得到大家自发的关心与建议。情绪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小问题,孩子在年幼时的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引导,可能就会变成习惯问题乃至性格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动与挣扎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怀呢?我们是否有智慧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度过无助呢?


对孩子如此,对成人呢?我们在自己情绪失控时,是否有足够的反省与试图改变的愿望及努力?我们在发现有些音乐有些方法对于改善自己状态问题有效时,会不会热切地想要分享给他人?我们在面临他人的坏脾气时,能否拿出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去真诚地给予建议呢?




第三位分享者:吕泽华《班组群里的担当》


吕泽华是班组群里的大哥哥,他信奉“有力出力,该出手时就出手”,平日里承担了许多辛苦活,比如搬水、抬重物。担当,不仅是一种品质,还是一种能力。学校让这位担当者出来分享自己的成长,既是对奉献者的肯定,也能让其他人意识到自己平日可能忽视过他人提供的便利。


然而,在他分享完他为班组群的付出与担当后,有小朋友出了难题。


小朋友A:“你说你是班组群里的担当,那学弟学妹们帮你剪纸时你会害羞吗?除了剪纸,学弟学妹们还帮你干过些什么?”


吕泽华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


主持人裴老师反问提问的孩子:“那哥哥帮你抬水给你帮助时,你会害羞吗?”


小朋友顿了一下,干脆回答:“不害羞。因为人类就是要互相帮助。”


小朋友提这个问题,潜意识里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一是年长者帮年幼者是一种责任,而年幼者帮年长者却是年长者的一种局限或至少并非一种责任。二是,担当者在阐述自己为群体的奉献时,也要记得,或许你平时出力比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曾接受其他看似默默无闻者的帮助。三是,一个人,成为了榜样和担当,他的无助与弱点,可能就会变成一种不合理与不合适。吕同学被问时的不知如何是好,也体现了对于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默认。


在传统文化和大众认知习惯中,总强调长者对于幼者的照顾与帮助,却较少提及幼者对于长者的感恩与同等关怀,总是强调强者的超能与全能,而忽视了人之为人必是强弱综合体。在年纪差异面前,一味注重长幼之别,忽略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互助,是极为不妥的。在这世上,没有人真正有义务去帮助谁,更没有什么帮助就是天经地义。因此无论长幼,被帮助的人对于帮助者应心存感激,而非视之理所当然。


同样的,榜样也好,担当也罢,是人就会有强处也有弱点。每个人,既是某些方面某些情境下的强者,也是某些方面某些情境下的弱者。即便你有些方面很弱,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也要学会接受与理解他人的局限,并意识到自己依旧可以帮助到他人。即便你很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要坦然接受自我的局限,勇于寻求并接受他人的帮助。毕竟,这世上不存在时时刻刻全能的超人,是一个个凡人的合作与守望相助,缔结了真正的温暖与强大。


主持人老师的这个反问十分巧妙,她让低年级的孩子去思考,年长者帮助年幼者难道就是天经地义甚至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吗?而当孩子能够换位回答出“人类就是要互相帮助”时,他已经超越了之前那个提问的自己了。


让孩子明白,在群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享受着他人的付出。在人际联结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第四位分享者:曹秋磊《获奖的背后》


曹秋磊同学是创意写作比赛的特等奖获得者,他跟大家分享了他参加比赛的过程与心得,以及课外培训带给他的帮助。同时,他认为,能考试、会比赛的人不一定厉害,但是能从考试和比赛中获得经验,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与专业水平,锻炼自己,则是很棒的。


这时,台下的家长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你上课外班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能力的不够强?”面对这个问题,曹同学花了一点时间进行理解,但由于他并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坦诚“这个问题我暂时回答不了。”


接着,家长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的特等奖作文内容是什么?比赛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


曹秋磊简单讲述了他的作文。他抽到的题目是《远方的车站》,于是他就以远方的车站是终点,也是起点作为立意,表达一个人到达的新高度,可能是另一个起点,并提到他的理想,始终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至于评判标准为何,他说:“这可能要问评委,好像是曹文轩老师。”


曹秋磊在分享自己的获奖故事时,很清楚地明白会考试或者会比赛不一定厉害,而这个过程给人的锻炼才是珍贵之处。在奖项面前,能独立思考比赛的意义,能判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知道自己真正强在哪儿。在他人颇具挑战的提问面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怨不怒,坦诚以对。这些,皆是难得可贵。


台下家长的提问,很具体也有独立见解。当台上闪闪发光的孩子讲述课外班对于自己的帮助时,家长不是心向往之,而是冷静下来,思考课外班的另一面。


同样,当孩子讲述自己获得特等奖的努力和荣耀时,家长不是盲目夸赞“别人家的小孩”,而是提问他所写作的内容以及比赛的评判标准,也无形中给孩子们树立了某种思考方式:在面对荣誉带来的光环或是失意时,把外在的评价适当抛掉,来思考内容及评判标准本身。比起作文拿奖或者不拿奖,更重要的,或许是作文内容如何,评判标准如何。


接着,主持人老师表示:“我们那个时代,还不流行上课外班。我没上过课外班,成绩也不是每次都有一百分。但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意味着长大后优秀与否。有比课外班,比学习更有趣更好玩的事情,等待大家的探索和开发。”


主持人老师此处的总结传递了学校让获奖者分享的深意:比比赛更重要的,是人通过比赛对自我进行的挑战与提升,比外在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真材实料。要从他人某些方面的成就中学习经验与品质,但一朝一夕的分数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单一方面的评价标准不能成为一个人的通行证,即便是“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世界很大,标准很多元,每个人都有着无穷的丰富与无尽的可能。

 



第五位分享者:张皓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张皓宸讲述了他因为没有按时提交申请表而被老师拒绝受理、他去吵架但无济于事的故事,并得出“规矩是约定也是诚信”的感悟。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是门学问。不懂规矩的孩子,很容易遭到规矩的惩罚。一味迷信规矩的孩子,则容易丧失独立性、创造力与反思力。


在面对张皓宸的感悟与成长时,底下小朋友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来了。


小朋友A:“没有规矩不行,那你的吵架有没有必要呢?”


小朋友B:“你乱踢球。”


小朋友C:“你申请社团不当社长,你还是没有守规矩……”


一堆问题扑面而来,张皓宸无奈之下开玩笑说:“大哥,咱两一个班的,你拆我台。”


提问的孩子A质疑了张同学不守规矩的行为,还让他去思考,在事情不如己愿时,吵架这件事的必要性。而同伴的爆料,也是孩子们交流自由与直接的反映。


一个平时不爱遵守规矩的孩子,尝到了不守规矩、责任自负的“苦果”,终于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全然自我的状态,到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社会化并参与人际协作的必要过程。明规矩,守信用,是一个孩子的成长。


然而,正如小朋友们的爆料,张同学在一件事情中对于规矩的领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绝对规矩。守规矩不是一日便可修成的,孩子的成长也是。孩子在遇到一两件事后,悟出某个道理,但并不意味着他之后在各个方面都会如此践行。而在面对孩子与规矩的冲突时,有些规矩问题必须严正对待,有些“规矩”则不必过分较真。



 

第六位分享者:关晓沐《我的“吴明是”公司》


关晓沐虽然才读二年级,一身西装下,Boss范十足,“用户”、“公司”、“员工”等概念也是张口就来。小小的他,成立了“吴明是二五八游戏有限公司”(“二五八”谐音“二五班”),致力于开发、推广各种游戏,比如在两张不同的图片中找“同”,自制图片迷宫等等。他还感慨,开公司不容易,需要考虑用户需求、用户喜好,还提及“吴明是”公司合并“有暗否”(学生群中另一家“公司”,因用户太少而倒闭)的故事。


关晓沐的游戏公司,激发了同学、老师、家长们的强烈兴趣:


A:“你们员工、用户多吗?”


 关晓沐:“员工是我们班的,用户很多的。”


B:“大家一起玩,为什么不读书要开发游戏呢?”


关晓沐:“那些不认字的人怎么办?”


C:“学习不紧张吗?哪来的时间搞这些?”


关晓沐:“都是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来做的。”


“需要付费吗?”“你们有董事长吗?”“你们老师知道吗?”


……


小小的孩子,开起了“公司”,运营管理虽称不上老道,但也足有个人见解。一群这样的孩子,正在进行自主游戏研发与创造。哪怕纸片上的设计尚且稚嫩,哪怕管理层分工颇为凌乱,却也创意、勇气十足。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与其给孩子诸多游戏的禁忌,不如以游戏为媒介,让孩子们尽情发挥创造力、想象力与管理协作力,实践探索欲望,培养分工合作能力。给孩子自由与空间,他们能创造无数“超乎想象”。

 


在欣赏完双排键演奏后,活动进入最后一个版块:成长吐槽大会——让学生们尽情吐槽并对吐槽的事情提出期望和改进计划。孩子们十分踊跃,开启狂热吐槽模式:学校食堂油炸食品能不能少一点?两节课后能否有加餐时间?希望朋友多陪陪自己。课余时间太少。花坛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花为什么都枯了?希望“被窝夜读”一周读两次。体育老师可不可以更开放一点,提供更多可玩的花样和游戏。课间休息时间,被老师拖堂拖没了……


在孩子们吐槽结束后,有一个声音问道:“如果你们的老师都在场,你们还敢这么吐槽吗?”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齐刷刷喊道:“敢!”当摄像机再次对准孩子们时,他们依旧坚定地举起双手,“敢”!


活动结束时,一位老师上台发言,其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最最最可爱的孩子,就是保持自己的天性。” 让孩子放心大胆地进行表达,对于孩子真实的想法保持基本的尊重与鼓励,对孩子的天性予以足够的珍惜与呵护,才能让孩子的可爱,得到持久灌溉。


孩子,无论多小,不是人们想得那么“简单”。他们生命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去了解与探索。读懂孩子,是一门学问。唯有真诚、平等、包容、智慧,和他们成为朋友,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其所在家庭、学校、社会关系的印记,因此,孩子的教育,有赖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同行,而非寄托于某一方的力量。每个大人,不管其年纪、学历、身份地位、资源、能力如何,唯有扎扎实实去倾听和了解,去学习和反思,去尊重与爱护,和孩子共同成长,才能尽己所能,呵护、成全、成就孩子。


“我们相信,天赋潜能于每一个人,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成就。我们相信,学校的使命之一就是为每一个人创造更多读懂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我们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自于每一个平凡日子的一点点变化与进步。我们相信,好学校就是要让每一个普通人的一点点变化与进步都能看得见。我们相信,好学校就是一个处处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这段话,是中关村三小成长机会博物馆月的前言,也恰恰是我参加学生成长报告后的真实感悟


推荐阅读:

李斌:讲好学校故事的8点提醒

池昌斌:教师,是和学生一起经历世界丰富性的那个人

池昌斌:教师,要跳出教育圈,去认识更多人

当危机出现,学校为何总是应对失当?
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当教育从“公共事业”变成“共同利益”

这所名校的微信公号很少出现校长的身影

听教育部长的:不给教师减负,教育哪来幸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