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麦克卢汉“冷媒介和热媒介”没说清楚?刘海龙老师不同意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阅读本文之前,先留两个思考题:短视频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直播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直播的“参与”和文中所说的“参与度”是一回事吗?)

哪个聪明的宝宝真正get了本文的要义

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文末见
 

让人很晕的冷热媒介


当下包括郭书在内的许多教材和学术研究论文都认为麦克卢汉对“冷媒介”“热媒介”的概念划分很不清晰,他自己举的例子标准也不统一。
 
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确没有进行十分明确的界定,只是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指出,区分冷媒介(ColdMedium)热媒介(Hot Medium)的基本原理在于: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充满数据的状态,高清晰度即提供的信息多。
 
有学者根据他的叙述如是推测并解释: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冷媒介反之,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即:
 
  • 热媒介——信息量大,清晰度高,作用于多种感官,不需动用过多感官,无需联想,参与度低。如照片、象形文字、无声电影、报刊等。
  • 冷媒介——信息量少,清晰度低,作用于单一感官,需要动用多种感官,需要联想,参与度高。如漫画、拼音文字、有声电影、电视等
 
如此解读,明显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理由在于:就信息的清晰度和所需的想象力而言,无声电影显然比有声电影或电视更为模糊、更需要联想;从信息含量而言,有声电影明显比无声电影传递的信息量大,这又违背了麦克卢汉关于热冷媒介信息量方面的属性规定。并且,从信息含量而言,作用于多种感官的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显然比作用于单一感官的媒介更为丰富——这就显得热冷媒介分类的提出只是说了一句人尽皆知的话,缺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于是,逻辑不自洽、缺少价值,成为该理论被批评、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重新理解冷热媒介


现在坐正敲黑板,重点来了!
 
刘海龙老师认为,上面这些批评的声音是源于对该理论的误读,并不是麦克卢汉本人对理论的表达不清晰。刘海龙老师在《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指出,区分热媒介、冷媒介的最基本标杆是参与度,清晰度只是从参与度延伸出来的一个判断标准。
 
麦克卢汉以参与度划分冷热媒介,即是以媒介使用者的感觉为衡量标杆的——参与度较低、具有排斥性的是热媒介,参与度较高、具有包容性的是冷媒介。正如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举例,讲座比研讨要求的参与度低,书本比对谈要求的参与度低。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理解“参与度”


要理解“参与度”这个概念,还是要从媒介对感觉的延伸说起。
 
某媒介延伸的感觉程度,决定该媒介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感官的参与;而媒介对感官参与性的准入程度,决定了媒介使用者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量的程度;信息量和信息密度成反比,信息密度决定了媒介使用者在理解媒介内容的时候,需要投入的额外精力的多少、思维能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的发挥效果又依赖环境的沉浸性、安稳度,即媒介使用者对媒介参与度的深浅。最终,参与度的高低,才是判断媒介或冷或热的决定性标尺。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对冷热媒介的理解就应该遵照下表:
 

但是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对媒介“冷”或者“热”的判断,跟我们的直觉上的判断是反的,反的,反的——
 


现在回到我们的思考题:短视频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直播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
(直播的“参与”和文中所说的“参与度”是一回事吗?)

我康康哪个聪明的宝宝真正理解了本文——
快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参考资料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 (2019).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4 ed.). 南京: 译林出版社.
郭庆光(2011). 传播学教程. (2 e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海龙(2008).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1 ed.).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1.【理论梳理】冷媒介与热媒介

2.每日背诵54 |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3.18北大新媒体考研334真题解析 | 结合新媒体,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4.胡泳:理解麦克卢汉 | 论文带读15

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新传理论48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读书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