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华史记 | 温哥华唐人街的第一枚官印

2017-12-22 桑宜川 大米社区

请关注“大米社区

公众号:  大米社区  bigmii

感受文化时尚 关注社会生活 洞悉科技经济

美华联盟:美华历史写作组

作者:桑宜川

(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


这里所说的“官印”其实就是一枚早期华人社团的正式用章,既不代表政府机构,也不代表任何个体。其用料为黄杨木,刻篆书“加拿大云高华全加中华总会馆之印”,“云高华”即温哥华之旧称。字体俊雅,属于印章的凸版,乃是上乘的做工。

 

图一:官印“加拿大云高华全加中华总会馆之印"

 

这枚印章的由来,可追溯到2013年3月27日,那是初春的一天,彼时春寒料峭,温哥华唐人街上,有着百年历史的一家中文印刷老店,“图新轩印务局”在《星岛日报》和《明报》上对外发布信息,说是即将歇业,店铺里存有各种老式证章,铅字钉,印刷工具及油墨等原材料,可作怀旧之用,欢迎古董收藏爱好者前往选购,笔者闻讯,遂相约我加拿大中华邮币学会及加拿大华人历史学会同好诸君前往参观并寻宝,乃是这枚印章的出处。

 

 

第一枚官印的出处

 

还记得这家老字号的业主叫林月琼,当时已是年过八旬的耆英老人,面善健谈,背略弯曲,看得出她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华人后代。她曾坦言,这家店铺是租上传下来的,数十年间承接唐人街上的多种印刷业务,生意一直兴隆。但从80年代开始,电脑印刷开始普及,铅字排版的生意渐渐衰落,到了90年代,许多机器再也没有启动过。早在2012年底就萌生退意,但却三度延迟结业,因许多机器需要处理和转手,现在已经营104年,终于结业了。她说自己已无力支撑这个生意,做不下去了,但还没有想好未来的安排,总之要退休了。因此,部分店内的印刷机器将捐给博物馆,零星铅字模块和图章则出售给公众。

 

其实,我与林月琼老人有过多年的交往,当年我翻译出版的《BC省驾驶安全手册》中文简体版曾委托她的店铺代售,历时近十年。她曾告诉我,她的已故夫君林西屏的父亲林烈堂(Lam Lat Tong,译音) 是图新轩印务局的创始人。晚清时期的1900年,林烈堂先生自中国广东新会来到加拿大卑诗省,曾在太平洋铁路加西路段的筑路工地,为铁路华工做饭,担任如今叫做“大厨”的工作。十年之后,他于1910年辞掉工作,在温哥华市片打街(E. Pender St.) 夹缅街(Main St.)开设了一家图章刻字店,即是后来的“图新轩印务局”。

 

1920年,林烈堂先生向政府支付了一笔人头税,让当时18岁的儿子林西屏从广东新会老家来到温哥华。甫久,林西屏便子承父业,接手印务局,曾在唐人街两次搬迁,最后于1963年买下现址。林月琼1933年出生于温哥华,自小在华埠长大。她嫁给林西屏后,两人携手,共同经营印务,曾经有过生意兴隆的岁月。林月琼在华埠生活了80多年,其中超过60年在店内工作。应该说,她是温哥华唐人街岁月变迁的见证人之一,她的个人经历就是唐人街的历史缩影。

 

从时间上来看,“图新轩印务局”应是加拿大的第一家中文印刷厂,从上世纪清末年间便开始承接北美华文印刷,从名片、结婚请帖到餐厅餐牌一手包办,客户来自卑诗、亚省及加东,甚至远至美国。随着片打街和缅街多家中餐厅开业,图新轩的业务曾经十分兴旺,但最终还是抵不过如今科技的进步。

 

图二:图新轩印务局歇业的最后一天场景。

 

我屈指算了一下,她家祖上的这家店铺应该是上世纪晚清时期1910年开张的,如今受现代数码印刷技术的冲击,加上盈利持续降低,不得已而被迫结业。当时在现场我看到,图新轩印务局所在的两层楼房呈狭长形状,店铺的最前端是柜台,地上堆满了数十个存放老物件的纸盒。穿过柜台,则是用于作业的铅字排版印刷机,和一排排的铅字箱。东主林月琼老人坐在一把木椅上,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文件,把那些曾经传承中华文化,见证了华侨创业的历史物品小心翼翼地放入纸箱中,进行结业前的最后打烊工作。

 

身临其境,我不由得从心里产生出一种无比的悲凉与伤感,倘若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一定不会眼看着她就这样于无奈的叹息中关门,哪怕是辟为一处陈列馆也好,因为她毕竟是加拿大华人历史上的第一家中文印刷老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关门了也就永远不存在了。

 

图三:百年老字号的“图新轩印务局”歇业的最后一天场景。

 

图四:百年老字号的客人正在选购铅字钉,作为怀旧之藏品。

 

 

第一枚官印的主人

 

回望历史,温哥华唐人街的故事可谓丰富多彩。据说这里的街区是北美第二大的唐人街,仅次於旧金山,约有逾一百年历史,占地约六个街区。早期的华人是19世纪中叶为了到美国加州淘金,而后沿西岸北上至加拿大,在此落地生根的。

 

加拿大华人社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80年代初,1884年4月,卑诗省维多利亚中华会馆是加拿大第一个正式的全社区性华人社团,由华商广安隆的李佑芹、联昌公司的李天沛、泰源号的李奕德和黄彦豪、马心铭、徐全礼等1余人筹组创办,李佑芹任第一任总理。其宗旨是“联络众情,施行善举,扶助贫病,禁除内患,杜御外侮”。1885年有500多名华侨各捐助2元入会,1890年新会馆落成。

 

随着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温哥华市区接通了铁路线,深水良港可停泊大型货船,华人开始从维多利亚汇聚过来,遂使维多利亚的唐人街逐渐式微。史料记载,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前身是1898年在温哥华最早相继成立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其实就是两家最早的华人商会,由1881年在旧金山成立的昭一公所衍生而来,彼此联合是为了防止同业竞争。光绪21年(1895年),旧金山的广东三邑,四邑衅起,互相大打出手,四邑人另创客商公所,于是才摆平事端。温哥华的广东客商如法炮制,于1906年将原来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合并,成为了“温哥华中华总会馆”。彼时,维多利亚、多伦多、蒙特利尔均设有华商总会,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商会存在不久即解体,维多利亚商会维持到抗日战争期间,但很少开展公众活动。因此,温哥华的中华总会馆在加拿大成为了一枝独秀的早期华人社团,本文述及的“官印”古色古香,应是它的镇馆之物。

 

图五:全加中华总会馆的铭牌清晰可见。

 

如上所述,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前身由侨领叶春田、陈道之、黄玉珊、李祐澄、林德绍、叶庭三、周棠、沈满、梁齐等11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草创,在1906年正式向卑诗省政府申请注册,正式成立,取名为“温哥华中华会馆”,旨在联络感情,团结乡里,推广慈善,敦睦邦交。1909年馆址落成,1949年改称为“全加中华总会馆”。在加拿大华人史上,温哥华中华会馆的作用尤其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温哥华的华人历史上曾先后有三家称谓近似的“中华”会馆。其中片打街上的“全加中华总会馆”后来搬迁到了缅街上的一幢楼宇里,正面悬挂着“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大幅字样,延续着清末民初时期以降的“中华”会馆血脉与历史传承,如今也是国民党后人在北美的大本营,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历史文化活动,是不少老华侨会友联谊,旧雨新知消解乡愁的处所。

 

图六:位于原址会所摘除了“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匾额,

后来易名为“中华会馆”。

 

图七:中华文化中心在大陆华人社区里知名度甚高。

 

而位于原址会所摘除了“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匾额,后来易名为“中华会馆”,也汇聚了一大批老侨,另起炉灶。近年来与旁侧晚生的中华文化中心一道,每年接受来自中国总领事馆的资助,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做得风声水起,在大陆华人社区里知名度甚高。 这两家冠名“中华”字样的会馆地处唐人街不同的街巷,本是同根生,相互遥望,背景虽不同,却也相安无事,客观上其实均在致力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谱写加拿大华人历史的新篇章,各有风采,可圈可点。

 

图八:全加中华总会馆第一印章

如今已成文物,失去了使用功能。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多伦多大都市尚未兴起,温哥华一直是加拿大华人社团最多的城市,唐人街也是世界最为著名的中国城之一。那年月曾经有过她的鼎盛时期,每天都像集市,赶庙会的日子,人潮如涌,从不间断。她的规模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位居北美第二名。温哥华架空列车的体育馆-华埠站则是整个加拿大,乃至美国城市列车营运系统中唯一享有官方命名的中文站名,由此可见她的不平凡之处。

 

往事悠悠,如烟如云,如今皆已消散,但一枚小小的印章,却留驻了太多的岁月沧桑,穿越了太多的历史遗珍,昭示着说不尽的华人故事。下篇将讲述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第一匾额与其书家,晚清时期慈禧太后钦点的末代榜眼朱汝珍题写墨宝的故事。

 

图九:20世纪60年代温哥华唐人街上的春节舞龙大游行

拍摄角度为中华会馆三楼阳台。

 

图十:1927年,全加中华总会馆的创始人之一,太平洋铁路加西段工程承包商,侨领叶春田的葬礼,背景是他的公司大楼,位于如今的片打街(Pender Street)中山公园对面。

 

2017年12月11日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美华史记系列文章

美华史记|序言
美华史记|美国判例法中的中国和华人

美华史记|回顾沉重的“黄祸”

美华史记|21世纪的华人维权:陈建生案

美华史记|地狱谷的百年悲鸣 

美华史记|Chinese in Minnesota

美华史记| 加州工人党和排华法案

美华史记|回首150年前铁路华工,展望美国华人未来

美华史记|南迁华人在困境中的崛起

美华史记|旧金山唐人街上的天使  

美华史记 | 何亚方辫子案始末

美华史记 | 百年前华商广合号店主探秘

美华史记 | 读史鉴今,何去何从

美华史记 | 芝加哥的华人

美华史记 | 留学生之归去与来兮:变迁(1947-1957)

美华史记 | 石泉大屠杀始末:火海中的华工,百年的沉痛

美华史记 | 温哥华唐人街第一巷溯源

美华史记 | 华裔人物:余松机的坎坷移民路

大江大海2017:写在《美华史记》首发之际

华裔美国人的尊严之战

唐人街:华人大流散衍生的海外华夏文明

凤凰城枪杀华人百年悬案

美国华人的历史、今天和将来




关注美华联盟《美华史记》并加入讨论,请扫描二维码


美华联盟

【附注】《美华史记》是由美华联盟写作组推出的系列文章。目标是回顾历史、教育同胞、警醒后人、思考未来。凡喜爱历史和写作,并感兴趣加入《美华史记》作者群的同仁,请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美华联盟” 是该项目发起人,不同领域机构、商家若愿与我们合作这项事业,可作为共同发起人,推进项目持续和纵深发展,有意者,请联系:

info@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主编:王昶

副主编:Steven Chen,潘秋辰

网站:chineseforsocialjustice.org

协办:亚利桑那华人历史协会 www.paaca.us 



感谢Marathon Ginseng对美华史记计划的大力支持


公众号:  大米社区  bigmii   

 投稿|联系:info@bigmii.com

 微信: bigmii


华人社区平台:

感受文化时尚 关注社区生活 洞悉社会经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