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一颗健康的种子

予兮 奴隶社会 2023-09-1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409 篇文章

题图:来自央视新闻,制图丨孟祥龙。

作者:予兮,小学教师。

刚刚看见一朋友发圈:“送袁老一程”,此时的她正在明阳山,一只手捧着菊花,一只撑着伞。长沙的雨下得很大,老家的湘江水位已达今年最高,昨日过了第一次洪峰,湘江边上那些古老的遗迹又一次淹没在了黄色的、夹杂着树枝和垃圾的洪水中。


她的身前和身后都是人山人海,人流上方的乌云像一条洪峰滚滚从头顶而过,人们打着伞穿着雨衣,与天而泣,与地同感。九宫格的照片里塞不下前来悼念袁老的人们:穿着绿色校服、系着红领巾学生和母亲一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胸前别着白色的菊花,戴着眼镜的年轻母亲怀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一个年轻的男学生神情凝重地看着前方,照片拍出的人群里看不到尽头。



袁隆平院士昨日去世,举国哀悼,众多的朋友圈中几乎只有一个主题 — 怀念和悼念袁老,长沙城一座城送别一个人。昨天到今天读了很多关于袁老的文章,今天我也想以此文来纪念袁老。


一、家庭对人的影响始终摆在第一位


很多人读了袁老纪念自己母亲的文章《妈妈,稻子熟了》,他在文中说这辈子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妈妈,是妈妈对他的英语启蒙,是妈妈给他讲尼采,是妈妈的执着和鼓励让他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也是妈妈在他的幼年种下了一颗改变世界的种子。


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位出生在扬州,当过小学英文教师,叫华静的富商小姐可能不会想到,他的第二个儿子会因一颗改变世界的种子被后人如此敬仰和爱戴,她也因为自己的儿子被世人记住。


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母亲对于养育孩子的重要性及方法,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母亲的身教,袁老非常幸运的是有了这样一位知书达理而又充满着温情的母亲。母亲把他送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快道上,又让他具备了融入这个世界的专注、韧性、洒脱的品质。


前段时间,一个失去了丈夫又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的女友打电话给我,面对青春期大儿子的转变,又对儿子高中就学不知所措的她在电话那头哭诉着不易。


我深知她的难处,一面是生存的压力,一面是要带好有些逆反的长子和还未读幼儿园的幼子,我只能安慰和鼓励她:“历来孤母带儿成功的范例很多,比如说湖南的蔡锷也是母亲带大的,你需要陪着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这肯定是非常艰难的,你如果觉得自己可怜,那就会越来越可怜,如果你觉得这些磨难只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经历,让孩子们觉得可以一起共同去面对好,那什么都能扛过去。你得做好未来很多年都要吃苦的准备,如果连你自己都放弃的话,他肯定就更加容易放弃了。”女友听了这些也觉得些许有了些支撑和动力。


袁老的母亲带着孩子离开北平辗转到湖北、湖南等地区逃难的时候,这些经历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袁老的生命中,一棵经历过苦难的种子一定比别的种子更能适应土地,也更有生命力。


袁老的祖上经商有方,家道日盛,他在北平出生,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林巧稚医生接生的,后来大家都戏称是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这似乎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


袁老师在动荡的年代能够系统地接受教育,能够专注当下的研究,有一种“贵族”精神在支撑着他的一生。我们虽然没有生在贵族的家庭,但是“贵族”的精神需要努力给孩子们去营造,我觉得“贵族”精神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不慌张”。


比如:物质再贫瘠,也不会因此慌张而感到自卑,就如林觉民烈士在临死前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们家以后的日子会很贫穷,贫穷算不上什么苦,清净过日子而已,”我深以为然。再比如:别人不管如何质疑,也不会因此慌张而去逃避。袁老在 1964 年开始找雄性不育系到 1974 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距他开始科研已经有十八年,找到杂交水稻逾十年。这平淡无奇、默默无闻而又没有任何成效的十多年里,他把光亮和希望扎根在泥土中沉住了气,也用沉甸甸的麦穗昭告了世人他的“不慌张。”


▲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兼助手李必湖(左),尹华奇(右)


我们有时候会去抨击“官二代”“富二代”,这样的孩子是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捧出来的,这些人的祖辈和父辈已经乘过风,破过浪,我们所认识的人不仅仅是个体,而是一个社会关系复杂的总和。所以,对于他们而言,继承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人生课题,而白手起家的新一代,总是要去多看、多学一些好家风家训,这样“富”才能过三代。


二、一路上贵人的帮助是激发人向上的动力


饶毅教授在《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一文中提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九局的熊衍衡读到袁隆平的论文后,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认为很重要并进而得到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支持。1966 年 5 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工作。而工作组在进一步处理袁隆平并查看他的档案时,发现了这份函件,工作组组长决定停止批斗袁隆平,转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这些领导们“并非个个为了救袁隆平于水火,初衷皆是认真工作。但是,在昏乱的环境中能够保有认真的态度,不仅是责任心和使命感使然,也是人性的光辉在发挥作用”。这对于袁老的研究生涯来说是一个闪亮的开始。


这么多贵人相助,袁老提得最多的是华国锋主席。1970 年,在湖南常德召的农业生产的经验交流会上,袁老师因杂交水稻试验并不顺利,自觉愧对省领导的厚望,想不到,华主席特意安排袁老在主席台上,还认真听他作报告,听到袁老说的难处,华主席笑着安抚道:“周总理很关心杂交水稻项目,希望尽快取得成功。”袁隆平深受鼓舞,向华国锋书记郑重许诺:“一定加倍努力,交出合格答卷”!华主席和袁老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袁隆平院士访谈录》中,华主席还专门为此书作序。


除了领导们的关心之外,袁老在关键问题得到了专家的解惑。西南农学院管相恒教授在 1950 年代初期鼓励、帮助袁隆平课外自学孟德尔-摩尔根创立和发展的遗传学,使袁隆平不是像大多数同期中国学生一样隔绝于现代遗传学。1962 年,袁老到北京请教毕业于摩尔根创立的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的鲍文奎教授,鲍教授帮助袁老在农科院的图书馆看文献,让他了解国外研究进展。


我们常说,一个好学生是一个又一个好老师的接力,而在中国的国情之下,一个优秀科学家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政策上的支持、经费的解决、技术上的指导,这些都是需要“贵人相助”的,这些都是来自于外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催熟剂”和“肥料”。这些贵人相助的背后是一份情怀的担当,当时支持袁老的人目标亦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袁老的努力也是对这些人的一种回报吧!


可见,有威望的人善意的期待是能激励人、鼓励人的,他们的资源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始终要保有一颗对人性光辉的期待,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像金子般闪着光辉的人,他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在这个社会是一种稀缺的存在。

 

三、体育、艺术对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袁老会拉小提琴,我不知道当初袁老的母亲让他去学小提琴的时候,有没有想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



袁老的经历提醒我,我们让孩子们去接触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到这门艺术对他今后人生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学习过音乐的孩子,对万物会多一分敏感。


他听到雨声,会想到钢琴那颗粒般的音符;听到大风的呼啸,会想到大号吹出低沉的声响;看到阳光明媚的景色定会有轻快的音乐在耳旁响起,读到悲天悯人的故事也懂得用哀沉的咏叹调来表达;遇到生活的难题,音乐便是他孤独的伙伴,唯有音乐能够散去心中那一团乱麻。音乐是人类最丰富的的感情表达,这种感情会与人、与社会、与国家相连接。学习一门乐器本身就是一件日复一日而又枯燥的事情,这需要人不断坚持练习,只有练习过太多不和谐的曲调才能拉出动听的弦音。


袁老在 91 岁过世,从数字上来看其实是高寿了,他能够在 90 多岁的高龄还能下地研究,思维敏捷又不失幽默,这都与他从小坚持锻炼身体有关。他在高中时游泳曾经得过武汉市第一名,70 多岁时每天下午 5 点钟去打一场排球,90 多岁了每天坚持做一些拉伸运动。除了袁老,我们也曾看见过钟南山院士锻炼身体的的照片,只有身体好,才有力气去支撑自己想做的事业。我非常认同清华大学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只有运动才能使身体保持动力,才能持续地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体育已经很多年不受人重视了,我见到的一些体胖的孩子,长期缺乏运动,家长也从来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唯有分数和刷题才是这内卷时代真实的写照。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家长,裹挟其中,因为迷失方向不敢拼力前行,又因为活在当下又不能全身而退,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自责不已,又因为改变不了教育的现状而难以独善其身。


除了艺术和体育,我们同样也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俗事的乐趣。比如袁老喜欢打麻将,他认为麻将里有辩证法,最坏的点数牌,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也可能以劣势胜出。打麻将还可以看出人的心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牌品即人品”。


这让我想起原来的一位同事,他的儿子是一位胸怀天下的北大优秀学生,这位北大学子在回忆母亲培养他读书习惯的时候说了一件趣事:“我的妈妈很喜欢打麻将,每次打麻将之前她都要安排好我的学习,会买很多有趣的书给我读,每次她在打麻将的时候我就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可见,只要有适当和科学的安排,把打麻将这件事情统筹安排好,也是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这些人世间的俗事是生活的调味品,是紧张工作之余的放松方式,智慧的人往往能在这些俗事中感受到小确幸。


我写到这,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老天爷也在痛哭人世间失去了一位英才。我们都要做一棵健康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感恩袁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愿袁老安息!



本文完稿于 5 月 23 日。

-  END  -

推荐阅读

93岁老人亲笔:跨过万水千山,我经历的两次高考


这个亲手摸过核弹的男人……


穷人的贫困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