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建生:我拍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7-01-23 刘建生 新三届

        作者简介:

        刘建生,1954年生人,1969-1976年当兵,1976-1979年当工人,1979年入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2014年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记者。圈内称之“人像大师 ”,自己谦称 “大师傅 ”。



2017年1月19日


     今天是奥巴马在任的最后一天,明儿个新总统特朗普就该举行就职仪式了。我看着以前奥巴马的摄影师皮特·苏扎拍摄的的照片,感觉奥巴马还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人。


        俺国曾经有一句成语,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皮特·苏扎的照片里,奥巴马曾经多次流泪。比如在2015年在他谈及小学校园枪击案时曾经流泪;在回忆起祖母时曾经流泪;在怀念迈克尔·杰克逊时曾经流泪;在怀念马丁·路德·金的老战友海特的葬礼上曾经流泪。总之,奥巴马总统应该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本人在整理了这些年拍摄的奥巴马总统照片后才发现,我已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拍摄过十多次奥巴马总统了。 看来,中美关系确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后世界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所以一定要慎重并且珍惜。


第一次拍摄奥巴马


        我第一次拍摄奥巴马是2009年9月26日,他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记者会上。那时候他刚刚入主白宫,作为G20的主办国总统,他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那天我没有采访任务,看了美方提供的日程表得知他有一场记者招待会。由于我在美国人生地不熟的,所以就请我们分社记者带我去现场。



        分社记者说,估计这场活动只对美国记者开放,其他国家的记者可能不让进。我央求他说,如果不让进我们就回来。没想到去了现场,只要有记者证就随便进。


        不过,安检时美国警方隆重告知:在场内不得移动,否则马上清除出场。



        不知道是为了节约能源还是讲究艺术性,美国总统记者会的现场灯光也和国内不一样。他们只用一盏主灯打亮讲台,在侧面拍摄显得非常有立体感。



        由于美国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黑暗,也由于现场光线的特殊性,我就冒出了一个想法:这位新总统,能给处于金融危机黑暗中的美国经济,带来一线光明吗?


        体现在照片上,就是前景背景一片黑暗,只有一束光线打照在奥巴马身上。



        而这就需要找一个黑色的前景。恰好,十几米外有一个穿一身黑色衣服的扛摄像机的大个黑人记者。由于奥巴马已经到达现场,按照规定不能随便移动。


        我只能拍几张照片就慢慢挪动一步,重复多次,在没有引起美国警卫人员的注意下,终于挪到那个黑大个后面。我让他的黑衣挡住部分背景,透过他扛摄像机的臂弯里拍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第二次拍摄奥巴马


        我第二次拍摄奥巴马总统是在同年11月他首次访华之际。16日晚,胡锦涛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并宴请奥巴马一行。


        宴会结束后,胡主席向客人赠送了一幅手工缝绣的奥巴马全家福肖像,而奥巴马则回赠给胡主席一副据说是夏威夷产的围棋。


 

        由于本人曾经获得过新华社两届围棋冠军,自然对此颇有兴趣,于是就拍了这副围棋的特写。


        第二天,在采访两位元首共同举行的记者会时,我以前的新华社同事、CCTV著名主持人水均益无意中在电视直播中看见了我,就约我晚上参加他主持的现场访谈节目。



        我拿出这幅围棋照片,没想到在现场却引起了一场争论。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某著名学者认为,奥巴马此举“表明他十分尊重中国文化”。而我则坚持认为,他是希望两国要遵守一种竞争平等的游戏规则。


        节目播出后,谁也没太在意,没想到在围棋界却掀起了一场波澜。网上爆料,棋手们听了都感到扬眉吐气,信心倍增。



        这条新闻,被选为当年中国围棋十大新闻之首,也算是我对发展围棋运动的一点小贡献吧。


第三次拍摄奥巴马


        我第三次拍摄奥巴马,是在一个月后随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据说会前奥巴马准备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减排方案,由于中国是碳排放大国之一,所以奥巴马需要事先会见温总理加以沟通。



        我和皮特一进屋,只见温总理和奥巴马都面带不悦地坐着,谁也不说话(上图)。


        我想,拍摄时间只有几分钟,这他妈怎么发稿啊。终于在美方把我们轰出去之前,温总理讲话了,所以就拍了这张照片(下图)。会见结束后又放进去拍了几张,但是双方表情依然严峻。




      照片发回总社后,编辑不断打来电话,说照片太严肃了不能发,问我还有没有其他的画面。我说,这张还是最不严肃的呢,其他的没有。


      最后一次编辑又打来电话,说副社长审稿时没有通过,让我再找。当时我就火了,跟编辑说,你就对副社长说,我说了,你他妈爱发不发!他们没有办法了,只能发了这张。 


        同日傍晚,温总理约请了印度总理辛格、巴西总统卢拉、南非总统祖马“基础四国”的领导人,商议节能减排事宜,共同协调立场,然后再准备七点钟和奥巴马继续谈判。由于商议复杂,到了七点钟时会议仍然没有结束。



        这时候,就看到奥巴马带着随从浩浩荡荡来到会场。他看到现场没有人迎接,似乎感到有点意外,就派国务卿希拉里来到会场内询问。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都以为奥巴马会找个房间暂时等候一下,没想到他却一马当先,大步向着会场走来,而且前面也没有美国警卫为他开路。



        现场的中方警卫人员都愣住了,想拦他却谁也不敢,马上都自动让开一条路来。你必须承认,美国总统确实有一种气场,那种旁若无人的霸气。 


        只见奥巴马走到门口,推开玻璃门说道:“先生们,你们的会开完了吗?我可以进来吗?”温总理似乎也略感意外,但是马上镇定下来,有礼貌地说道:欢迎,请进。



        奥巴马的突然到来,使得各国记者一阵大乱,纷纷拿起设备往屋子里冲,但是却马上领略了“世界警察”的厉害。


        只见美国的警卫人员迅速控制了现场,把除美国之外的记者全部轰出门外。



        虽然是中国的主场,但是我也被抓住胸口推了出去,直到我方提出严正交涉才放进去拍照。这就是当年有名的“奥巴马闯会”事件。


第N次拍摄奥巴马


        我还有一次拍摄奥巴马,是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那是2010年11月在韩国首都首尔,采访胡锦涛主席会见奥巴马。


        由于美国实行“摄影优先”的原则,这次还是只有我和奥巴马的私人摄影师皮特先进入在现场等候,其他媒体只能在外面排队。



      奥巴马的中文翻译是一个小个子华裔女性。只见奥巴马转身和她小声说着什么,回过身之后自言自语道: “HAOJIUBUJIANLE ”。刚念叨完,有人向他请示什么事情。



        事毕,好像奥巴马忘了先前的话,又转向女翻译。女翻译对着他大声重复道:“HAOJIUBUJIANLE !”于是奥巴马双手抱臂,转着圈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终于,胡锦涛主席进入了会见厅。只见奥巴马伸出手,大声说道:“好久不见了!”胡主席笑着回答道:“总统先生的中文越来越好了。”

        ——原来如此!



      那时候感觉奥巴马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不过后来发展到“亚洲再平衡”和“TPP”战略,不知道是咱们变了还是奥巴马变了,或者是全都变了。

       














(图片由刘建生摄于2009—2014年。原载微信号“老刘摄影忆事”,本号获许可转载。)


点击阅读:

马道:高墙里的鸿毛

马道:与“爱”有关的故事

刘宇:新华社摄影记者的器材流水账

刘宇:每一张照片都是时间的化石

刘宇:保存日子的最好方法是把日子拍成照片

侯杰:我与70年前的那场战争

侯杰:走进非洲or走出非洲

侯杰:一条铁路与三国领袖

班和平:孝子贤媳活埋“黑蛇精”父亲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张伟光: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出了一点力

张善炬: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何砚平:我心中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徐世平:挑战企鹅帝国的资深媒体人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李辉:他诠释了媒体人的另一条路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