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丨李培禹:彝家新寨“瓦几瓦”

2017-07-21 李培禹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李培禹,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曾任《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等职。现为北京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出版有《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笔底波澜》等。

  


清晨,我们从西昌向着大凉山进发,

山路弯弯,蓝花楹盛开如画。


邛海湾的美丽,彻底颠覆了北京日报作家笔会一行人对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以往印象。有人说,只知道西昌是一座发射卫星的英雄城,哪成想,她是坐落在邛海湾畔的一颗明珠啊!我的兴奋,不亚于同伴们。本文开头两句,就是我记在笔记本上,初到西昌构思的一首诗的头两句。



大客车车厢里欢声笑语,大家对蓝花楹——这种只生长在本地的“树花”,喜欢得热烈,讨论得更热烈。于是,陪同我们的《凉山日报》的何总,不得不临时叫停了大客车,我们都下车来好好观赏这种叫“蓝”却颜色紫红带粉,且开满了一树的奇异之花。至于为什么叫“楹”、为什么是这个“楹”字,何总到底也没说明白。


赶紧上车,更美的景色在前方。前方,是彝家新寨安哈镇。



邛海的臂弯里藏着一颗明珠,

走进彝寨,主人招呼一声:瓦几瓦!


这是我的诗的下两句。我到过苗岭,去过瑶寨,也曾在神秘的泸沽湖“女儿国”的摩梭人家里作客,今天走进彝家新寨,还是平生第一次。不能不感叹我们祖国的家园真的好大!曾在雪域高原和藏族兄弟互道一声:“扎西德勒”,也在天山脚下与维族姐妹共唱一曲:“新疆,亚克西!”此时,主人告诉我们:来到彝寨就说一声“瓦几瓦”吧。


“瓦几瓦”,就是扎西德勒,就是亚克西,就是吉祥如意,就是好,真好!



一排人在狩猎场挽起了弓箭,

但见山里的鸡兔野猪却全然不怕。

哦,那飞箭射中的是木靶的圆心,

于是山坳里欢呼起一阵“瓦几瓦”!


今天的彝寨早已不见了蛮荒,也告别了靠捕猎野生动物为生的历史。爷爷的爷爷留下的刀剑、弯弓,已挂在博物馆的墙上生了锈。然而,祖祖辈辈家传的射箭本领,仍是衡量新一代彝家小伙棒不棒的标准之一。



我们一行人中不乏壮汉,作家刘齐、李迪、晓钟齐上阵,“嗖嗖”“嗖嗖”一箭箭带响儿,怎么样?大多射飞了(真想发个捂嘴乐的图案)!倒是副刊部的美女编辑小耕一箭射中靶心,十环!立时,周围腾起一片“瓦几瓦”的赞声。


女作家高红十,对,就是当年插队延安,因写出长篇朗诵诗《理想之歌》而红遍大江南北的那位,用陕北腔冲几位弟兄道:“咦——丢人哩?额还莫上咧。”



那么,什么样的姑娘是让人羡慕称赞的呢?当然是亚麻和百褶裙了。棉布进入大小凉山前,彝族以羊毛和亚麻作为制作衣饰的原材料。羊毛贵重于亚麻,彝家人看服饰就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只有富人才有羊毛制品穿戴在身上,而大多彝家则用亚麻来纺线、织布。


古老的织布机还在“咔咔”地响着,一位女织布能手在为大家表演着“绝技”。布织成后,彝家人会用黄连树作颜料,把白布染上黄色;彝语叫“屋”的植物,是用来染红色的;染蓝色的植物叫“傀”;而黑色则是用木炭和漆树汁液来染成的。花布有了,百褶裙应运而生。



彝家女人的裙子是不能随意穿的,姑娘有姑娘的穿法,嫂嫂有嫂嫂的穿法,但百褶是一样的,于是百褶裙的图案真是百花争艳,漂亮得很。


在彝族文化陈列馆里,一件曾作为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展品的巨型百褶裙,可是让我们开了眼:整条裙子用了400多米布匹,下摆拉直有118米长,总共11层褶皱,穿它时要两个男人才搬得动。设计百褶裙的贾巴子则,已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



心灵手巧的嫂嫂编织着亚麻,

小姑舞起百褶裙上的朵朵鲜花。

当星星和篝火一起把山村点亮,

银饰碰撞出银铃般的笑声瓦几瓦!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创造了彝族英雄的祖先支格阿鲁。年轻的安哈镇领导骄傲地说:“这里是支格阿鲁的故乡,我们是英雄支格阿鲁的后代。”


在村子中央的“坝坝会”上,我们聆听村长大叔讲彝族的远古宗教和毕摩文化。远远传来了“磨儿秋”场上荡秋千比赛的欢笑声。我忍不住把“磨儿秋”场上威武的彝家汉子和索玛花般美丽的彝家姑娘,写进了自己的诗篇里。



这篇短文该结尾了,就让我把自己的那首记在笔记本里的拙诗的最后 51 24845 51 12772 0 0 907 0 0:00:27 0:00:14 0:00:13 2656段,照搬过来吧——


我们邀请村长在大杉树下合个影,

憨厚的大叔笑着说声:“瓦几瓦。”

当摄影师喊:“预备,一二三——”

你猜到了,我们齐声应着:“瓦几瓦!”


原载2017年7月20日《北京日报》


 

附作者诗:

彝家新寨瓦几瓦

 

清晨,我们从西昌向着大凉山进发,

山路弯弯,蓝花楹盛开如画。

邛海的臂弯里藏着一颗明珠,

走进彝寨,主人招呼一声:瓦几瓦!

 

又一次感叹祖国的家园好大,

曾和藏族兄弟互道“扎西德勒”,

也与维族姑娘同唱一首“亚克西”,

来到彝寨啊,让我们道一声“瓦几瓦”。

 

一排人在狩猎场挽起了弓箭,

但见山里的鸡兔野猪却全然不怕。

哦,那飞箭射中的是木靶的圆心,

于是山坳里欢呼起一阵“瓦几瓦!”

 

心灵手巧的嫂嫂编织着亚麻,

小姑舞起百褶裙上的朵朵鲜花。

当星星和篝火一起把山村点亮,

银饰碰撞出银铃般的笑声瓦几瓦!

 

安哈镇是英雄支格阿鲁的故乡,

坝坝会承载着远古的毕摩文化。

瞧,磨儿秋上的汉子好威武啊,

索玛花般的彝妹唱起高腔“瓦几瓦”。

 

我们邀请村长在大杉树下合个影,

憨厚的大叔笑着说声:“瓦几瓦。”

当摄影师喊:“预备,一二三——”

你猜到了,我们齐声应着:“瓦几瓦!”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李培禹读本

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胡同没了人还在

岁月尘封不了他的名字

——浩然去世九周年祭

乔羽披露怎样写出《我的祖国》

留恋的张望:写给离世廿载的王洛宾

我们代表《这一代》专访王蒙

李培禹:八雅村情缘

李培禹:我的老师“流水账”

李培禹: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

李培禹:又见银幕李雪健

李培禹:浩然、赵丽蓉、臧克家……

他们与我的书信情缘

于蓝从延安出发的银幕征程

九秩漫画家李滨声的传奇人生

李培禹 : 大海的理发屋

李培禹:豪情过汉江

李培禹:宜兴悟大师

李培禹:青钱柳

站在世界“聚首”的长城之巅

李培禹:金砂红谣

李培禹:赛里木湖的波光

李培禹:写在黄河入海口

李培禹:情诗一束

李培禹:往事(外一首)

李培禹:写在奥斯威辛集中营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