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电视出镜记者实用手册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安庆
出镜记者是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有了做记者的经历,才能对自己传达的新闻信息有透彻的了解,才能较好地完成传达信息的“二度创作”。
要出镜头,为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面向摄像机进行采访,这时候记者的身份是一个目击者和参与者,这样一来,带入性就更强,报道也会更加生动。
(一)出镜记者的职业由来和媒介素质要求
世界上第一位出镜记者应该是丹·拉瑟。人们知道丹·拉瑟大多是因为他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事件中迅速而智慧的现场报道。
而在1962年时,丹·拉瑟在德克萨斯州海岸的一次特大飓风中的表现已经让他崭露头角。当时他一人在加尔维斯气象大楼进行现场报道,当海水升到他所在的大楼二楼时,他仍然站在摄像机前,三天没有离开麦克风。他顽强的工作作风与报道能力受到了观众的赞扬,称他是“休斯顿旋风”。
出镜记者的诞生虽然看似偶然,但从这种这种报道方式引发的强烈反响来看,记者出镜是适应电视媒介特性的,对突发事件而言,出镜的真实性和现场感非常作用。
现场报道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
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作为一个出镜主持人,他就像一个枢纽,他连接的不仅仅是镜头的两端。
是采访者,在新闻现场要采访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和目击者。
是演播室主持人的眼睛和刀尖,为主持人和专家带来第一手的消息。
是新闻现场和受众之间的纽带,可以带领受众身临其境,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
是现场报道中的关键人物,也是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优秀的出镜记者除了要具备镜头感、敏锐的思辨能力和流利的口才外,还要具备非凡的洞察判断力。因此记者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阅历、做好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采访中要做到手、心、眼的全方位投入,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要做到对新闻事件心中有数;要在新闻现场机智灵活眼观六路、耳闻八方;要表达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使观众通过屏幕就能感受到新闻现场气氛。
现在,各电视台都将主持人现场表达能力作为衡量节目主持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要求主持人即兴主持,但腹内空空,知识不足,很难胜任工作。大凡成功的节目主持人,都有多年的记者生涯,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强烈的敬业精神。在美国,几大电视网新闻主持人无不先是从记者干起。
如前CBS“晚间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和丹·拉瑟在成为主持人前曾分别是CBS名记者、CBS驻白宫首席记者,有着10多年记者经历。美国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年届80,还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并深受观众喜爱。
在国内,央视名主持人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都有多年记者或编辑工作经历且具有较强知识储备:白岩松以犀利准确的采访和富于理性与感情色彩语言表述的风格,体现了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对社会个性化观察与思考的深度。
水均益以他勤奋认真、细致周到、全身心地投入采访和主持的工作作风赢得同行信赖,并以出色地完成“重大事件”、“国际名人”的采访报道而著称。崔永元个性化主持风格使他“一开口就能令受众有发笑的欲望”,并征服了亿万观众。
(二)出镜记者报道方法
让新闻事件能够全面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某个电视台要拍摄关于春季降雨,雨水很脏的新闻。要证明雨水很脏就需要在记者拍摄的时候,摊开一张白纸,让雨点落入在白纸上,然后对白纸上的泥水来一个特写镜头。
记者在现场就是代替观众进行一次体验的过程,记者出镜时要将体验到的过程和感觉通过叙述告诉观众,比如在对新出来的汽车进行报道时,记者就要先体验一下汽车的空间、性能以及舒适度,然后再将自己的感受告诉观众。
演示的意思就是记者将新闻事件形象地展现给观众。比如说一种名叫“冬季冰下自行式撒网器”的发明,如果只是通过语言叙述,观众并不会了解这个东西的具体用法,因此就要对这个东西进行演示,将它的性能和好处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一下子就明白这个东西的作用。
细节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在新闻事件里面也同样如此,通过描述细节可以将新闻事件的特点突显出来,从而抓住观众的视线。比如对一场车祸事件进行报道,一个记者简单介绍了出事原因、时间、地点,而另一个记者则是对刹车痕迹进行报道,告诉观众出事原因和后果。新闻观察是否细致直接影响到了宣传效果。
要考虑好整个报道中哪一部分出镜最合适。比如,能够用你的出现显示有关高度、尺寸、规模等信息。
眼睛要盯着摄像机。移开目光都是有意图的,确保你真的有意要引出什么然后才转移目光。
佩戴无线麦克风。这样你就不用高声说话。如果你特别要把自己放在喧闹的环境中以凸显气氛则属例外。
采用简单的对话式语言,就像跟朋友谈话一样。
不要写稿子。相反,准备一个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和一些关键词效果会更好。
该走动的时候才走动,不然的话,站着别动。只有在需要体现场景、话题或者视角的连续性和对比性时才让自己的位置移动。
用点儿现场小道具。有时候手里抓个苹果或者一块石头都会使复杂的问题说起来简单明了。依托现场,利用物证出镜。应该做个有心人,心思巧妙才能出奇制胜。在新闻现场常常有一些能信手拈来的物证作为出镜的小道具,
运用简洁明快的对比手法,让新闻事实在观众面前昭然若揭。出镜的关键是寻找参照物,合适的参照物可以让新闻报道具体化、形象化。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报道,记者晚上去排污口暗访。因为是晚上,镜头无法表现河道里的污染物情况。于是记者在同一条河的上游用矿泉水瓶装了一瓶水,在排污口处的河道装了一瓶水。记者在出镜词里比对了两瓶水的颜色,并提出了一个疑问:同一条河的水颜色为何有这么大区别?通过对比出镜让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新闻事实铁证如山。
(三) 电视视频记者出镜时注意要点
A 直播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记者要充分准备
现场出镜记者与新闻事件融为一体,在出镜时穿着、举止大方得体。特别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应选择合适的服饰及得体的肢体语言,将自己融入到环境中,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表情和语速,以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
要掌握资料和设备的使用和技巧,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由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记者在现场要随机应变,眼观六路、耳闻八方,随时关注事件变化,以进行及时的跟踪报道。
掌握与采访领域、或事件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采访前应把握了解新闻事实的背景,预设好采访的角度和方向,在事先构成的框架中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全景,以便在新闻现场快速、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现场记者,既需要注意镜头又需要根据事实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新闻记者在采访一项十分重大的事件时,就要求新闻记者对于这件事的特点和性质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用鲜明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个过程就是判断能力的考验。新闻记者在判断事实时,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把握和对信息的捕捉,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把握好,才能在报道的时候得心应手。
B 理解吃透报道内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出现可以解释说明新闻事件,让观众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过程。记者展现在镜头里,还可以引起观众对细节的关注,让观众对这件事的印象更加深刻。
C 注重现场观察、凸显还原新闻现场感
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敦说:“好的记者要像侦探一样留心细节,说明问题的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它现场实感。”
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要学会观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而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现场的细节,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
出镜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要选取最有效的时间,直击事件的发展进程,并适时推出采访对象;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画面,要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在有限的报道时间里,应抓住主旨,用最少的语言释放最大的信息量。
记者在新闻事件当中,是以一个参与者、目击者的身份参加的,在事件过程中,记者一边报道一边观察,将观众也带入其中,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出镜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并不需要太多华丽辞藻和豪言壮语。
记者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宕。
记者从镜头后走到镜头前,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组织好语言,把握好基调,用简洁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去描述新闻现场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思想。
出镜记者要针对不同的事件题材、不同的报道环境,给出相应的情绪反应,调动甚至刺激受众以增强可看性,拉近距离感,有效增强现场报道的亲和力。
D 注重提问质量,增强报道深度
新闻记者在提问的时候应该注重提问质量,而不是模式化的提问,比如“请问您有什么感想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等,这种提问虽然可以让对方拥有巨大的自由想象空间,但是,这种提问却不容易挖掘到有价值的内容,回答者通常回答的内容和记者想要了解的内容并不符合。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可以提高观众对这件事的兴趣,因此,要做好准备工作,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设计提问,对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一点上,没有捷径可走。
一个会提问的记者才是一个好记者:
(1)记者要把新闻事件做一番了解,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
(2)设计好采访提纲,根据新闻事件,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写下来。
(3)在采访现场,根据现场事件变化和采访对象的回答随时增减、改动所提问题,向更深层次挖掘,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从而对主体新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深度扩展。
E 把握情感
现场出镜记者要饱含激情,对每一件新闻事件投入最大的好奇、最多的关注,投入真情实感。
在现场要以观众的视角关注事态的发展,现场报道特别突出“我”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让观众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有些事件扣人心弦,记者常常会不自觉的在镜头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记者在镜头前的情感十分重要,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王志,他在采访时,给人的印象一直都十分稳健,但是他在采访非典事故的时候,也真情流露,流下了眼泪,但是每当情感向深处发展时,他就会转移话题。这种情感控制十分恰当。
F 注意倾听,进行互动
进行出境采访时,没有人愿意处于在一个衬托别人的位置上,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出现的时候,被矮化了。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平等交流,尊重别人。记者在采访别人时,有些内容是被采访的人不想说的,而他们愿意说的又不是记者想知道的,在这个情况下,就需要记者能够认真倾听,从而通过被采访者说话内容中发现一些问问题的技巧,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G 出镜状态
在进行出境采访时,记者都十分注重自己在镜头面前的形象和现场采访的状况,这两种情况也分主次,对于有些新闻记者来说,他们缺乏自信,因此对自身的形象十分的在意,因此忽视了现场采访的状况。
H 出镜有条理、逻辑
记者在进行事件叙述的时候,逻辑性比较强,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对事件的信息也更加的清晰和条理。
有些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的时间很长,记者就会在事件发生的关键地方进行出镜报道,从而突出了重点,将事件全面的展现出来。
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十分复杂,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事件的内容,记者出镜理清事件,将复杂事件简单化,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
(四) 通常出现的错误出镜
1、对新闻事件判断有误和语言表述的混乱
现在很多初入电视台的实习生都是从记者做起的,记者似乎给人一种很简单很低级的感觉,由于很多年轻的出镜记者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和训练,当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并不能抓住要点,在第一时间清晰明白地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或是在慌乱中报道有偏差,甚至有些出镜记者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充足,在镜头前词不达意说不出话的情况都屡见不鲜,这就直接影响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也直接影响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判断力则表现在对新闻价值和事实的把握,在突发和多发的新闻现场,受众是茫然的,受众所看的只是新闻的一角,哪些信息是受众想知道的、哪些信息是受众应该知道的,这就需要出镜记者来为我们挑选。这是我国特别是地方电视台的出镜记者特别欠缺的一个方面。
2.在采访时的不专业性
对于突发事件的采访,许多出镜记者对于事件的了解、准备时间是有限的,这也导致了一些没有经验与知识储备的记者在提问时特别泛泛和没有价值。在一次电影的发布会中,有一名记者质疑其中一名演员的演技,并作为问题提问导演,导演反问,你看过这部电影吗,记者回答没有,导演说,你没有看过凭什么这么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的一次唐突的提问。特别是出镜记者在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时,如果没有提前准备,无法提出有效关键的问题,就无法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也会让受访者感觉到你们不尊重,这样采访就很难继续下去。出镜记者作为提问者,他的问题是这个采访的最核心内容,如果只是流于表面,那么大家都会是众口一词毫无意义,新闻的价值,也在于出镜记者对于他的发现和挖掘。
3、浪费时间
当前记者出镜时,对出镜词并不看重,因此描述的都是观众可以在镜头画面上看到的事实。对于出镜词来说,应该叙述观众不知道但是却想知道的事情。如果本来就可以在画面上看到,却又叙述一遍,既浪费了新闻播出的时间,也浪费了观众的时间。
4、语言与导语雷同
有些记者在进行出镜词讲解的时候,要么就说一段和导语相似的话,要么就简单介绍时间、地点。这样一来,他们将导语要说的话都说完了,让编辑十分无奈。
5、不通俗口播语言太过于专业化
为了在出镜的时候能够流畅的说出事件的内容,很多记者都提前写好了出镜词,但是写好的出镜词并不适合口头表达出来。还有一些记者将专业术语也用在里面,观众往往不知道记者在说些什么,不懂里面的意思,因此对该事件也没有了兴趣。比如对一项技术的讲解,里面过多的运用了专业术语,讲了十几分钟观众也明白他在说什么,因此,对于这样的内容,应该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介绍。
(五)出镜语言和出镜词
A电视记者出镜采访中,一般使用口头语言,简称电视口头语言。出镜记者的出镜词则是整条新闻的眼睛,记者在出镜词中说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新闻报道因为记者出镜词出色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很多出镜词因为言之无物或语无伦次而大失水准。
电视口头语言是综合性的语言。人们在聊天时,会使用大量约定俗成的俚语以及省略语;同时,聊天时通常是面对面的交流,人们会不自觉地加上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而凡是交谈双方能够通过“体态语”明确的内容,在口语交流中就会自然地省略。电视记者的口头语言恢复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状态。因此,电视记者的口头语言不同于文字和广播记者的口头语言。
B电视记者使用的口头语是始终处于交流状态中的语言,它通过声音传播具体内容。电视记者口头语言的起点是人,终点是观众;
(1)语言结构的口语化
(2)语言的通俗化
(3)语言内容的形象化
口头语的劣势在于严谨性和理性化程度不易实现,而优势在于其富有感染力和形象性,这一特点要求电视记者主动扬长避短。记者在出镜报道时应多考虑如何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而不要一味地追求语言形式上的严禁深刻。为了减少口头语的劣势,可在后期编辑时加上字幕和形象画面。
C 镜头前的非言语传播行为
(一)外表
着装的TOP原则
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地点(Place)
(二)体态语
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口语表达,对口头语言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完整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充。
(三)类语言
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
(四)界域
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和自我空间的调整。
调动五官,介绍感受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任务是“告诉观众重要的现场信息”,但是这种“重要信息”不仅包括画面之内的,也包括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的重要信息。毕竟观众不在现场,只能通过不完全的听觉、视觉从电视新闻中捕捉新闻事实,因此记者有责任调动众多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为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达现场后把最打动你的感受告诉观众将让新闻更真实更生动。
D 哪些出镜词是错误的?
1、跟导语抢词,让编辑头疼
现在很多记者现场报道的出镜词都有了一种固定模式,在相关现场说一段类似新闻导语的话,或站在新闻现场简单介绍时间地点事件。而这让编辑非常头疼,因为他把新闻导语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2、讲无效语言,浪费节目时间
电视新闻的出镜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语言,而应该讲观众不知道想知道的新闻事实。可是有些记者出镜,描述了一大堆观众可以在摄像机镜头上一目了然的画面。明明眼睛能看到的事物,在出镜词中再描述一遍,浪费观众时间也浪费有限的节目播出时间。
3、说晦涩难懂的语言,使观众摸不着头脑
为了现场出镜的时候语言流畅通顺,许多记者在出镜前预先写好出镜词,但往往写的是书面语而不是琅琅上口的口语。更有甚者把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用在出镜词里,让观众听了半天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一条讲产业升级的新闻,记者站在一台仪器面前出镜,他在出镜词里说了几个行业标准英文缩写名称,讲完了观众也没记住这台仪器倒底起到什么作用。其实像这样的情况记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这台仪器在产业升级里起的作用就行了。
4、说无关紧要的内容,为出镜而出镜
许多记者因为出门前编辑交待过,如果条件许可尽量现场出镜,但是到了现场后他们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就出现了无论需不需要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某小区的垃圾长时间没有清理,记者站在垃圾堆边出镜,介绍脚下的垃圾半年多都没有人清理。其实记者的出镜完全没有必要,这堆垃圾的存在从镜头上就可以看见,而很久都没有清理的信息可以用配音来表现。
衡量一个“出镜报道”优劣的有效方式就是:如果去掉了你的这个出镜,新闻仍然成立,很完整,那你这个出镜就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必要的。
5 .提问过于简单
最常见的问题是提问过于简单、笼统。要么问采访对象“感觉怎么样?”,要么对采访对象说“给我们介绍下情况”。
6.过于表现自己
出镜记者在现场直播中有时候会表现自己过多而冷落采访对象。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记者的服装配饰花哨、表情动作夸张;另一方面是记者镜头和语言太多,让采访对象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7.充当代言人
当前一个普遍现象是记者在直播时喜欢使用“在之前的接触中,他告诉我”之类词语代替直接引语,记者充当“代言人”抹去了采访对象最原生态的表现,也就失去了现场感。
8.不尊重同行
出镜记者是普通记者之中的一员,如果一个出镜记者在镜头前做出不尊重同行的行为,影响的不仅是记者个人形象,更是其所在媒体的形象。
9.引致道德问题
有些情况下记者在直播采访时做出了有违新闻道德的行为,干扰采访对象的正常生活,直播后果会更恶劣。
10.背稿
在一些直播中记者会背出事先写好的稿子。一方面内容不生动;另一方面现场如果变动就会出现内容与现场脱节。
11.不能恰当运用移动解说
在实践中,很多记者习惯于站在镜头前进行长时间播报,不能恰当移动,画面比较单调,观众也不能得到有关具体环境尽可能多的信息。
12.与环境关系处理不当
2008年台湾大选在宣布马英九当选的当天晚上,凤凰卫视记者在发布选举结果的现场进行播报,但背景声音太大,根本无法听清记者在说什么,这就严重影响了传播效果。
(六)出镜记者需要内外兼修
记者应该是个杂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甚至天文地理,头脑中储藏的知识越多,现场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越多。除了内在修养外,记者出镜的仪容仪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穿着要贴合采访场景,要大方得体。出镜时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要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亲切自然地说通俗的语言,吐字清晰,音质圆润。
1.德。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个记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虽不能要求其品德高尚,但起码应该是品德端正的爱国之人。
政治敏感性是每一个新闻人所必须的,记者也不例外,因为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也是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志。在新闻事件现场,他可以真实客观地向我们反映、描述所见所闻。记者是接受信息的第一人,他的讲解直接影响我们对一新闻事件的认识和判断。
2.智。不仅指我们平时对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是指出镜记者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作为记者,在现场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语言的表述,对于一个新闻现场的报道,信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要求出镜记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并且准确、流畅、清晰、有层次地表述出来,这项技能也是一个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出镜记者身处现场,大多时候是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进行时并且第一现场信息渠道多,完整性差,这就要求记者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预见性,只有具备对于一事物的判断力和预见性,才可以对采访和报道有一定的掌控力。
3.体。我们都知道出镜记者所面临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可能随时出现在灾区、战区、闹市、森林,因为地点、时间、环境等种种的不确定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工作。在新闻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多新闻都是靠记者“抢”来的,所处的采访位置,捕捉新闻的及时性,都会影响出镜采访的效果和信息的传达。
4.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外在的形象。作为出镜记者也相当于场外的主持人,电视作为大家可以观看的媒介,出镜记者展现给观众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得体的着装和妆容、自然亲切的体态都是出镜记者必备的素养。虽然出镜记者要注意自身形象,却不能本末倒置,过于重视自己而忽略报道的本质内容,平衡自我的表现和事实的阐述是一个优秀出镜记者所必须的。作为一个人的人性、人文关怀在哪里。有些出镜记者也会为了博取眼球和收视率,故意将血腥、露骨的画面展现给受众,在及时报道新闻的事实的同时,新闻人应该守住底线。
5.劳。指勤快,作为出镜记者脑、眼、口都要勤劳,张泉灵曾经说过,做新闻的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当我们愿意多在脑海中出现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了,多去看看镜头所在的意外的地方,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勤劳也不只是指个人的行为,它也代表集体的状态,一个现场报道传回演播室、呈现给观众,不是出镜记者一人所为,是集体的协作做的,团队精神是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精神。
(七)直播出镜记者的现场拍摄方式/现场编辑
我们通过现场出镜记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现场记者开始入画的拍摄方式有这样几种:
(1)直接将镜头对准现场记者。第一个画面是现场记者近景镜头,现场记者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移。
(2)拍摄全景。慢慢地推向现场记者后镜头固定,现场记者开始讲话。
(3)拍摄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走,一般先站在一个地方,将上几句话,然后边讲边向前走。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是从观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的“现场编辑”。第一种方式多数是用于消息类的报道,一般情况下,记者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动太多,因为观众这时要注意听记者在讲什么内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虑到摄像机的活动。
(八)融媒体背景下出镜直播记者的挑战
当新媒体还沉浸唱衰纸媒的快感中时,其实下一代革命者早已磨刀霍霍。
目前来看,VR、AR毫无悬念将会是下一代“新媒体”,按照目前VR、AR技术的发展速度,五年后,新闻的呈现形式应该会有较大变化,绝不会再仅仅以平面的形式存在,声音和图像都会变得“立体”。
未来,新闻记者将不再是新闻素材的加工者,而是一个“引路人”,甚至成为一个新闻主播,记者去到现场更多的帮助观众完成360度全景素材的获取,具体怎么看待这个新闻,用什么姿势看,则全部由观众自己决定,每一个观众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视角去看新闻。
此外,如果说现在的新媒体有一定的交互性,那么在VR中,则可以把互动性拉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的新闻一定是互动式新闻,所有的读者将成为记者身后的记者团,一起去关注某个新闻或者事件,每一个观众都如在现场,不再会被记者“牵着鼻子走”了。
而对于后期制作类的新闻或者节目,可能会涉及到制作方式的变革。在前期拍摄上需要360度全场景拍摄,不管从设备、脚本、导演、制作规则上都和现在的制播体系有着天壤之别。
在万物互联的世界,新闻展现必须按照明确的使用场景出发,这对于户外媒体的传播形式和内容都具有极大颠覆。未来,在不同场景下的互动推送将日趋精准,比如在超市的货架上,你可能看到的就是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在公园的长椅上你看到的就是健身保健的新闻。
我们相信,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还是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新闻从业者依然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席的守望者。上面那个获得新闻奖的机器人,尽管展现出了优秀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文本写作能力,但背后依然离不开人类新闻工作者完成的主题设定、文稿润色等工作。
● ● ●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ID:shendutuji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陈安庆 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院长,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内资深媒体人。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网编辑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上百G免费播音资源
所有图文、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网
cnbyzc.com
点击关键字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口播稿 | 李泽鹏 | 汪涵 | 配音 | 面试 | 自备稿 | 化妆 | 普通话 | 齐越节 | 即评 | 朱军 | 李咏 | 李瑞英 | 敬一丹 | 白岩松 | 撒贝宁 |气息 | 基本功 | 必备书 | 模主 | 董卿 | 演讲 | 马东 | 护嗓 | 康辉 | 播音员 | 减肥 | 练声 | 绕口令 | 播音学院 | 攻略 | 播新闻 | 张颂 | 赵普 | 学费 | 曾学宁 | 何炅 | 吐字发音 | 主持人必备 | 新闻采访 | 口齿训练 | 大学排行榜 | AU教程 | 练声 | 新闻报道用语 | 请铭记,雾重庆 | 少年中国说 | 李峙 | 咽炎 | 普通话异读词 | 文静 | 李嘉欣 | 欧阳夏丹 | 采访失败案例 | 央视失误集锦 | 李思思 |李梓萌 | 华少 | 倪萍 | 新闻评论 | 金话筒奖 | 演讲 | 张家声 | 海霞 | 姜思达 | 服装搭配 | 座次礼仪 | 播音能否自学? | 跨考 | 湘潭电台招聘 | 蒋林 | 最全艺考攻略 | 如何购买话筒 | 培训班入驻 | 付费网课 | 兼职教师 | 播音考研网课 | 播音商城 | 鲸鱼F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