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嫁女婚恋】我和老陶(三十二、苏州建厂)
贾力群(德文名:Li Qun Taubert),出生于上海,1982年大学电力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技术及技术情报资料整理及英语翻译工作,1986年到德国曼海姆歌德学院学习德语,之后在中国与德国间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构建经贸往来。1995年,应聘美国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培训中心)任教,同时在中国高等学院培训翻译人才。1998年年底后在德国柏林和墨西哥居住。个人兴趣爱好广泛,积极从事社会活动,现担任欧洲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德国柏林中国妇女联谊会名誉会长等。
本书已经完稿,希望能正式出版发行。有兴趣出版或者能推荐出版的人士请联系作者。邮箱:taubertdlq@hotmail.com
如果错过了之前的章节,请点击:
……
苏迅电梯试验塔
苏 州 建 厂
一九八九年十月初,迪特被瑞士总公司派去苏州筹建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简称苏迅公司)。
中方的合资方是苏州电梯厂。苏州电梯厂的前身是十几家小企业的合成,其中包括设备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技术含量的筷子厂。全厂一千几百名职工什么样的人都有,合资之前生产简单的民用梯和货梯。
迪特和苏州市长一起
迪特对待事业的态度和他对待社交生活的那种保守、缓慢和被动的态度很不一样,积极,热爱开拓和挑战。他总是把完成一项艰难的,极少人能完成的项目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接受新任务之前他几乎没有考虑除工作外的任何其他东西,而我则认为:除了工作上的成功,经济也上要上相应的平台,当迪特和他的瑞士上司签订新的工作合同时,在我的坚持下,他争取到了进步明显的工资待遇。
苏州离上海仅仅一百来公里的路但对我们来说是个和上海很不相同的世界。
去苏州之前我们住在上海衡山宾馆的酒店公寓里。一九八八年的冬天我们从锦江饭店搬去了离我妈妈家很近的衡山宾馆的酒店公寓里住了近一年的时光。搬家的原因是我长期住酒店,吃饭不正常而的了严重的胃炎。中国和德国的医生都要求我正常饮食并且在养病期间少餐多顿。住锦江饭店时没有厨房,正常饮食是不可能的。
酒店公寓比起酒店客房来感觉大不一样,有种家的感觉。我们有了厨房可以自己做饭做菜了,有了宽敞的地方能请朋友来热闹了。
我和迪特在新家的第一次朋友们的聚会是在一个周末上午十点半钟开始的香槟酒早午餐。请来的五对的朋友老婆们是华人,老公们是三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英国人人。老公中的其中一个德国人是希尔顿酒店西餐厅的主厨,他带来一大盘拼装得五颜六色的精美早餐食品,而我们只提供香槟酒和咖啡。这些男人女人们平时各类应酬频繁,绝对是逢场作戏的高手,除了迪特个个是社交场上的明星。和朋友们一起用喝饮料只能喝香槟酒和咖啡的早餐对每个人都还是第一回。他们来到时有点新鲜感有点小激动。香槟酒很快就驾驭了男人们的情绪,他们放松地边喝、边吃、边侃、边笑,一付开心的样子。有时每个人用自己的语言同时高声说笑,谁也不听谁的,平时常有的那种严肃凝持,装腔作势之态不见影踪。女人们招架不住这般热闹就跑去宾馆的中餐厅吃午饭,用夹着各种方言的中文讲些和香槟酒早餐无关的话题。
下午近两点,女士们吃完午饭上楼去时,男士们那边仍热闹异常。我只听得有人用英语在说:“这德国人平时死板的要命,缺乏幽默感,今天倒是太阳从西边升起来了......”接着就见美领馆的签证官和英资怡和洋行的首席代表两人摇摇晃晃地站立起来,举着酒杯对着三个德国男人一唱一和地唱起德国国歌来。她们的老婆,女友明珍和富梅上前拽着老公的手边笑边叫:“你们俩在瞎唱什么呀?”我仔细一听,发现这歌词竟是两人编造出来的和德国国歌的歌词不相关但跟德 国人性格相关的东西。再看三个德国男人这时也站起身来举着酒杯跟着国歌的曲调和对面的两个人“啦啦啦”地一起唱了起来。
五只空酒瓶,只只倒出过由衷的欢乐;五张红红的脸,张张闪耀着兴奋的光芒;酒还在喝着,歌还在唱着,老婆们在那里嘎嘎地笑个不停。我看着迪特一反常态,也是一付疯癫的样子就心里直嘟哝:“喝过头了,喝过头了。”虽是嘟哝,但又不敢上前劝阻,我知道一劝阻一定扫大家的兴。德国主厨的太太,来自新加坡的秀碧看出我的心思将我拽至一边说道:“力群,你不觉得我们的老公们难得有这么开心这么开怀的时候?让他们喝,让他们乐吧!”我觉得秀碧的话有道理就答道:“你说的对,难得开心就让他们彻底尽兴。”
快到四点时大家才想着离去。分手时大家互相反复拥抱难舍难分。
一个多小时以后,每家的老婆分别打来电话,内容几乎一样:一,谢谢我们安排的这次很有意思的活动;二,老公醉倒睡觉了;三,希望今后各家都能举办这类活动
迪特没醉也没睡,只是整个下午和晚上哼了无数遍的德国国歌。
我几乎每天都回武康路看望刚退休的妈妈,弟妹们经常来我们这儿做客。宾馆紧挨着幽静美丽的衡山公园,从客厅和睡房的窗口望下,一片绿色。我经常带着大妹依群的儿子,当时还不满两岁的达维在公园内的草地上玩耍,去儿童乐园滑梯,骑小木马。
那段日子我过得特别开心。迪特见我每天欢天喜地地他也很开心。不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在香港姐姐家住时姐姐和我的一段对话:
---- “力群,你要听姐姐的话,面包第一,爱情第二。”
---- “姐姐,但愿我同时得到两者。”
我想我几乎是同时得到了两者。我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苏州电梯厂在离寒山寺不远的枫桥路上,离市中心有好些公里的路。苏州当时很多的街道十分狭窄,加之城中人口密集行车很不容易也很费时间。我们住进了苏州重型机械厂的招待所,招待所离迪特上班的工厂很近,开车只需五六分钟。
陪同客人参观扶梯生产车间
我们住在由两间客房打通的所谓的高级套房里。招待所的房间里的家具看上去有点破旧,墙壁的壁纸处处可见掀起的纸角和剥落后留下的斑痕,地上的人造纤维地毯上处处可见香烟的烫迹、痰迹和各类污迹。浴室里的浴缸,洗手池和马桶放水不畅,下水也不畅。
在我们来到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之前已有一名年轻的瑞士工程师瑞尼.莱萨在那里上班并和他的女朋友也住在这家招待所里。招待所的所长是个很热心的人,他表示一定尽可能让我们生活得舒适。招待所安排了为我们两家做饭的厨师,食堂就是我们的饭厅。当我提出希望偶尔能自己做个饭,能自己洗衣服时就在我们套房的对面腾出一间单人房来作两家的厨房和洗衣房。招待所里为安全起见不允许客人使用明火就给了我们两家人一台电磁灶;窗前放着一台两家人合用的还没有我人高的冰箱,原来放床的地方搁上一只粘着纤维扳的小长桌两边防上长凳就算是吃饭的地方了。洗手间里马桶砸了将一台洗衣机在装马桶的位子上安上了。那里的一切都很简单简陋,这在当时的苏州人看来已是最好的待遇了。另外,我们和莱萨家还享有一间两家合用的,带浴室的客房。
迪特一到苏州没有休息就去公司上班了,我在招待所安置新家。
未完待续→
感谢您关注德国《华商报》
公众号“德国华商”
“德国华商”是德国《华商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递德国主流社会和华人社会的各种资讯,解读德国官方对华人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政策、法律,提供华商在德国创业和经营的广告信息,涵盖餐饮、贸易、房地产、旅游、移民、保险、交通、留学等各个行业,推动中德的友谊与经济交往。
《华商报》创刊于1997年初,是德国第一大华文报纸,华人在德经商的指南,生活的宝典。《华商报》是连接德国社会与华人社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桥梁。
“德国华商”公众号目前有直接订户近两万人,且每天在增加之中。凡在“德国华商”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广告和文章,通过本报主编的私人微信号再次转发到5000多个联系人的朋友圈中,通过反复转发,可以快速到达德国华人的手机微信里,并能扩散到全球。