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人 | 马德富:重塑城乡关系引领乡村振兴的武汉实践及启示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也要求在农村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成为农村社会福利供给的新生力量,对推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将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组织专家围绕“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撰写系列文章,旨在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为乡村志愿服务工作献计献策。欢迎您的分享。
——本期主持人
张祖平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徐晓攀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
马德富
“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七大举措之首。武汉市2017年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并逐步深入推动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和企业兴乡,即“三乡工程”,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在培育城乡融合发展主体、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突破口、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基石、配套建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城乡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荣获“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对各地正在实施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
农民和市民互动:
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主体
城乡人员互动,以及人员互动带动下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的互通,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主体的关键。
武汉市提出并实施的”三乡工程”,缘起、成型和最后被大家普遍认可,均源自各类人员在城乡之间的流动。2017年2月,武汉市提出要大力推动“市民下乡、村民进城”,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之后,进一步提出,要发动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情怀的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重点引导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带动“三农”发展。在实践推动基础上,最后武汉市把这种城乡之间人员流动现象归纳为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即”三乡工程”。
“三乡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市民下乡,成为推动武汉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一年来,一批热爱家乡、有经济实力的乡村贤达、社会名人等,回乡反哺家乡建设,掀起了能人回乡创业高潮,目前全市共有4452名能人回乡创业兴业;通过流转土地、租用空闲农房发展规模高效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等,共吸纳65.05亿企业资金到农村投资兴业,一批企业成为乡村“双创”主体。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让原本荒芜、沉寂的农村重现生机与活力,涌现出江夏区小朱湾、黄陂区杜堂村和木兰山村、新洲区项山村、蔡甸区黄虎村和天星村等特色鲜明、风光旖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塆)典型。
二
激活农村闲置资源: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武汉市实施的“三乡工程”,紧紧抓住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土地这个牛鼻子,以激活农村闲置资源为突破口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首先,农村闲置资源情况及出租意愿调查摸底。2016年底,武汉市启动了农村空闲房专项调查,了解农村空闲农房现状、租赁(合作)意愿、环境资源条件等。经摸底调查发现,全市农村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73万套)的15.8%,其中,有出租(合作)意愿的农村空闲农房占农村空闲农房总数的80%。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村因为外出人员较多,农村耕地不充分、不合理、不高效利用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仍然还有部分土地撂荒。调查显示,对于城市资本下乡高效利用闲置土地,绝大部分农村居民有租赁或合作意愿。
其次,市民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意愿调查,并因势利导推动市民下乡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经调查发现,近年来,出于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希望到农村居住、创业,但由于不能在农村买地建房,这种下乡创业的理想、返乡居住的情怀无法实现。
对此,武汉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市民下乡居住和创业,吸引城市资金、智慧进村,带动农村山水林田等闲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此打造农民增收、市民受益的乡村共享经济体。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村空闲农房签订出租协议10078户,年租金1.49亿元,较往年呈爆发式增长;通过流转土地从事一产业规模经营达292人,带动了数万亩农村闲置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随着农村闲置资源的重新合理开发利用,城乡人员互动往来日趋频繁和热络,城乡关系呈现出新变化,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三
引导乡村“双创”:
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石
城乡之间的人员、要素互通,只有与乡村“双创”结合起来,即让城里人在乡村居住、立业,才能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石,也才具有持久生命力。
实施”三乡工程”,大力推动乡村“双创”,武汉市涌现出了农村能人、企业家、高知、新知、普通市民广泛参与,多层面拉近城乡距离的乡村新业态。
乡村旅游型,如黄陂区王家河街胜天村,引进企业在村里建设胜天农庄和木兰玫瑰园两大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
生态农业型,如黄陂区祁家湾赵发所回乡创业,流转土地4000多亩创办谦森岛庄园,带动周边7个村发展。文化创意型,如武汉某文创公司总经理李贝带领团队20余人到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租用民房作为艺术创作空间,发展文创产业。文明公益型,如华师大教师许刚在江夏区小朱湾租用农房开设“新民文化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农事体验型,如不少市民下乡租用民房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乐趣,开始过上“一小时车程、一幢农房、一口新鲜空气、一分菜地、一幅田园美景”的城乡融合新生活。养生休闲型,如新洲区汉子山村森林植被好、空气清新,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租房养老休闲。多种业态的发展,盘活了农村空闲农房、山水林田等闲置资源,既满足了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养老、创业的需求,又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的产业经济和财产性收入。
随着多元主体参与,多层面、多模式乡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武汉市城乡关系进入新境界,在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转型,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推动乡村善治方面进行了超前、有益的探索。
目前,武汉市实施”三乡工程”的村,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城乡要素快速流动、农村居住生活和生产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农业业态和功能更加多样化、农村资源得以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后乡村”时代,乡村治理对象从原来封闭、静止、单一的乡村一元主体转向城乡融合的开放、动态、多元的城乡公民混合主体,城乡公民在乡村共生、和谐相处的乡村治理体系呼之欲出;治理的经济制度基础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农户承包经营权者和非村籍土地实际经营者共生并存制度环境逐渐成型;治理的经济物质基础从一产主打到三产融合发展,维护城乡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经济社会场域的利益调节体系日益健全。
四
部门协调推进: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乡工程”本质上是中国特色逆城镇化的产物,是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工程,既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更涉及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的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转型发展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站在工作重中之重的高度、城乡社会深刻变革的角度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推进。对此,武汉市进行了有效探索。
首先,全程狠抓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武汉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动员、推进和督办会等,研究部署“三乡工程”工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分工协作,从各个方面做好政策保障工作。
其中,由市农委负责活动组织协调统筹;市国土规划局对村湾规划进行指导和对宅基地进行合规性审查;市旅游局负责引导市民下乡规范创办乡村旅游业;市民政局为在农村发展养老产业和兴办福利机构提供便利;市财政局负责做好奖补资金保障工作;全市各区、各街(乡镇)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负责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
其次,全盘考虑配套政策和协调有序推进,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武汉市先后出台了鼓励“三乡工程”的支持措施“黄金20条”、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支持措施“钻石10条”、 打好“四张牌”鼓励能人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意见、利用空闲农房为核心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的指导意见、利用贫困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实现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办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促进“三乡工程”的政策措施,在项目规划、资金投入、创业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这些政策措施不但可操作性强,而且含金量极高。如“对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协议期在五年以上、村湾农户总数30户以上、利用空闲农房户数占农户总数30%以上、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按每户8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租赁农村空闲农房组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参与农家乐经营户10户以上的,给予10万元/社的一次性奖励等。因为营造的政策环境好、制定的措施可操作强、加上真金白银的支持,“三乡工程”实施以来,受到了市民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累计吸引了企业投入在内的各类社会资金达到145.36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2.9亿元。
“三乡工程”,是武汉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最新理论成果,并立足武汉市市情,围绕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所做的大胆实践探索,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和创新乡村治理等促进乡村振兴的诸多领域起到了振衣提领的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年,这正是其重要价值所在。
校对 | 杨生、吕延青
责编 | 俞博文
编辑 | 马欣瑞
转载 | 微信(zxm6679)
合作 | 微信(fulily001)
往期回顾
李增元:守护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与“教育园地”是新时代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郭铖等:内部治理机制对农民合作社盘活资源绩效的影响 ——来自山西省左权县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证据
毛铖:依靠内生谋发展:湖北省乡村振兴的样板探索 ——“柏树湾”经验
本栏目获得北京亿方公益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