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的工作?不,是辅助!
(本文经“量子位”授权,转载请联系出处)
在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小男孩查理的父亲是一名牙膏厂的员工,专门负责为牙膏拧上盖子。因为巧克力与糖果——威利·旺卡巧克力工厂的产品——的流行,孩子们蛀牙情况越来越严重,牙膏厂也因此赚的盆满钵满。然而,不幸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的效率,牙膏工厂的负责人买了一台机器人来拧牙膏的盖子,开除了查理的父亲。查理一家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这是一个“机器换人”的典型案例。随着企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低技能、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将这一趋势推进到了脑力劳动的领域。
用工规模超过百万的富士康是曾是机器换人的领军企业。早在2016年,富士康就曾在国内的各个生产基地部署超过4万台机器人用于取代部分人工岗位,仅在昆山工厂,富士康就裁掉了6万名员工。
然而,最近有报道称,富士康在机器人领域的进展并不顺利, Foxbot机器人的产量逐年降低,且绝大多数订单来自鸿海旗下的关联公司。2015年度至2017年期间,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分别为0.78万个、0.43万个以及0.39万个,2017年的产量较2015年已经下降了50%。与此同时,机器人的产能利用率也逐年下滑,2015年~2017年分别为0.61%、0.37%以及0.35%。
富士康的口风也较此前有所调整,不再将减少公司雇佣的员工数量作为自家Foxbot的卖点,而更加强调“让机器人替换生产当中比较枯燥、员工意愿不高、相对比较危险的工作内容”。
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似乎已然超脱了取代与被取代的窠臼,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就像《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电影的最后,查理的父亲得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牙膏厂修理那个拧牙膏盖的机器人。
但是童话毕竟是童话,真实情况可能远没有电影里那么温情脉脉。机器人的普及与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无疑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
为此,笔者选择了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作为对话对象,和他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可能给中国社会,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福祉与困惑。
智联招聘大数据显示,一些程序化、重复性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消失,例如校正、录入等职位每年以50%的速度往下降。在旧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与AI相关的新岗位也在不断产生,数据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据郭盛透露,和2016年相比,2017年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增长了30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高速成长。
郭盛预计,未来大概有5%的职位将被完全取代, 30%的工作将由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他认为,更多的职位将是机器辅助人,而不是机器取代人。
郭盛表示,相较于遭到取代的职位,人工智能创造的职位更多,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对此掉以轻心。相较于此前几次人工智能浪潮,这一次人工智能浪潮更加汹涌,也更加持久。人工智能将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它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不能对自己的技能进行更新迭代,你将很有可能成为5%那一波。即便你的技能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但是你的劳动价值将会越来越低,你在公司中的晋升空间也将变得非常有限。
郭盛认为,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而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点。第一,人工智能将让未来社会变成一个“透明社会”,这将对个人隐私和公民权利带来巨大的损害;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数据将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这可能会让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第三,人工智能对30到35岁人群的影响最大,新的技术浪潮可能会埋没这一批人。
以下为对话实录:
毕啸南:现在很多人都惊呼,人工智能会导致很多人失业,或者是很多就业的工种将消失。但是另一方面,其实日常大众阶层,对于人工智能还是停留在一个幻想,或者是觉得跟我无关的阶段。那么事实呢?比如说2017年过去的一年,人工智能对于真正的中国就业市场,它的实质的影响是什么?
郭盛:其实我觉得首先说心态,其次说事实。心态主要有两种:恐惧和欣喜。
先说恐惧,以前自动化的过程就产生了很多机器取代人,但大家没有那么恐惧。主要因为那个时候机器取代的是劳动力,只是辅助人的一个手段。但现在大家发现在很多高智商的领域里面,机器也开始取代人了。机器一旦能够取代思想,这个事情就引起大家恐惧。
再说欣喜,中国的人工成本一直在上升,而中国面临巨大的问题其实是老龄化,劳动力极度缺乏,那么人工智能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所以很多资本其实对人工智能,从国家未来的走向来说是非常欢迎的。
恐惧和欣喜两种情绪同时存在,从广大的劳动大众的角度来说,可能恐惧的情绪,不确定的情绪多一点,但从资本,从整体的宏观角度来说,欣喜的情绪更多一点,这是整体的走向。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我觉得有两个数据是很值得关注的。第一个数据是,和2016年相比,2017年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增长了30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高速成长。
毕啸南:就说按照2017年的数据来讲,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新增加的这个就业品类大概都有哪些呢?
郭盛:有几个场景特别重要,第一个就是数据相关的职位,比如数据工程师、数据清洗、数据收集等等。还有一个硬件工程师,因为包括智能穿戴等等,它发展得非常快。智能穿戴表实际上也是对数据的一种收集和反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类就是这个算法产品,数据逐步变成一个产品是可包装的、可运用的资源,所以如何处理数据就变得很重要。最后就是安全工程师,数据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领域也是一个增长非常快的领域。
毕啸南:但是这四个产品好像都还是特别的计算机领域。
郭盛:首先大的领域就是理科计算机领域。如果你现在学计算机非常幸运,但是你学数学、物理、工程等等专业也是非常幸运的。这些需要创造力的工种都会非常好。
我们看到麦肯锡报告也做了一个预测,它说大概有5%的职位会被彻底取代,还有30%的工作将由机器辅助人来完成。在人工智能这个方面,其实更多的职位是机器辅助人,而不是机器取代人。
所以从这个数据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尤其是在中国,不需要特别担心,说是我们5%的职位被干掉了。因为从整个人口的基数来看,那我们人力缺口远远不止5%。所以整体上来看,对这个事情我觉得是偏乐观的,而且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毕啸南:那我能不能这么抽象的理解,人工智能这一股浪潮到来,其实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力没有那么大?
郭盛:人工智能其实不是一个新的浪潮,它以前有过好几波。但目前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是最汹涌的。因为我们的数据,由于移动设备的出现,数据采集等等变得更丰富了,然后计算能力,由于云计算,计算能力更强了。以前可能你根本无法做云计算,现在应用场景也更丰富了,所以它是一个更汹涌的浪潮,也会持续得更久。人工智能将成为一个基本的设施。
第二个就是您讲到的,这个人工智能是不是取代人的职位这些,我觉得其实它创造出来的职位更多,但是不能说威胁小,因为它对每个人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你的技能重新去更新迭代。如果你停留在过去的技能,那也很有可能成为5%那一波,即便你的技能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但是你的劳动价值将会越来越低,你在公司中的晋升空间也将变得非常有限。利用新的技术来更好的服务自己的职业发展,我觉得这是对每个人的要求。
毕啸南:你认为人工智会带来的一些问题会是什么?就除了在就业上。
郭盛:大家都说人工智能未来会变成一个基础设施,就像交流电一样,但交流电是会电死人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塑料,塑料是一个很伟大的发明,但你也知道塑料会产生巨大的污染。所以,人工智能必然它是有一些很消极的东西,我觉得最大的,看我们控制得怎么样。
第一个消极的东西,我觉得人工智能会对隐私——个人隐私和公民权,有非常非常巨大的这个损害,因为人工智能里面最缺的是数据,所有的人都在想办法能够尽可能多地拿到你最个人的数据,这一定会触及到个人隐私权的。这也会带来一个非常透明的社会。公民的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都会受到压抑。
第二个就是不平等性。当数据被少数企业或者少数人掌握,头部用户就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尾部用户就会很痛苦。在过去,我们看到当教育资源仅仅是集中在很少的人,很少的城市这些地方,在未来所有的这个整个过程当中,你会变得,因为生产资料的分布不平均,所以这个不平等会变得越来越显性,你就要必须更加努力,做更好的选择才能打破这种不平等。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的新的技术,它可能让不平等变得更加激化。
那第三个就是焦虑。因为有可能到40岁、50岁以后,新的技术浪潮会埋没一批人。这种现象在以前的技术革命里面也出现过,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毕啸南:其实今天我们说2017年新增加这四个种类,都是跟计算机知识有很强的关联的,他之前没有学过的人根本很难上手,而取缔的都是那些重复性的低廉性的劳动。所以就会造成其实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但是李开复他提出来一个路径是说,其实比如说原来这个养老院,就是关爱型的产业和服务业,会有很大的增长性,可能一个机器人是不能陪老人聊天的,或者它就算陪老人聊天,它也不会产生人跟人之间这种温度。但可能是一个很善良的,很淳朴的,即使没有那么高学历的人,去做这个聊天服务,未来也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成长。
郭盛:其实我觉得不一定。觉得不一定的理由是这样,就是因为任何职业它都有一部分是重复性的,有一部分感性,有一部分理性。你要去看这个工作,就这个工作本身它到底有多少是理性,有多少是感性的。
以关爱老人、护士这一类的职位为例,我们不要看工种,看这个工作本身,他有一部分很大的工作是倾听;第二部分是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互动和交流;第三部分才是心与心的沟通。在这三个模块里面,前面两个完全是可以被机器取代的,第三个可能不一定会被机器人取代。
但是从整个的角度来看,我如果把它切割开来,我认为机器可以减少人的很多工作量。你完全可以有一个类似于机器人,星期六、星期天是跟你聊天,把你的思想什么记录下来,那你就可以休息了。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护士小姐,然后她跟你沟通。所以护士小姐其实在整个的关爱的过程当中,她可以把很多的工作外包给这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甚至可以跟护士小姐长得一模一样。
有一个电影叫《Her》,讲了一个人类通过与机器的交流,逐步产生了互相之间的感情的故事。这个其实也是一 样,譬如说对一些旧的物件,我相信你肯定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扔掉它觉得很可惜。譬如说iPhone,你使用iPhone,你很难从iPhone转换到任何安卓的手机,这是你对iPhone这个东西产生了非常强的依赖,很多生活记录都在上面,很多用的东西都在上面,它很难替换。
我上次看视频有一个小孩不断地跟Siri在玩,就把Siri当成自己的伙伴。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强的情感依托。我觉得李开复有一部分说的是对的,人类需要爱,而机器未必能够产生爱;但另外一部分是错的,因为产生爱的过程非常漫长,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元素,当你把这些可重复的结构化的元素拿掉,这个爱可能会更简单一点。
END
更多精彩:
全程中文!Google发布机器学习速成课,完全免费(附视听评测)
干货:教学论文福利哪里寻?精选40多张计算机教学模式图(快收藏)!
未来的所有新兴工作都需要软件工程师,《2017年美国新兴职业报告》这么分析!
计算机科学领域2017年度研究热点排行,最热的领域居然是这个!
喜讯:《计算机教育》跃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版》Q1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