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看个电影而通宵排队值得吗?
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陆续公布一轮轮的诱人片单,有个话题也在影迷之间频频聊起:到底要不要去上海影城排队买票?
上海国际电影节首个开票日有影迷去上海影城排队买票这件事,其实一直都存在。
在没有网络售票的年代,很多人就是去影院排队的。1997年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位住在新华路某居民楼的电影101工作室的小伙伴在首个售票日早晨七点去上海影城排队,到现场的时候发现原来已经排了不少人,最早的据说是凌晨三点来的,还自带小板凳。
上海影城售票处(也就是现在爱茜茜里冰淇淋店这个地方)的排队井然有序,大家有说有笑。没有微信、没有媒体事先对片目做详细介绍,大家凭着自己对电影的认知,在交谈中拼凑出了电影节最热门片单。黄牛在一旁安静认真地做笔记,顺便让自己的亲戚占好位置。
再之后,随着电影节品质和口碑走低,排队的人也越来越少。2006年起,电影节第三代领导人唐丽君将电影节带出低谷,首个售票日的排队热潮又回来了。2011年,影迷在上海影城排队首次开启通宵模式。至此,每一年都有影迷在首个开票日的前夜前往上海影城排队,去年还有影迷从开票日前一天下午2点就开始排队的,实际排队耗费了她19小时+72分钟(淘票票空前绝后的当机)。
上海国际电影节看到久违的人潮,自然开心,2011年还曾连夜派人送冷饮给现场通宵排队的影迷,电视台也嗅到好新闻的味道,报道团队前往现场采风,排在最前面的几十个影迷自然成为人肉道具,出现在电视新闻画面各式全景中,排第一的还要接受媒体采访并至少说出“我是从几点开始排队的”、“我想买的都买到了”、“我为了电影来排通宵是值得的”三类话。
其实,通宵排队是一件无趣无聊的事,它建立在观众对网络购票缺乏安全感并误以为现场票量会比网上充足、其他部分影院开门时间晚于八点、有些不愿意卖别家影院的票而撒谎说不能联网的影院等各种服务不到位的基础上,所以上海影城前的长队绝对不是电影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是基础服务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管理手段的视觉佐证。
由于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现实原因,比如主办方绝不会把票全送上网购买,否则有些不会上网的老人家会表示抗议,那又不和谐了。因此我们不反对排队,但不支持通宵排队。主办方能否对通宵排队这件事有让影迷少一点辛苦的解决方案呢?
来看看去年的例子。
有一位女观众在前两年都去新衡山电影院排队,一次是晚上十二点,一次是晚上十一点,新衡山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意识到通宵排队对观众是一种伤害,因此在2016年想出一个良策:领号。
于是,这位女观众在开票日前一晚去新衡山电影院转了一圈,领了个号码之回家。当然她也没有安心睡觉,因为2016年的排片表到当晚十点才放出来,但至少她在温暖的家里进行排片,而不是坐在塑料袋铺着的影院外冰凉地面上。
开票日一早,新衡山电影院门口贴出告示:购买上海国际电影节票的观众可至影院工作人员处领取号码,正式开票时凭号码排队购票,过时不候,谢谢配合。那位领到第一号的观众笃悠悠走去新衡山电影院出示了她的号码,然后当然也遇到了淘票票72分钟开不出票的奇观,等机器恢复正常运作后,买到了她想要买的票。
虽然,新衡山电影院的排队人数跟上海影城不能比,虽然,新衡山电影院这个做法还存在很多漏洞,但至少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在充分考虑到影迷的前提下,想出了这个更好地为影迷服务的办法。这甚至可以比照上海话剧中心领号购票的方法,跟身份证捆绑等等,只要想得到、想得细,就可以减少影迷购票前浪费掉的时间。
更多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延展阅读:
上海·电影·放映·影迷·交流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微信ID:Cinematographe
长按二维码关注电影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